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2001年中国企业管理者成长与发展的专题调查报告(下)_制度创新论文

企业创新:现状、问题及对策——2001年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二论文,国企论文,调查报告论文,年中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三)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

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的投入和银行贷款,其次是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而技术创新其他形式的资金来源比重都较小,特别是来源于国内外的风险投资比重非常小,仅为4.5 %。从不同类型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中西部企业在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方面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占有优势。有近60%的上市公司是从股市中筹集技术创新资金的(见表10)。

表10 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自有资金投入81.6 88.3 84.7 89.480.5

银行贷款57.4 59.0 61.8 61.748.1

政府专项资金22.9 12.2 17.7 16.416.9

股市筹资4.3 3.9 15.6 2.0 59.7

国内风险投资2.9 3.2 3.3

3.4 2.6

发行企业债券3.2 3.1 4.0

3.5 1.3

国外风险投资0.9 1.8 0.9

1.0

无技术创新资金 15.1 11.6 9.0

12.82.6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自有资金投入 85.3 84.6 86.7 82.4

93.1 84.7

银行贷款 61.2 57.0 56.7 59.6

58.4 58.1

政府专项资金 25.0 15.4 15.5 20.4

28.4 17.8

股市筹资 9.6

2.3

4.0

4.37.0

4.1

国内风险投资 2.7

3.2

3.3

2.83.2

3.1

发行企业债券 3.1

3.1

2.8

3.51.5

3.1

国外风险投资 1.5

1.3

1.9

0.72.0

1.4

无技术创新资金

8.6

15.2 11.4 15.8

7.1

13.5

(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59.4%的经营者认为“创新人才缺乏”是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排在第二、三位的因素是“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和“缺乏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对其他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选择比重都在20%左右。从不同类型企业看,针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于“创新风险与收益不对称”表现出较大的关注;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者则比较关注“知识产权保障不力”,二者分别比总体水平高12和10个百分点。中西部企业与东部企业相比, 选择“创新资金引进渠道不畅”的比重高出7个百分点,而选择“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的比重低近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加大创新人才开发和引进力度、拓宽创新资金引进渠道和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是当前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全社会也应在保护知识产权和提高创新风险所对应的收益方面加大力度(见表11)。

表11 企业经营者对妨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的认识(%)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创新人才缺乏 59.759.4 59.2 60.759.1

创新资金引进 41.939.2 40.1 43.524.7

缺乏鼓励创新 38.234.9 37.5 34.337.7

的社会环境

难以获得合适 23.427.4 22.0 26.420.1

创新风险与收益

26.123.3 25.3 23.936.4

创新动力不足 27.318.5 23.4 21.426.0

难以选择创新目标 19.620.7 14.4 22.616.9

缺乏健全的创新

19.920.1 24.0 19.727.3

知识产权保障不力 12.919.8 20.5 16.322.7

其他 0.7 0.9 1.2

0.5 0.6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创新人才缺乏 63.8

58.0 60.758.0

61.1 59.4

创新资金引进 35.5

42.5 37.044.6

43.8 40.7

缺乏鼓励创新 38.5

36.3 35.138.7

39.2 36.8

的社会环境

难以获得合适 21.9

26.5 25.025.8

17.9 25.4

创新风险与收益

27.3

23.8 25.024.4

25.5 24.7

创新动力不足 27.3

21.7 22.823.6

20.0 23.2

难以选择创新目标 17.0

21.2 19.420.8

15.8 20.1

缺乏健全的创新

22.7

19.1 20.120.0

20.6 20.1

知识产权保障不力 16.7

15.9 19.112.8

26.5 16.1

其他 0.5 0.8 0.8 0.7 0.8

三、管理创新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企业组织和管理手段创新。

(一)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组织创新总体水平相对滞后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一半以上(54.3%)企业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直线职能制”,另有24.8%的企业采用“母子公司制”,还有少数企业采用“事业部制”、“矩阵制”和“多维立体制”等新型组织形式,这表明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从不同类型企业看,大型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采取“直线职能制”的比重较总体水平低12个以上百分点,同时采取“母子公司制”的比重较总体水平高9个以上百分点, 特别是上市公司显得尤为突出。但是,与国外大型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事业部制比重较高的情况相比,国内大型企业采取事业部制的比重与中小企业持平,股份有限公司采用事业部制的比重也不高,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企业组织形式创新的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见表12)。

表12 企业的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直线职能制53.7

55.2 41.8

52.1 30.9

母子公司制25.9

23.4 33.5

26.9

53.9

事业部制 11.4

10.9 15.0

10.8

9.9

矩阵制4.34.3 4.24.92.6

多维立体制2.53.1 4.13.12.6

不清楚2.23.1 1.42.20.0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直线职能制40.4 59.1 52.556.249.654.3

母子公司制39.5 19.8 25.624.025.324.8

事业部制 11.2 11.1 12.49.7 16.911.1

矩阵制5.1

4.0

4.4 4.1 3.6 4.3

多维立体制3.0

2.8

2.7 3.0 3.4 2.8

不清楚0.8

3.2

2.3 2.9 1.3 2.6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特点之一是一些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另外,组建企业集团、与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及建立科工贸合作关系也是企业目前比较重要的组织结构变化。不过仍然有26%左右的企业在组织结构上没有变化。从不同类型的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的比重高达70.4%。大型企业建立3个中心的比重都高出总体水平12个以上百分点。 国有企业建立培训中心和信息中心的比重明显大于非国有企业。由此可见,企业规模和所有制方式的差异,对企业有关组织机构的建立有较大的影响(见表13)。

表13 企业有关组织结构的建立情况(%)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建立了技术中心39.6

39.550.542.9

53.9

建立了培训中心29.4

22.531.927.1

35.1

建立了信息中心24.6

19.227.821.6

35.7

与相关企业结成22.0

25.123.824.9

28.6

建立了科工贸紧密 12.8

13.817.413.7

22.1

组建了企业集团24.4

26.537.329.3

50.0

没有变化 25.6

26.013.721.3

10.4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建立了技术中心52.9 35.039.9

39.2

70.4 39.6

建立了培训中心39.5 21.624.5

28.0

29.0 26.2

建立了信息中心34.7 17.721.8

22.2

25.1 22.0

与相关企业结成21.1 24.423.9

23.1

29.4 23.5

建立了科工贸紧密 16.3 12.314.2

12.4

22.0 13.3

组建了企业集团41.3 20.026.3

24.4

25.2 25.4

没有变化 12.5 30.325.1

26.6

13.0 25.8

(二)管理技术与手段日趋现代化,但仍有待加强

目前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手段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中。调查结果显示,近70%的企业已实现了“会计电算化”,1/3左右的企业采用了“办公自动化(OA)”、“企业内部网(INTRANET )”和“管理信息系统(MIS)”。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上市公司、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比较重视应用新技术手段进行经营管理。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比总体水平高出13个百分点左右,企业内部联网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程度最高;上市公司则相对重视建立企业内部网和管理信息系统。另外,东部企业在管理中采用新技术手段的水平普遍高于中西部企业(见表14)。

表14 企业经营管理中采用几项新技术手段的情况(%)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会计电算化 74.6 63.3

76.468.681.8

办公自动化(OA) 33.9 38.5

42.236.942.9

管理信息系统(MIS) 32.5 29.1

39.629.252.6

企业内部网(INTRANET) 34.432.3

46.732.755.2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会计电算化 82.7 64.6 71.4

66.8

74.1 69.2

办公自动化(OA) 40.5 34.5 39.7

32.1

51.0 36.1

管理信息系统(MIS) 43.1 26.8 31.8

30.0

38.1 30.9

企业内部网(INTRANET)49.827.8 37.7

28.6

48.5 33.4

管理中的新技术手段应用于不同行业企业管理的调查结果显示,14.1%的企业已应用了“企业资源规划(ERP)”。其中, 房地产业比重较高,为18.7%;建筑业和制造业比重分别为15.3%和14.6%,其他行业的比重比较低,均在10%左右。另外,在制造业中有11.8%和5.9%的企业采用了“制造资源计划(MRP)”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企业采用这两项技术的最多,比重分别为24.5%和14.8%。纺织业和医药制造业企业采用这两项技术的比重较低。

有关企业经营中网络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企业(47.6%)建立了自己的网页,24.0%的企业建立了WWW网站,22.0 %的企业建立了局域网,21.5%的企业正在策划网上交易,15.0%的企业正准备投资网络项目。另外,有21.3%的企业在经营中没有直接利用互联网。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上市公司网络技术的应用情况比较好,建立WWW网站和局域网的比重分别为47.4%和49.4%。相比之下, 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网站、企业局域网建设方面的优势并不十分突出。另外,中小企业、中西部企业应用各项网络技术的水平普遍较低。可见,企业的经营管理已逐渐步入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轨道,尽管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应用水平不高,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企业经营管理中信息技术和手段应用的巨大潜力。

四、制度创新

本次调查将企业经营者任用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创新状况,以及企业制度创新的主要障碍列为重要的调查内容。

(一)普遍希望实行“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任用制度

针对企业经营者的任用制度,调查涉及了“经营者任现职的途径”和“现阶段经营者任职的最佳途径”两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现职都是由组织任命的,非国有企业由组织任命的占近30%,59.2%的上市公司经营者是组织任命的。从期望的任职方式看,几乎所有类型企业的经营者(99.2%)都没有把组织任命当作是理想的选拔任命方式。从其他企业经营者任用形式看,非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属于自己创业的,比重为32.9%。调查显示,从经营者的期望看,70%~80%都认为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市场双向选择两种形式是理想的经营者任用方式。但是,目前采用这两种方式的企业比重较低,即使是比重最高的上市公司,也仅分别为21.1%和6.3%。由此可见,当前经营者的任用形式与经营者期望的任用形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国有企业经营者对“组织选拔与市场选择相结合”的任用方式的期望更高一些(见表15)

表15 企业经营者任职方式(%)

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 总体

现状期望现状 期望现状 期望 现状 期望

组织任命80.70.9 28.9 1.0 59.2 2.0

56.4 0.9

市场双向选择0.6 24.34.1

35.56.3

36.1 2.3

29.6

组织选拔与市场 11.958.014.2 30.321.1 53.7 12.9 45.0

选择相结合

自己创业1.1 7.6 32.9 19.24.2

3.4

16.1 13.0

职工选举4.8 8.8 17.2 12.83.5

4.1

10.5 10.6

其他0.9 0.4 2.7

1.3 5.6

0.7

1.8

0.8

(二)月薪和奖金仍为经营者收入的主要形式,高收入者比重明显增加

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的收入形式仍然以“月薪和奖金”为主,其他收入形式为辅。从不同类型企业看,上市公司实行年薪制的比重较大;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年薪制”的比重也略高于总体水平。相比之下,国有、非国有企业的差别对收入形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权”上,非国有企业经营者拥有企业股权的比重较大,比国有企业经营者高出30个百分点。东部企业与中西部企业相比,实行“年薪制”和“股权”的比重高出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制”的比重明显低于总体水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这种改革初期经常采用的收入形式在新兴企业中的影响在降低(见表16)。

表16 不同类型企业经营者目前的收入形式(%)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月薪和奖金83.5

77.3 76.9 75.7 70.1

风险抵押承包制12.4

10.3 10.1 8.4 8.4

年薪制18.5

19.2 25.5 22.1 31.8

股权 7.938.0 35.4 40.4 12.3

期权 0.71.4 2.1 1.5 4.5

其他 1.42.4 1.9 1.9 1.3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地区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月薪和奖金

78.2

81.5 77.284.4 77.3

80.6

风险抵押承包制

11.4

11.4 11.211.7 6.311.4

年薪制

24.8

16.7 22.414.8 24.2

18.8

股权 11.6

25.8 24.918.9 26.8

22.0

期权 1.90.8

1.3 0.8 2.51.1

其他 1.71.9

1.9 1.9 1.31.9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在股份制企业中,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持本企业股份占企业总股本的比例在10%以下的比重为43.1%,在10%~30%之间的比重为23.7%,在30%以上的比重为33.2%。从不同类型企业看,国有控股公司、上市公司高层持股的份额较小,80%左右都在10%以下;而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高层持股的份额较小,比重分别为41.7%和36.1%。

调查结果显示,在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中,仅副总经理以上高层管理人员持股的企业比重为14.3%,包括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以上持股的企业比重为24.2%,全体人员都持有股份的企业比重为61.5%。从不同类型企业看,80%以上的国有控股公司属于全体人员都持有股份;仅副总经理以上高层管理人员持股的企业比重最多的是上市公司, 为46.0%;其次是高新技术企业,比重为23.7%(见表17)。从经营者年收入水平看,调查结果显示,接近89%的经营者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下。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和高新技术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较高,高出总体水平近10个百分点。另外,国有企业、中西部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较低。与以往收入水平相比,经营者收入水平逐年增长,但是,近年来非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增长相对较快,与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的差距明显加大(见表18、图1)。

表17 职工持股的股份制企业持股情况(%)

上市公司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国有控股公司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副总经理以上的高46.0 13.1 14.5 6.5

23.7 14.3

层管理人员持股

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 14.0 20.4 25.0 12.2 32.2 24.2

骨干以上持股

全体人民都拥有股份 40.0 66.5 60.5 81.3 44.1 61.5

图1 近年来企业经营者年收入情况(元)

表18 不同类型企业经营者的年收入情况(%)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2万元以下50.331.7 27.5 37.0 18.8

2~4万元 29.924.0 27.3 24.1 25.5

4~10万元16.922.8 28.1 20.8 34.2

10~50万元

2.7 14.6 11.6 10.8 16.8

50万元以上

0.2 6.9 3.5 4.3 4.7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地区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2万元以下30.6

45.727.9 57.2 23.6 41.7

2~4万元 31.8

25.528.4 25.6 25.5 27.1

4~10万元26.0

17.427.5 11.0 29.5 19.7

10~50万元

8.28.2 11.8 4.1

15.6 8.2

50万元以上

3.43.3 4.4

2.1

5.8

3.3

(三)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仍是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当前企业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障碍,经营者关注最多的是“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其次是“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和“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再次是“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队伍”和“缺乏创新动力”。从不同类型企业看,经营者对制度创新障碍的认识有一定差别。在上市公司中“政企职责不分”所占比重高出总体水平9个百分点, 这表明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对行政干预反映比较强烈。另外,国有企业对“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反映强烈,较非国有企业高出10个百分点,而非国有企业则比较看重“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较国有企业高10个百分点。总的说来,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改革滞后仍是制度创新中的主要障碍(见表19)。

表19 不同类型企业制度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障碍(%)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政企职责不分

43.0 37.5 38.4

37.0

49.4

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44.2 33.1 38.9

37.0

40.3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5.4 25.6 28.6

30.1

27.3

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 23.0 33.3 28.1

30.6

21.4

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 21.1 28.6 28.6

29.3

27.9

缺乏创新动力

20.4 23.8 21.5

21.7

20.1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地区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政企职责不分

43.3 39.540.0 40.8 40.2 40.4

产权制度改革滞后

43.9 37.438.2 40.1 39.5 39.1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35.0 29.329.0 32.7 24.6 30.8

改革法律法规不配套 23.9 29.329.7 25.9 29.6 27.9

没有形成职业企业家 22.1 25.525.2 24.0 26.9 24.6

缺乏创新动力

19.8 22.722.7 21.2 25.1 22.0

五、对企业创新状况的评价

除了以上各项企业及其经营者创新状况的调查以外,本次调查还了解了经营者对企业创新状况的总体评价,包括经营者对创新在企业工作中受重视程度的评价,对企业各项具体创新工作的评价,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一)对创新在企业工作中受重视程度基本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创新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受重视程度,认为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的比认为不太重视或很不重视的多2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经营者对创新在企业工作中的受重视程度还是基本满意的。但是,相对于企业的其他各项工作来说,企业创新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调查结果显示,经营者对充分满足顾客需求、提高员工素质和积极性、增加销售收入、控制成本等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认为非常重视或比较重视的比认为不太重视或很不重视的多50个百分点以上(见表20)。

表20 企业经营者对创新在本企业工作中受重视程度的评价(%)

进行企 充分满足 提高员工素 增加销 控制成本 强化商 信息收集

业创新 顾客需求 质和积极性 售收入业意识 和沟通

非常重视5.6 14.56.6

9.8 9.7 6.3 2.9

比较重视35.5 69.458.4 50.8 50.9 44.528.7

一般43.0 13.730.0 31.4 30.5 39.747.8

不太重视14.3 2.0 4.4

7.4 8.3 8.8 18.9

很不重视1.6 0.4 0.6

0.6 0.6 0.7 1.7

*

25.2 81.560.0 52.6 51.7 41.311.0

*该行数字=(非常重视%+比较重视%)-(不太重视%+很不重视%)。

(二)对企业各种创新工作的评价

针对企业各项创新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对管理创新感到满意的经营者比重最大,为44.0%,以下依次是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比重分别为25.1%、23.7%和21.8%。从不同类型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感到满意的比重最大,为46.6%,其次是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再有,国有企业除管理创新的满意程度高于非国有企业外,对其他三项创新的满意程度都低于非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在当前各项企业创新工作中,经营者对管理创新相对比较满意,而对其他各项创新的满意程度都不太高。

针对各项创新工作的困难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对观念创新感到困难的经营者比重最大,以下依次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从不同类型企业看,国有企业认为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的困难程度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由此可见,在当前各项企业创新工作中,经营者普遍感到观念创新最为困难,而对国有企业来说,制度创新的难度也较大(见表21)。

表21 经营者对本企业各种创新工作感到最困难的(%)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技术创新18.4 24.4 21.2

23.0 19.5

制度创新32.1 16.8 21.5

20.3

31.2

管理创新20.2 22.1 18.4

21.1

25.3

观念创新45.6 39.7 45.7

45.1

41.6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地区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技术创新17.622.520.5 21.9

19.0 21.2

制度创新31.122.724.3 25.5

23.8 24.8

管理创新19.621.622.0 20.1

22.3 21.1

观念创新47.341.341.8 43.7

43.0 42.7

(三)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因此,经营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也成为此次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经营者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市场营销能力、经营组织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等三个方面。认同生产制造能力和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比重相对低一些。而选择资金投入能力和企业文化氛围的比重较低。从不同类型企业看,高新技术企业的经营者更加看重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但不太看重经营组织能力,比重比总体水平低近16个百分点。再有,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除高新技术企业外,大多数企业的经营者都比较看重企业的市场营销、经营组织和战略决策能力,对于研究开发能力的重视程度略有不足,对于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不够重视(见表22)。

表22 企业核心竞争力(%)

国有企业 非国有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 上市公司

研究与开发能力31.5 36.2 37.7 35.142.9

生产制造能力 36.6 38.4 32.8 37.732.5

市场营销能力 56.7 58.3 58.0 58.350.0

经营组织能力 58.7 51.6 51.7 54.947.4

资金投入能力 21.6 23.1 20.1 19.920.1

企业文化氛围 17.9 17.0 20.8 18.220.8

战略决策能力 51.2 51.9 55.6 53.859.1

其他 1.6

1.1

0.9

0.8 1.9

大型企业 中小企业 东部地区企业 中、西部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总体

研究与开发能力38.2 32.136.4 30.7 62.6 33.7

生产制造能力 40.1 36.737.1 37.9 43.1 37.5

市场营销能力 52.9 59.158.0 56.9 50.0 57.5

经营组织能力 54.2 55.952.9 58.1 39.6 55.4

资金投入能力 18.8 23.522.3 22.4 15.0 22.3

企业文化氛围 18.9 16.917.6 17.2 19.3 17.4

战略决策能力 55.0 50.351.1 52.0 50.3 51.5

其他 1.7

1.2 1.5

1.2

0.8

1.4

六、建议及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经济效益,提出以下一些有关企业创新的建议及对策。

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观念创新。企业经营者应坚定以创新促企业发展的信念,要善于不断突破现有观念的束缚,对新思想、新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有积极的态度,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吸收外部新的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

2.改善创新环境,深化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仍是当前我国企业创新的一个瓶颈,继续推进政企职责分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推进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也应主动积极参与制度创新,进行产权变革,建立起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3.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技术创新。企业要继续努力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掌握和发展核心技术,维护和运用知识产权,建立技术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多方面拓展技术创新融资渠道。

4.针对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工作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保证。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强化管理创新。企业在继续做好组织创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创新的同时,还应逐步加强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资本运营和企业文化等深层次综合性管理创新工作。

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融合各方面的创新工作,使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全社会也应大力培育和倡导一种创新文化,建立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提高。

*本次调查得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才中心、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企业改革司、国家统计局综合司、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综合司、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发展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培训司、人事部人才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国家税务总局法规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国家行政学院领导科学教研部等有关部委的支持和指导。

标签:;  ;  ;  ;  ;  ;  ;  ;  ;  

企业创新:现状、问题与对策--2001年中国企业管理者成长与发展的专题调查报告(下)_制度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