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区如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如何实现论文,两个论文,地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今后我国的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农业地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比其他任何地区都显得更加迫切,意义更加深远。
一、农业地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困难重重
农业地区的基本特征是给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这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给农业地区遗留下来的沉重包袱。今天中央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无疑给农业地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历史的沉淀太深,农业地区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进程中,还面临着自己独有的一系列特殊困难。
1.繁重的粮棉定购任务,阻滞着农业的市场化进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必须同时具备四个相辅相成的条件:(1)有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微观经济主体。(2)有充分和完全的自由竞争,不存在任何人为的或自然的垄断。(3)价格信号能真实的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4)有主要依靠经济手段而进行的宏观经济调控。粮棉定购虽然有利于国家,但不利于农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形成。主要表现,一是干扰了农户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使农户不能完全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和买卖;二是剥夺了农户的粮棉定价权;三是导致粮棉价格信号失真,严重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粮棉是农业地区的主要产品,粮棉进入不了市场,农业地区的农业凭什么进入市场呢?
2.偏重数量扩张的工作方法,阻滞着农业按价值规律办事。市场经济虽然在我国已经运行了十多年,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还没有完全从老一套跳出来,不少地方仍然是催耕催种,只重视产量,不重视质量。具体表现是“三重三轻”:一是重产量、产值,轻质量、效益。二是重微观管理,轻宏观调控。为了保证按时按量完成国家的各项农产品定购任务,不少地方在方式、方法上采取了直接干预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办法,而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如价格、税收、利率、汇率、信贷、贴息、物资储备等却很少运用。三是重行政干预,轻社会化服务。目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按农业生产季节进行催耕催种,而农户所必需的各项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还没有有效地运转起来。
3.农技人员大量流失,技术结构单一,阻滞着农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普遍实行责任制的今天,对农技人员来说,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数量、规模、效果至今未与其切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待遇挂钩,他们搞不搞科技成果的研究与推广都一样。由于待遇太低,部分农技人员已纷纷“跳槽”转行或下海,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研究与推广的农技人员已不到总数的1/3,而且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大都是粮棉油的选育与栽培,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各种名优特新产品知之甚少,对现代科技,如遗传工程、生物工程、有机农业等,更是一筹莫展。
4.财政入不敷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阻滞着农业向资金密集型转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农业采取的都是低税或免税政策,导致农业地区财政赤字严重,有的甚至连正常的工资发放都难以保证。为了保人头经费,农业地区不得不采取人头经费挤事业经费,事业经费挤办公经费,办公经费挤农业投入的被动手段,导致农业投入在财政总支出中的份额越来越小,农业萎缩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扭转,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并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收入曾有过一个较快的增长期。近几年,虽然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涨再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又趋拉大,农民种田的比较效益在逐渐下降。实际上,除多种经营外,近几年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并没有什么增长。由于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很难拿出资金来进行扩大再生产,农业始终只能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徘徊,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农民文化素质差,阻滞着农业向现代劳动密集型转化。1995年,常德市农村的儿童入学率仅为80%,部分贫困地区只有50%,而经济发达地区已达99%;小学毕业升学率只有60%,经济发达地区已达100%;初中毕业升学率只有10%,经济发达地区已达70%。一些有一技之长和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中青年,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已远离乡村,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从事农业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正在严重退化。
二、农业地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本战略构思
农产品丰富是农业地区的基本特点,但要把丰富的农产品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商品优势,必须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道路。因此,农业地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总体思路应该是:突出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联动,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对本区域内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综合性开发,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农工商、科经贸一体运作的利益共同体。从农业地区的初步实践来看,实行农业产业化对于加速“两个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一是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分离而封闭的状态,把生产和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速了农业的市场化步伐。二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加速了“小而全”农业的裂变,提高了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三是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了农业的综合发展质量。四是加快了农产品深层次开发,实现了多层次增值,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五是促使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积极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技术,及时掌握各种信息,提高了现代管理水平。发展农业产业化,应突出抓好如下四个重点:
1.抓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布局合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前景看好,在现有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并有继续开发潜力的产业。资源优势、市场潜力和区域市场是它的三个显著特征。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骨梁,农业产业化必须围绕主导产业来推进。
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应本着“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基地”的原则,从宏观和全局上把握四个重点:(1)要研究国内外市场,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信息和生产供给信息,从而确定自己合适的产业经营领域,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2)要立足对现有传统农业的创新和改造。农业地区的主要问题是样样都有,样样都不精,大众产品“大众化”,特色产品分散化,缺乏市场竞争力。要围绕现有的粮、棉、油、养殖业等大作文章,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使大众产品上档次,特色产品上规模。(3)要积极发展新的主导产业。要善于抢先捕捉市场信息,集中必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对那些眼下虽未成大气候,但有明显开发优势的潜在主导产业,进行重点培育。(4)要以商品基地为依托。按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积极推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2.抓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是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形成龙型产业链,其中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最强的企业就是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好服务的综合功能。发展龙头企业,从一开始就必须坚持“高起点”。所谓“高起点”就是新建企业和扩建改造的现有企业,都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高起点的关键,是对自己所上的项目要有准确的定位,采购哪里的设备,引用哪里的技术,产品质量达到什么标准,寻找什么样的合作伙伴,都要心中有数。
3.抓市场开拓。一是面向国内外,靠招商引资开拓市场。无论是主导产业、龙头企业还是专业基地建设,有途径合资合作的要尽量合资合作,有条件搞出口创汇的要尽量出口创汇,其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地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联合来占领外地市场。二是实行龙头带动战略,靠龙型企业开拓市场。龙头活则农村活,造就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不能只看本地资源,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只有产品对路,效益才会“顺路”而来。三是建立专业生产基地,靠规模经营开拓市场。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规模是决定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效益的关键。四是城乡双向启动,靠加工开拓市场。农副产品的季节性与消费均衡性的矛盾,鲜活易腐性与长途运输、长期储存的矛盾,原料产品单一性与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都使农副产品流通受限制。进行精加工不仅完全可以克服由于农副产品的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时空局限,大幅度地拓宽市场,而且可以减少浪费,大幅度提高附加值。
4.抓一体化经营。一体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动作方式。实行一体化经营,最主要的是要本着“主体独立,自愿合约,利益联动,共同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健全产业化体系内部的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达到各利益主体的和谐联动。所谓主体独立,就是要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关系,他们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都享有各自的合法权益。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只能基于对彼此资源的尊重。所谓自愿合约,就是要采用合同契约方式,确定各方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分配关系,规范约束各方的经济行为。谁违约,就追究谁的违约责任和法律责任。
三、农业大市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策略措施
1.遵循价值规律,尽快缩小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的价差。粮棉收购价格是联接国家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工人与农民的纽带,是农村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最大拌脚石。缩小粮棉定购价与市场价的价差,当前可供借鉴的办法主要有三条:一是限价销售。即由国家规定粮棉销售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并要求工商、物价、计量、质检等部门强化监督,严禁突破极限私自降低或提高定购标准。二是动用国家库存,涨抛降收,平抑市场物价。当粮棉的市场价格接近或高于国家的最高限价时,就动用国家的粮棉库存,向市场大量抛售,从而促使粮棉价格回落。当粮棉的市场价接近或低于国家的最低限价时,国家就大量抢购,充实库存,以保护农民利益,防止生产的大起大落。三是提高粮棉的定购价格。国家每年都要根据粮棉的供求形势,适时调整粮棉的定购价格,并提前向全国公布,以稳定农民的生产预期。以上三条措施,最有效和最合符价值规律的还是第三条,即提高粮棉的定购价格,使其价格与价值基本相符。
2.改进领导工作方法,坚持用产业化的观点来指导农村经济工作。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全面振兴农业的根本出路。产业化的观点就是系统工程的观点、市场导向的观点、利益联动的观点、效益第一的观点。所谓系统工程的观点,就是说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村经济的内部各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环环紧扣,相互融合。抓农村工作时,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如果某项工作出了问题,整个产业链条就会失去系统优势,最终失去农村经济优势。所谓市场导向的观点,就是说今后无论是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产生,还是专业基地建设,都只能让其在自由竞争、等价交换中形成。所谓利益联动的观点,就是说产业化组织的形成不能搞行政干预,必须用利益来联接产业化链条上的各个链环,把每个单位生产经营的得失全部牢牢地拴在利益共同体内,一利俱利,一兴俱兴,一损俱损。所谓效益第一的观点,就是说今后衡量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速度快不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搞得好不好,应主要看效益指标,谁的效益最好,谁就是第一。
3.根据市场取向,不断调整农村产品结构,全面实行农业名牌产品战略。推进农业集约经营,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这就要求农业地区必须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品结构。这些年,农业地区在调整结构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很多农产品,高产的不优质,优质的不高产,经营规模小,加工转化程度低。调整结构的主攻方向,就是要着力于“调优、调高、调大”,调出更多的名牌产品。所谓调优,就是要对那些数量大而质量低的产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品种改良,使其结构不断优化。如粮食要在确保单产、总产稳定增加的同时,大力发展优质稻;畜牧业要大力发展瘦肉型猪和草食动物。所谓调高,就是要利用集约经营来提高优质农产品的单位产量。所谓调大,就是要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这不仅要让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扩大养殖规模,而且还要使农业集约经营突破单纯的生产环节,向产前产后等环节延伸,做到以龙头企业来带动产业群、产业链,把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融为一体,使农业资源能得到循环利用,使农副产品实现多层次增值,从而从总体上获取最佳效益,实现农村经济的复合发展。
4.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这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高水平的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把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考核,并与其工资、奖金直接持钩,使科技推广由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二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数量、规模、效果直接与农技人员的报酬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成绩特别突出的还可以奖车子、奖房子、奖票子。三是适时组织广大农民参加各种科技知识的培训学习,根据不同专业发给科学技术知识资格证,并规定不获得专业资格证,将失去从业资格,用市场经济机制去约束广大农民尽快提高科技知识、科技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实行农技推广重点转移。农业科技的重点应根据市场经济下农业发展的需要,从绝大多数投入到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转向主要农产品与具有较大贸易优势的次级农产品并重,特别是应重视开发各种名优特新品种,从过分集中在品种选育转向育种、推广、生产、加工相结合。当前应特别突出如下六个重点:(1)充分利用生物的遗传潜力,强化种质资源的搜索、保存、评价和利用。(2)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3)大力发展灌输农业,改进灌溉技术、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4)加快推广新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提高科学种植与养殖水平。(5)提高农产品的保鲜、销售、包装技术水平,改进农产品的加工、贮运。(6)积极发展农业生物技术。五是切实增加农业科技投资,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