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差钱”:源自东北方的流行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流行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春晚,小品《不差钱》是语言类节目的一个亮点,本山大叔的精彩表演让全国观众耳目一新,过足了瘾。不仅如此,台词中的“不差钱”也一夜间火了起来。例如:
(1)在青岛市北区长春路上,一家名为“不差钱酒店”的饭馆试营业。(《齐鲁晚报》2009年2月25日)
“不差钱”不但是商家的新奇招牌,而且还成了某些人吸引大众眼球的独特手段。
(2)一名青年女子高举写着“富翁征婚‘不差钱’”的广告牌,雷人的广告词引来众多市民围观。(《渤海早报》2009年4月1日)
作为常用语素,“差”主要有两种含义:一为欠缺;二为不好或不够标准。“不差钱”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钱充足,不缺钱。
东北话中有不少类似的用语素“差”构成的方言词语,例如:
(3)4名老人走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高兴地议论着:“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走上水泥大马路!”“和城里比也不差啥了。”(《黑龙江日报》2006年1月17日)
(4)我一看就像是骗人的,拿的膏药连正规名称都没有,包装也特别差劲,在那忽悠老年人。(《半岛晨报》2009年6月14日)
(5)哈拉贵剧团也不差事儿,立刻就把五毛钱给汇去了。(《辽宁日报》2009年3月3日)
从上面的例子来看,无论是词语的结构还是词语在具体语句中的用法,“不差钱”和上述方言词语相比较,并无独特之处,那么为什么只有它能一夜走红,成为新的流行语呢?
“不差钱”的走红是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演员把东北方言的形象性、通俗性巧妙地融入到舞台表演中;其次是大众传媒在宣传造势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我认为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词语所蕴涵的粗犷豪爽的地域文化特征切合了当下人们普遍爱面子的心理取向,这才是它走红的最重要的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豪爽热情的东北人更是对“不差钱”三字推崇备至。实际上“不差钱”作为热情好客的待人之道本无可厚非,而且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古已有之。从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所记述的农家小聚,到李白诗中“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所描写的置酒会友,都能让我们尽情领略古人“不差钱”的好客风采以及那份豪放不羁的热情与率直。
不过,一味追求“不差钱”也未必全是好事,今人有时尽管钱上不差,差的却是廉洁奉公的自律性,对于这种“不差钱”,必须叫停。
(6)公款旅游团接二连三,根子就在“不差钱”。(《经济参考报》2009年2月27日)
还有一种是明明很差钱,却非要勒紧了腰带,为了所谓的面子硬装着“不差钱”,那就更加不值得提倡了。例如:
(7)有些虚荣心特别强的人,原本没有资本,却硬要表现出一副“不差钱”的样子,与他人比阔。(《辽宁日报》2009年2月1日)
标签:流行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