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家被困“网”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险投资论文,被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人类行将告别20世纪的最后几年,网络狂潮的悲欢起落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因特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通道,以其独有的魅力,已经将触角延伸到了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各个角落。然而,当我们试图揭开网络狂潮的“面纱”时,就会发现刚刚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与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没有风险投资家前仆后继的“推波助澜”和他们对未来网络时代的“美好憧憬”,或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将会缺少一段美丽而又略显辛酸的精彩故事。
昔日骁将处境尴尬
杰·霍格就职于技术交互风险投资公司。在公司同事们中,他一向被公认为是一位决策英明、行事果断的风险投资“好手”。当初,正是由于霍格坚持不懈的努力,技术交互风险投资公司曾向诸如Ariba、CNET和Real-Networks等创业公司注入了大笔的风险资本,事实证明,这些投资不仅让公司本身赚得盆满钵满,同时也为公司的投资者们赢得了可观的回报。
然而近两年时间以来,霍格这名昔日的骁将却连出“昏招”,先后选择向10家消费类的网络公司进行了风险投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些公司在经历了短暂“烧钱游戏”的好日子之后,日常运营大都迅速陷入了困境,股价也一泻千里,前途被认为是一片渺茫。
在杰·霍格投资的对象当中,Petopia公司是一家专门提供宠物及相关服务的门户网站,如今该网站已被迫进行内部裁员;其他的如AutoWeb和iVillage尽管一开始投资回报良好,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当中,这些公司相继在股票市场当中跌得“溃不成军”。此外,GreatEntertaining.com是一家主要从事气球、生日蛋糕和万圣节服饰销售的商务网站,最近该网站为了谋得一丝生机,也不得不通过转换主业的方式来重新寻找其自身的合理定位。
实际上,在今天的美国,与杰·霍格有着类似体验的风险投资家可谓是多如牛毛。仅仅在过去短短三年时间当中,数以亿计的资金在这些新经济“急先锋”们的操纵之下,一窝蜂地涌进了那些所谓的新兴公司;一年半以前,随着网络风潮开始风靡全球,那些依靠因特网销售商品的商务网站又成为了风险投资家们竞相追逐的热门目标。
尽管如今看来,由于网络技术股一路暴跌(部分股票的跌幅竟高达90%以上),这些投资决策无疑已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失误,甚至相当部分的风险投资商还因此身陷囹圄、进退维艰。但可以想象的是,在当时几近疯狂的情况下,即使是头脑清醒的风险投资家也不能保证做到自始至终“守身如玉”,他们在面临巨大诱惑时,同样也会因为失去理性而最终不得不随波逐流。
既然绝大多数的网络公司在经历了股价“高台跳水”后不得不重新开始面对现实,原先一直笼罩在风险投资家头顶上的众多耀眼光环自然也就会荡然无存,他们不再是此前人们所吹捧的所谓新经济的“超级巨星”、“预言家”乃至“帝王神灵”,他们仍旧只不过是一群承担着高风险的投资家而已,并且就目前他们开创出来的所谓“伟业”来看,绝大部分都已不幸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
自我标榜的股票贩子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风险投资活动之所以风起云涌,其真正的内在推动力还在于,企业的首次公开发行(IPO)能够给风险投资家带来巨大的投资收益。在以往,那些由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只有在建立起合理正常的经营秩序并形成健康的经营模式后方能允许公开发行上市;而在过去数年,情况则正好相反,许多运作模式没有成型或者暂时干脆就没有任何运作模式的新兴企业,可以直接借助发行上市来实现向正规企业的逐步过渡。
总的来看,刚刚过去的一切只是一场众多风险投资家共同参与且充斥着风险的游戏,至少在风险资本实现顺利退出之前,风险投资家们始终都希望市场热潮能够经久不衰。Bay Partners公司尼尔·邓普塞说,“人们总是认为他们不会出现投资亏损,即使当亏损近在咫尺时,他们又想当然地认为今年不会发生、亏损可能会是在明年,并借此聊以自慰,但事实上最为明智之举是我们从一开始就应该彻底远离着这场游戏。”有鉴于此,Bay Partners公司是至今尚未“染指”网络公司的极少数风险投资公司之一。风险投资家们喜欢将自己标榜为现代公司和新经济的缔造者。维诺德·科斯拉是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公司的“巨星级”风险投资家,用他的话来说,“风险投资并不是钱的问题”,其言下之意是,风险投资更多的是在塑造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改变当今世界的运行规则,如今这句话已发展成为硅谷风险投资家当中最为时髦的语言。尽管在表面上为自己“涂脂抹粉”,但很多风险投资家的行为看起来其实更像是股票贩子。正如NEA公司合伙人彼得·巴瑞斯所言,“现阶段,风险投资家们不是在努力塑造新的商业模式,而更多的是在制造证券。”
在当初网络狂潮愈演愈烈之际,只要是与网络概念沾边的股票,广大市场投资者就会垂涎欲滴、争相购买。对此,风险投资家们真可谓喜不胜收,不管自己所投资的公司是否具备盈利能力或生存能力,他们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力争将这些公司推上市。但与普通投资者不同的是,风险投资家们即使出现一些决策失误,往往仍能够通过IPO获取高额的投资利益。通常,只要他们将所持有的股票抢在股价出现下挫之前售出,一般都能卖出一个好价钱。典型的例子如,Bessmer Ventures、SequoiaCapital、Benchmark Capital和Softbank Capital等风险投资公司曾对eToys、E-LONA等企业注入大量风险资本,并赶在市场股价巨幅下跌前售出,从而分享了相当可观的投资回报。
当然,这并不是说风险投资家们纯粹是一帮“赌徒”,一味去投资那些“垃圾”公司或去支持那些毫无潜力的创意,最后来个“胜利大逃亡”。他们,还包括那些实际履行经营管理职能的企业家们之所以选取这一经营模式,原因在于一开始他们都相信能够通过这一模式最终寻找出实现赢利的途径。只不过十分遗憾的是,随着网络股在股票市场上“一落千丈”,他们的这些美好构想也大都随之灰飞烟灭。
前仆后继为网“献身”
早在1999年春,为获得向七家经营宠物的门户网站进行风险投资的优先权,霍格同其他二十多位硅谷风险投资家一起同台竞技,上演出一幕历时八个月之久且滑稽可笑的网络公司“哺乳赛(feeding frenzies)”。
霍格在回顾这一事件时承认,他本来应该克制自身的冲动,事先进行一番冷静斟酌,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他说,“当时,追求未来胜利的狂热已经超出了对于所投资公司现实经营能力的理智担忧。”当1999年5月霍格同Petopia提供首批900万美元风险资金时,他实际上已经开始意识到,经营一家网上宠物商店将会遭遇到网下同类商店所没有的众多现实障碍。
但霍格当时却认为可以独辟蹊径。具体而言,Petopia首先可以通过花费大量资金进行广告宣传和市场推介,以吸引和招揽顾客;可能被吸引来的部分顾客起先只会选购一些低价位、利润薄的商品;但一段时间下来,Petopia就可以向顾客们销售那些利润率相对较高的商品。
Petopia凭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按照霍格的想法,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与网下宠物商店有着很大不同,前者能够为宠物爱好者们提供一个无形的网络聚集空间,顾客们可以通过网络就共同的爱好自由进行交流并获取相关有用信息;而后者则无法达到。一旦Petopia拥有了足够多的顾客,它就能削减经营成本,同时提高商品售价。
然而,目前霍格已经意识到了有关自己构想的若干缺点。由于其他宠物类门户网站同样也会花费上百万美元的代价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Petopia发现,为了争取一个新的顾客,必须为此支付100美元,而不是先前所预期的20美元。更重要的是,虽然顾客在不断受到广告的冲击,但由于因特网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而现实当中拥有宠物的美国人并没有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大规模地转向网上消费。
此外,与Petopia情况相类似的还有如BenchmarkCapital的安迪·拉奇列夫及其合伙人所投资的、主要经营网上处方药销售的PlanetRx公司。按照他们的想法,通过因特网销售处方药比起那些网下药店来说,具有着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如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沟通随时了解和掌握病人的状况,能够为病人提供动态的、详细的用药信息服务等等。
这种想法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相当不错,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由于大部分美国人处方药支出的保险补偿均是由那些被誉为“大管家”的大型医药公司所控制,如果没有它们的积极配合,PlanetRx要想拉拢客户、分得“一杯羹”,简直可以说是寸步难行。
在事后看来,像Petopia、PlanetRx等网络公司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实一目了然。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是,一方面,数以亿计的资金通过风险投资家之手涌向这些网络公司,似乎现实当中一个全新的、富有时代朝气的新兴产业正呼之欲出,而众多网络公司对于信手拈来的资金也是“烧”之泰然,不仅在广告支出方面“出手不凡”,而且还大张旗鼓地高薪网罗技术精英;另一方面,广大消费者似乎并不“买帐”,他们不为铺天盖地的广告冲击所动,也没有表现出像网络界人士那般的狂热和一“网”情深,对于他们而言,便捷的购物方式、优惠的商品价格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始终居于消费理念的中心。
风险投资 欲速则不达
尽管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的风险投资活动正急剧膨胀,不仅是发达国家,就连部分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都在针对风险投资大动脑筋,但就这一现象而言,其历史发展过程本身其实十分短暂。根据旧金山一家名为Venture One的研究公司统计,在1998年1月至2000年7月间,美国通过风险投资家注入网络公司的各类风险资本就高达650亿美元,且过去两年的风险投资规模已远远超出了此前十年的总和。
令人遗憾的是,在上述这些风险投资活动当中,一直存在着很高的投资失败率。根据美国《财富》杂志所提供的网络公司死期表(Dot-Com Deathwatch),最近一年先后共有87家网络公司被迫倒闭破产,其他部分公司很快也极有可能就步其后尘,距离死期仅仅只是半步之遥。
风险投资家们之所以面临如此窘境,究其原因而言,真可谓是“磬竹难书”,并且目前各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争议。但至少有一点十分清楚,对网络公司进行风险投资的失败率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当归于人们在创立这种新兴公司时表现出“心太急”。很多人认为,类似于组建沃尔玛特那样费时费力的年代已经自此一去不复返,如今只要有充足的资金、配套的技术条件和良好的商业创意,全新的公司完全就能“隔夜(overnight)”打造出来。
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情况是,风险投资家们未经慎重考虑,也没有设身处地地进行认真核查,就迫不及待地将手中所持有的大量资金投放到对象企业,这种做法其最终结果自然可想而知。“简直有些不可理喻,”Crescendo Ventures的合伙人罗瑞尼·福克斯回忆道,“俗话说,欲速则不达,但人们的基本想法却是恨不得在一天之内就能够建成整座罗马城。”
一般来说,建立和维持一家好的企业起码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实现企业持续盈利、具备明晰的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稳固的管理团队以及拥有潜力巨大的市场等等。然而,在当前的风险投资热潮当中,人们将这些传统的“金科玉律”统统抛置脑后。风险投资家们自始至终都深信不疑的是,利润——至少是企业当前的盈利状况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十分重要。也正是因为风险投资家的这一理念,现实当中那些获得巨额风险资本投资的新兴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
一“网”情深 再度疯狂
尽管从表面来看,众多风险投资家现阶段都为“网”所困,相当一部分人还因为网络风潮而背负起“推波助澜、助纣为虐”的骂名,并且最近关于网络公司将从此寿终正寝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但在现实当中我们所看到的情况是,风险投资家们并没有因此而有所收敛、止步不前,相反,他们仍旧对网络情有独钟,努力尝试着在网络领域开辟更加广阔的投资领域。
从最近出现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动态来看,由于每一位风险投资家都有志于在“宽带网络”或“网络基础设施”领域大展鸿图,因而那些光纤通信类公司继商务网站后,几乎是瞬间“受宠”,轻而易举就能够从风险资本家那里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据Venture One公司的初步统计,在过去六个月时间当中,就有124家光纤通信类公司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支持。
此外,昔日只有在网络公司才出现的IPO狂热似乎已经转移到了光纤通信领域。例如,Corvis公司是一家成立仅三年时间的光纤设备产品制造商,尽管该公司至今分文未赚,但去年7月份已成功上市,并且市值高达200亿美元,而Kleiner Perkins和NEA两家公司作为其风险投资商,总共赚得了35亿美元;其他如Oplinks、ONI系统公司等通过IPO也同样是为KleinerPerkins、Mohr Davidow Ventures和Crescendo等风险投资公司赢得了巨额投资收益。
但风险投资家们似乎并没有因为网络风潮而“吃一堑长一智”,他们仍在乐此不疲地加快风险资金筹措,并且其投资行为和模式也没有任何趋于保守的明显迹象。如NEA、软银等风险投资公司所融通的资金均已经达到了其历史的最高水平,其中,软银公司风险投资的速度基本保持在每月1亿美元的水平。关于如何充分使用这些巨额资金的问题,NEA公司的巴里斯十分乐观,他说,“现实当中好的机会多如牛毛,我们完全可以继续获得高额投资回报。”
在目前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家进行投资决策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盲目跟风”的做法。如果商务网站十分时髦,他们就会前仆后继地将资金投入到商务网站;而当光纤通信热度趋升时,他们又会立即掉转船头,争相向光纤通信公司抛出“绣球”。殊不知风险投资活动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就在于风险的适当分摊和投资的合理组合。不论今后风险投资和风险投资家们的发展前程如何,我们都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