现代化大潮与中国社会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潮论文,中国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04)02-0043-09
研究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尤其是现代化大潮与中国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是很有意义 的事情,不管从近代中国纵向历史发展还是从当今世界横向比较来说,对于我们目前正 在进行的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几代人的梦想—社会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都是一件很有裨益的事情。
一、现代化、社会变迁的涵义与特点
近代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变迁,是社会现代化的潮流,社会现代化,至今 仍然是世界的进步潮流。无论是先发展国家还是迟发展国家,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 发达国家,“社会现代化”都是其发展的主题和目标。世界各国不管其具体情况如何, 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朝着这一目标迈进。在社会现代化这一世界 的进步潮流滚滚向前过程中,谁落后谁就要挨打,谁落后谁就有被淘汰出世界文明大道 的危险,这已经是被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证明的真理。
具以研究现代化著名的美国学者华勒斯坦考证:“现代的”一词至迟在1585年已开始 被人使用。“现代的”一般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所谓传统,是指古代和中世纪沿革而 形成的一种文明,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道德观念和其他意识形态。中国古 代历史相应的时代,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大致截止到晚清或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在西方 历史的划分上,大约截止到意大利人开始崇尚雅典和古罗马文化时即“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之后,人类社会的进程逐步以加速度运转。短短数百年里,科学技术的 进步和工业革命几乎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式和社会面貌。[1]虽然“现代的”一词早在1 6世纪就出现了,但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为人们所研究,则是半个世纪以来的事 情。这与二战以后,世界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这个深刻的大背景有关。20世纪40年 代中期结束的那场几乎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卷入的战争之后,一大批原来处在英美等工 业发达国家的殖民统治和殖民压迫之下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这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深 感落后要挨打的痛苦,如何应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挑战,是摆在新独立国家面前的一个 严峻问题。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理想为世人所向往,为学者们所研究,为政治家们所憧憬 。于是成为许多国家奋斗的目标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社会现代化,可以说是近二三十年 来许多学科都在研究和热烈讨论的问题。
社会现代化在社会学中是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 样一种社会状态:人类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发现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全 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从而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 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全面发展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传统农业社会 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面转型过程。这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推力,经济增长为中心,民主 政治为保证,思想价值观为先导,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人的现代化塑造、 生活方式现代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城市化等方方面面的整体社会变迁过程。
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引 起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的运动变化。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范畴,社会变迁 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 社会变化的结果。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变化的动态过程及 其结果的范畴。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理论,主要说明了社会经济形态 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 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而社会变迁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
关于社会现代化的特点,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叔平作的概 括是很有见地的,他说:与一般的社会变迁相比,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变 迁,具有一系列自己所特有的特点,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 容广泛的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全 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3]
第一、社会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的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自从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 的欧洲工业革命和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政治大革命发生以来,这场发轫于西方的社会 现代化的进步潮流就以异常迅猛之势在世界范围兴起,这场社会现代化的社会变迁,从 广度上来说,是世界性的,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区;从深度上来说,它已 经引起了整个世界的深刻变革,至今仍然方兴未艾。世界上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 族,也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或迟或早,都要走现代化的道路。在这种全球性的社会现 代化过程中,形成的将是一种现代的全球性新文明,而这种新的全球性的文明,既不是 哪一种地方文明的扩展,也不是哪些地方文明对另外一些地方文明的简单模仿,而是各 个地方文明都为之做出贡献,并同时又超越了地方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如果我们把 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情况与不发达国家的情况做一番对比,或者,把发达国家今天的 情况与二三百年前的情况做一番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这场社会现代化的进步潮流是在 何等程度上改变着世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专门研究社会现代化的历史学教授布赖克(C .B.Black)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能够同今天的社会现代化相提并论的社会变革, 只有两次,一次是人类的诞生,另一次则是文明的出现;而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社会现 代化,则是人类历史上第三次最伟大的变革。[4]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蔡文辉教授认为 :从社会变迁的立场来看,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宏观社会变迁”。[5]由于社会现代化 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也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不可能孤立地进行,都 将与整个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相联系。可以说,在当今的时代,任何一个地方的居民和 政府,如果仅仅从自己本身的情况出发去安排自己的活动,而不考虑到整个世界的状况 ,那是远远不够的。全球化的世界要求一国的发展必须将自己自觉纳入到整个国际秩序 中去,从“世界社会”这个更为广阔的背景去考虑自己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活动。全球化 的世界要求一国的发展必须向世界各国开放,封闭是没有出路的。
第二、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过程。人类 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和各种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是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变化相关的。在整个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工业化、 城市化虽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社会现代化并不仅仅就是生产上的现代化,更不仅仅 就是工业化。实践证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社会生产的现代化,必然会全面改 变整个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改 变社会中的文化、风俗习惯,从而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迁。换句话 说,如果社会的其他方面不现代化,也就不能保障生产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比如,没有 政治上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而没有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生 产的现代化也是不可能实现的。试想,如果有了一大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而没有现代化 的人去操作,生产的现代化还能进行吗?所以,现代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涉及社 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迅猛的社会变迁过程。20世纪70年代初,一位法国经济 学家曾经估计,今天我们每三年发生的变化,相当于本世纪初30年的变化,相当于牛顿 时代以前300年的变化,相当于旧石器时期3000年的变化。这个估计是否精确,我们可 以不必深究,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变化速度是越来越以加速度的 规模进行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在《增长的极限》一书中,将目前社会的 这种变化描述为“一种指数增长的性质”,而且,这种指数增长具有一种很大的欺骗性 ,它增加的百分比可能很小,看起来微不足道,但它很快就会造成异常庞大的数量。[6 ]不管是加速度发展也好,指数增长也好,都表明着一个事实,社会现代化是一场异常 迅速的社会变迁过程。现代化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开始,特别经过18世纪后半期的工业 革命,迅速席卷世界各大洲,只经过了300到500年的时间,世界就进入了信息时代,太 空时代。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异常宏大的眼光,超前的眼光来看待今天的世界,来安排 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制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这对于中国这样的迟发展国家 尤为重要。
二、二十世纪中国发生的几件大事与社会变迁
现代化是一场发轫于西方工业革命,以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为推力,具有全球性的世 界意义的运动。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说已经完成了现代化的发展,同样, 也不存在完全没有迈进现代化进程的国家。“现代”是相对于“传统”而言的,对于一 个国家或社会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各国可以根据本国的实 际情况,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模式,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因而在如何发展现代化的问 题上,先发展国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供迟发展国家学习和借鉴。毕竟先发达国家已经在 现代化的道路上走了两三百年,他们在现代化道路上肯定就要走得远些,取得的经验多 些,成就大些。因而西方某些学者就有意无意地将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其他一切国家社会 现代化的“典范”。美国经济学家w·罗斯托就是这种观点的一个代表。他认为,所有 国家无论他们的历史、社会现状和发展起点有多大的不同,其经济发展都要经历发达国 家所经历的六个阶段,即传统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 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然而,迟发展国家或后发展国家也有自己的相对优势,可以避 免发达国家走过的许多弯路,在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上,可以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某些领域还可以领先,尤其象中国这样文明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是如此。现代化绝不 意味着发展中国家都必须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来发展。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将 普遍的现代化特征同本国的历史条件与文化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都必须根据本国具体 的、历史的内外条件进行现代化建设。后发展国家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也是完全可能的 。
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独立富强民主文明进步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 终是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不懈奋斗的目标。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特别是近百年 以来,经过无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艰难困苦的斗争和英勇卓绝的奋斗努力,今天,我 们可以说,中国已经站到现代化的大门口了。从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中国的历 史发展述说着一个道理,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不愧是智慧的民族,英勇无畏 大志大勇的民族,是经受得起严峻考验的民族,是有能力有志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民族。
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为了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实现国家富 强,社会现代化而英勇奋斗的历史。前50年,是中华民族进行英勇斗争、救亡图存、民 族解放的斗争史;后50年,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探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20世纪的中国,是伟大变革的100年,翻天覆地的1 00年。这场变革之所以是伟大的,因为它使中国人民摆脱了几千年封建传统的束缚,摆 脱了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走向了新生的、自由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这场变革之所以 是翻天覆地的,因为它是中国社会变迁中最彻底、最广泛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重新 建构。在这场翻天覆地的伟大的历史变革和社会变迁中,有几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中国 社会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这就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1年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探索中国的 工业化道路;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20世纪中国发生的这几次伟大的历史事件,逐渐使一个贫弱的中国,变成了一个独立 自主、繁荣富强的中国,使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人 们的社会地位、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人们的社会角色等都经历了一次巨大更新。这场伟 大的社会变迁过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正确领 导,是完成不了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生了三位伟大的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 小平。孙中山先生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把西方的民主制度引进中国,改造中国,作 了一些尝试。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开创了民主共和制的道路,使工 业化的经济道路和民主政治深入人心。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直面世界大势,以特有 的方式接受了西方社会的挑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马列主义普 遍真理与中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毛泽东 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全中国人民进 行了英勇的革命战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 命任务,建立了新中国。接着,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以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为新的起点,开始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初步建立 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 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为中国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以邓小平同 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资本主义、 重新认识中国国情,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邓小平同志敢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种种困饶人们思 想的陈旧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审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开创新局面,成功 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应用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集中全党智慧,创立 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我国在改革开 放以来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跻身于世界强 国之列。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之一切变化,西方社会之一切变化,共同述说着一个道理:开放才 有活力;面向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20世 纪中国100年的社会变迁所取得的成就是异常巨大的,这是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 国家富强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100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实现振兴、跻 身世界强国的100年。这一伟大社会变迁的过程,至今仍然还没有进行完毕,实现社会 现代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迫切愿望。
三、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景与社会变迁的走向
中国“四个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由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新中国 第一代领导人开创的、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扬光大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事业,今天,正成为激励亿万中国人民继续奋斗的伟大事业。以江泽民同志为 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 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 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 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 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又一次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 机的源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历史 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 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世纪之交,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国内进 行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利益分配、阶级阶层结 构不断分化重组的新形势,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 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 民同志执政十三年来在理论上的科学总结。这一科学理论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 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前进最终是由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同时是由先进文化引导的,是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揭示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 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 同党自身建设的伟大工程相互促进的进程;创造性地把党的建设同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 展趋势,同我国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联系起来 ,赋予党的性质和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宗旨和党的任务以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 党的十六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未来二十 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实现社会 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十 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五 个统筹”“五个坚持”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根据上述思想,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前景与未来社会变迁的走向实际上已经展示在 世人面前,我们可以把未来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科技大发展为推动力的科技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最先进入现代化,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研究 、开发运用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直到现在,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处在领先地位,也是因 为他们一直保持了科技领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现端倪,世界 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社会发展等领域的竞争,已经转化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谁 能够在科学技术和人才竞争中占领制高点,拥有大量的世界顶尖级科技人才,谁就能领 先世界,赢得未来。当前,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主要可以归结为,物质结构,生命的本质 ,人类生存的环境,宇宙的起源和人类智力的奥秘等问题的研究,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探 索和研究,人们不断获取尖端科学知识,应用这些知识开发了高新科学技术产业。人类 在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的探索中,开发了新能源和新材料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生存的环 境的探索中,综合利用上述研究成果开发了环境科学技术;在探索宇宙奥秘中发展了空 间科学技术;在对人类生存探索的过程中,利用所有上述研究成果而发展了信息科学技 术和软科学技术;在对生命的本质探索中发展了生命科学技术和基因科学技术;为了开 发海洋资源而发展了海洋科学技术。目前,国外已建立了政府带头,大学、科研机构和 企业界三方合作举办科技工业园区的基本模式,如美国的硅谷的起步就是以斯坦福大学 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为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我国 政府在“863”计划的基础上,与1995年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已经把科学、教育摆到 了首要的战略地位。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发展到60多个。同时, 各省也建立了相应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如顺利完成了载人航天 的科学实验。但这还远远不够,我国要在高新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上占领一席之地,还要 倍加努力。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对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象我国这样的发展 中大国,迟发展国家,要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绝不能走西方学者设计的所谓现代 化发展“六阶段”老路,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走“科教兴 国”的道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树立人皆可以成才的人才 观,重视科教,将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励精图治 的精神,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力争在21世纪前半期达到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以科技的空前大发展为推动力,真正实现科技现代化(注意: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衡量的指标也是变动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事业才能从可能变为现实。
(二)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增长
现代化是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物质的 和精神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 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因此,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现代化不能不占有 一个突出的地位,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经济现代化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如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戒化和自动化,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 的增长速度,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建立等等。而在这当中,工业化是一个关键性的过程。 如果没有现代工业去代替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其他的现代化和社会各领域的 现代化都无从谈起。加速完成工业化,积极推进信息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重 要内容。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离开了现代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一强大 的推动力量,是不可能的,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先导。以蒸汽机和 工具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是近代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以电力和通 迅技术的发展为标志,是第二次产业革命;而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电 子计算机技术、遗传基因重组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正在酝酿着更重大的突 破。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谈论“信息社会”的到来。现代社会生产力已经和科学技术发展 密不可分。它的发展模式可以表述为:科学—技术—生产这样三段式。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仅导致生产的重大突破,而且同时也引起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方式、生产组织 等多方面的变化。所以,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科学技术为巨大推动力,经济呈现 持续增长的过程。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经济 全球化是一个社会生产力超越国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 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市场这一纽带,逐步 推动国内统一市场向全球统一市场过渡,逐步形成具有规范各经济实体经济行为的全球 统一规则和全球经济运行机制,以利于各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自由、公平竞争,从而促 进全球产业结构的新一轮调整,加速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实 际上表现为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表现为世界各国利益再分配的过程。世界各国在参 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都力争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当前新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主要 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和科技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是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面对新的国际经济 形势,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大力推进市场经济作出了重要部署。在保护和促进非公有 制经济的同时,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造成现代企业制度作为重点突破提上议事日程。提 出了“五个统筹”的指导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 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决定》在“五个统筹 ”的基础上,从改革的方向、原则、动力、目的、步骤等方面提出了必须做到的“五个 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 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 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可以预见 ,中国在未来一二十年内,在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实行市场化的过程中,整个 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面貌将发生重大变迁,商品化、城市化、市民化社会的特征将越来 越鲜明。
(三)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过程,要以民主政治的建设为保证
与经济现代化相适应的必然是民主政治的建设。有的学者称之为政治现代化。政治现 代化的首要标志是政治和行政系统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即能够有效地发挥政治系统在动 员资源、组织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政治现代化或说民主政治建设是有阶级内容的,如 果撇开政治、民主的阶级内容来谈政治现代化或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 实践上是有害的。前苏联的解体就是教训。我们知道,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政治建设有着不 同于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民主 不仅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这是由我们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所以,为了 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政治文明概念,部署了在新世纪新阶 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战略任务。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在这样的前提下,谈民主决策科学化 ,谈民主化和现代化,谈必须处理好政治系统的功能和效率的关系,逐步扩大人民群众 参政议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参与民主决策等等才有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或政治现代化,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保证。
(四)社会现代化建设,要以思想价值观的变革为先导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产生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与此相适应的价值观念,并反过来推动社 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19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进 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生过许多关于社会现代化的思想和学说,其中最科学也最 具说服力,对社会变迁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经 与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就产生了现代中国最先进的思想理论——毛泽东思想。用毛 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组织、领导广大人民 群众浴血奋战,就引起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大社会变迁,取得了国家独立、民族解 放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 集体,面对国际国内新的形势的变化,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紧跟世界发展的进步潮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要高举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面对发展着的新形势,要树立新的发展观 、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即树立和落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 发展观;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 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的人才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群众观,全 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五)城市化、组织管理现代化、生活方式现代化、人的观念现代化等是社会现代化过 程的必然发展趋势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与传统 农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需要集中进行,其所需的原材料、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 等都需要在相应的市场中取得,所生产的产品也要通过市场及时销售。现代化大生产是 社会分工异常发达的生产,专业化水平很高,各生产单位相互依赖的程度也非常高。因 此,只有在一定的地域集中起来,才能方便原材料的运输,能源的输送,信息的传递, 劳动力、资金、技术的及时获取,产品销售迅速,各种姿询、中介机构和服务设施系统 才能跟上并发挥作用。这就必然推动城市的发展。城市化就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 由农村为中心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从事非农职业的人口越 来越多,以至于大大超过了从事农业的人口。人类居住方式和职业的这种改变,是人类 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迈向现代化的综合反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当然, 每个国家的现代化的模式选择和道路有所不同,因而城市化道路也可以不同,但城市化 后的多方面影响却是相似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上,根据中国国 情,制定了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的方针。东部 沿海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促进,已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我国沿海地区已建构起三 个全国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城市群,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中心和城市 群;以广州、深圳为两极的珠江三角洲增长中心和城市群;以天津、大连等组成了环渤 海经济增长中心和城市群。此外,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厦漳泉地区、京津唐地区等, 都形成了区域性的经济增长中心和城市群;在长江沿岸也形成了三大经济圈和城市群: 一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城市群;二是以武汉为龙头的长江中游经济圈 和城市群;三是以重庆和成都为龙头的长江上游经济圈和城市群。预计,珠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三个经济增长中心,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是未来城市化发 展很快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以沿海高速公路为延伸走廊,并依托众多港口型城 市,粤东、粤西扩展,最终与福建沿海城市群和广西北部湾城市群联为一体,形成东南 沿海巨大的城市群带,在此发挥国际性大都市职能的是香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沿着 长江综合交通走廊向中上游地带延伸扩展,从而与武汉城市群,四川盆地城市群联为一 体,形成沿长江巨大的城市群带,上海在此发挥国际性大都市职能。京津唐城市群将与 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联为一体,形成环渤海巨大的城市群带,北京—天津 这对组合城市将在此共同发挥国际性大都市的职能。在21世纪,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 展将形成由香港、上海和北京、天津领衔的东南沿海、沿长江、环渤海“三分天下”的 空间格局。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而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发 展,则是从管理制度上进行的变革。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选择 。组织管理现代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人类跨入21世纪后,随着通讯技术的发 展、计算机网络的建立并日益在办公自动化中发挥其巨大功能后,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变 革就悄然兴起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使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城市日益成为全社会 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所特有的社会活动的性质,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交 往方式,都有利于现代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的形成从而导致生活 方式的变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人们从事的职业多样化,人口异质 性增加。日益复杂的经济和社会联系,改变了传统的地域观念、家族观念和人际互动方 式,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激发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也使得人们在社 会生活中,特别是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理性化、表面化的特征,彻底将乡村生活中那种情 感型的社会改变成理性化的社会。城市生活的精密度高,饮食、起居、从业、休闲都要 讲究科学。各有各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且都能 找到相应的生活圈子。于是,精密度要求高的城市,生活方式在紧张、快节奏、高质量 中也现代化了。
既然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了组织管理现代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那么,人的观 念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的全面塑造,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如果你总是用乡村生活 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城市生活,那就必然要被城市生活所淘汰。而人的观念现代化,主 要是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观念等等观念要符合城市生 活的特点和节奏。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则认为,现代人应具备这样一些特征:愿意接 受新事物;欢迎变迁;信息观念;愿意发表和接受各种意见;未来取向;自信心强;有 计划性;重视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信任感强;愿意让子女选择现代的教育和职业;尊 重人、不盲从等。
人类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经济活动中创造了城市, 人类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掀起了城市化运动,而社会现代化则借助于城市这一载体 ,形成了一场异常迅速的、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广泛的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过 程。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欧美开始,越过各大洋向全球各大洲扩展,至今仍然方 兴未艾。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出版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认为:“ 中国的现代化”,如果按照传统的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目前中国的“现代化实现 程度”已经达到72.3%。但如与2000年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比,中国作为一个国家 整体的“现代化实现程度”仅为40.4%。在可操作的现代化目标层面上,中科院可持续 发展战略研究组依照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教育发展、科技发展 、信息化程度和生态化程度等八大指标,求出当代全部发达国家八类指标的平均值,并 以这个“总平均集合”代表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把中国的八个指标与“世界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进行对比,二者之间的差距,即代表着中国与现代化目标的差距。取当代世界 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一,中科院在研究报告中计算并提供出2000年中国与中等发 达国家的差距,也即中国在2000年与现代化的差距,在上述八大指标方面,中国的实现 程度分别为0.55、0.26、0.4、0.59、0.29、0.25、0.04和0.49。进一步的统计分析表 明,到2000年,中国相对于当代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达到程度为0.404。也就是说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还有近60个百分点需要追赶。并且,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每年的、同步的、动态式的比较才是对中国实 现现代化程度的真正评价。也就是说,你在发展,人家也在发展,这是一个动态的指标 体系。
中科院专家组根据我国独立创立的系统学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推算出中国现代化的时 间表。研究表明,2050年之前,全国将有13个省、市实现现代化,人口将占41.5%;到2 050年,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全面达到当时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2060年 ,全国将有27个省、市、自治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中科院在研究报告中,还提出了严重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六大基本挑战。这六大挑战 是:(1)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和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的压力 。由此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都将面临巨大挑战。(2) 、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从现在起到2050年,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 长,达到土地资源的动态平衡,森林资源的采育平衡、水资源的消耗成为常量和矿产资 源消耗成为常量,能源结构应逐步将煤炭所占的3/4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这些都是扭 转能源和资源超常规利用的必然措施。(3)加速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中 国的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在21世纪,必须迅速扭转仍处于“环 境库兹肋茨倒U型曲线”在左侧的态势,加速通过临界顶点并转向生态环境总体好转的 右侧。(4)实施城市化战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是国家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之前,中 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现在的30.2%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只有每年平均增加1%的城 市化率才能达到现代化的要求。按此计算每年将有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 口,这将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5)实现区域间发展的平衡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国家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如何实现区域间的发展平衡,并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需要长期的不容松懈的重大任务。(6)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 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家的信息化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 竞争力的基本标志之一。目前中国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2%左右,迅速推进国家 的信息化程度是一个重大任务。中科院专家组建议,我国在今后要正视以上六大挑战, 应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经济全球化;同时在国家政策上寻求“效 率与公平”的平衡。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推进,21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走向,总的趋势是实 现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乃至向信息社会的全面转型。城市化、现代化、人的生 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结构、生产方式、人的生活面貌都将发 生更加深刻、广泛的变迁。中国“二元经济”、“二元社会”的格局将逐渐得到改善, 人民生活将更加富裕,中国将更加强大,中华民族必将实现伟大复兴。国家“科教兴国 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保证。在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除了要有只争朝 夕的精神状态外,还应该注重科学的方法。我们一定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部署的“五个统筹”和“五个坚持”的指导 思想,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抓住现在有利的国际环境,抓住21世纪前20年国际国 内有利的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们就一定能顺利完成从总 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雄伟目标,实现中国社会最伟大的历史性变迁 。
收稿日期:2003-12-20
标签: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变迁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现代文明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展社会学论文; 全球化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