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_陈萍,吴桂梅,郝云,杨琪鹏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_陈萍,吴桂梅,郝云,杨琪鹏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肿瘤科 210000

【摘要】目的:关注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问题,探索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方法:(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0~30 cm;(2)患肢切忌揉捏挤压,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3)抗凝治疗,初始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定期监测凝血指标;(4)溶栓治疗,尿激酶每日40-60万单位分二次静脉点滴,疗程为7—12 d;(5导管处理;对血栓存在已超过一周,血管超声检查显示无漂浮血栓者,可立即拔管;如有漂浮血栓,首先给予腔静脉滤器,并正规抗凝、溶栓治疗,3~5 d后复查超声,待血栓消失或稳定后再拔出导管;结果:7例患者住院时间9~15d,平均11.5 d。出院时4例患者肢体肿胀完全消失,3例明显减轻,患肢与健肢周径相差<3 cm;皮温、肤色恢复正常。随访30 d~2 年,1例因晚期肿瘤死亡,其余患者随访至今良好。结论:PICC导管用经稀释的肝素钠封管液(50U/m1)封管可明显减少PICC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5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343-0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到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PICC)在肿瘤患者的化疗、全胃肠外营养等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腔静脉管腔宽大,血流速度快,PICC既能减轻患者外周静脉反复被穿刺的痛苦,其静脉壁也能耐受较高渗透压溶液和高刺激性药物的刺激。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在中心静脉内治疗用药,创伤小、安全性高、方便、并发症少、导管保留的时间长。对于上肢的静脉而言,导管仍然是异物,在应用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其中以穿刺部位的静脉血栓形成最为多见。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上肢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进行穿刺置管。临床经验表明,贵要静脉穿刺,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要比正中静脉和头静脉低得多。静脉血栓是指纤维蛋白、红细胞以及不等量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在静脉内形成的凝血块,发生在置管侧肢体及其相关静脉内。静脉血栓形成后,如果处理不当,栓子易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关注PICC 相关性静脉血栓问题,探索更为简便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减少PICC相关并发症,已成为医护人员亟待解决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4.10.1.-2015.10.31,应用 PICC 490例,发生上肢静脉血栓7例。发生率为1.43%,发现血栓时间为PICC术后5一9天,无肺动脉栓塞病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致上肢静脉血栓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5~86岁,平均63岁。均经超声检查证实。7例患者均为晚期肿瘤化疗或同时静脉营养。既往有高血压病3例,糖尿病2例,冠心病1例,高脂血症2例。临床表现为患侧上肢明显水肿增粗>3cm,多伴有明显的胀痛感。

1.2方法

其中1例患者给予单纯抗凝治疗,6例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并取得良好疗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1)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10~30 cm;(2)患肢切忌揉捏挤压,以防止血栓脱落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3)抗凝治疗:初始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双香豆素类药物华法林,定期监测凝血指标,在凝血酶原国际标准比值为2—3时可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应用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6—12个月;(4)溶栓治疗:尿激酶每日40-60万单位分二次静脉点滴,疗程为7—12 d;(5)导管处理:对血栓存在已超过一周,血管超声检查显示无漂浮血栓者,可立即拔管;如有漂浮血栓,首先给予腔静脉滤器,并正规抗凝、溶栓治疗,3~5 d后复查超声,待血栓消失或稳定后再拔出导管。

2 结果

7例患者住院时间9~15d,平均11.5 d。出院时4例患者肢体肿胀完全消失,3例明显减轻,患肢与健肢周径相差<3 cm;皮温、肤色恢复正常。随访30 d~2 年,1例因晚期肿瘤死亡,其余患者随访至今良好。

3 讨论

外周静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输液途径,但当溶液的渗透压高于等渗液的一倍左右,或对于一些较细的外周静脉壁构成刺激性的药物(如含钾溶液或一些带有刺激性的化疗药),企图长期利用外周浅静脉给药是不适合的。目前在临床上所使用的留置针一般要求72-96小时拔管。而全静脉营养液,虽然添加了脂肪乳和其他等渗液体,使液体的渗透压降低,可以通过外周浅静脉输注,但由于其渗透压仍然高于等渗液,以及含有对外周浅静脉构成刺激的药物,以至于同一部位的穿刺点输注时间一般最长不超过4天左右。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了对肠瘘患者经外周静脉切开置管、腔静脉给药的途经,较好的解决了病人的营养问题。20世纪90年代PICC的出现,更加方便了患者,也减轻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临床经验证明,PICC有较低的感染发生率,留置时间可长达一年。PICC导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0.3-2%(1),本组发生率为1.43%。1946 年,Virchow(2)提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PICC 置入后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我们通过近20多年的临床应用和探索,总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PICC通过穿刺针置入导丝、导管过程中对血管壁本身的锐器穿刺性损伤,引起损伤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诱发血栓形成;(2)置管位置不当:导管的远端置于上腔静脉的下1/3处,PICC相关血栓发生率低;(3)导管作为异物留置在血管内,人体对导管的排斥反应;(4)导管在外周相对较细的静脉腔内,使静脉腔更加变窄,血流速度相对减慢,同时增加了导管与血管壁的摩擦;(5)患者输注化疗药物以后,恶心呕吐严重,饮水摄入量减少,导致血液粘滞;(6)患者担心肢体活动会影响导管功能,不敢活动肢体;(7)化疗后患者免疫力下降,全身乏力,也没有力气活动肢体等因素导致机体血流速度减慢;(8)恶性肿瘤患者发生PICC相关血栓并发症较多,不除外恶性肿瘤患者血液粘稠度高,血液中存在促凝物质。国外研究(3)表明,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达27%~66%。PICC致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表现为上肢肤色潮红、水肿胀痛、沿导管走向或临近部位触压痛,抬高上肢症状减轻,患肢下垂时疼痛肿胀加重。其最大的威胁在于血栓脱落引起急性肺动脉栓塞,严重者可致患者死亡。PICC导管用经稀释的肝素液封管可明显减少PICC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组所有PICC患者全部采用经稀释的肝素钠封管液(50U/m1)封管。对于PICC相关的上肢静脉血栓,确诊后一般的处理原则首先是抗凝和溶栓治疗,于一周后拔除导管。需要强调的是,拔管前必须通过超声检查确认是否为漂浮血栓。对于漂浮血栓建议首先正规抗凝、溶栓治疗,每3~5 d复查血管超声,待血栓消失或稳定后再拔管,否则拔管过程中容易造成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

因此,静脉血栓是不容忽视的并发症,其对肿瘤患者造成的困扰尤为严重,患者不能顺利执行化疗方案,影响患者的预后。所以在临床护理PICC置管患者时应充分了解静脉血栓发生的原因、症状,及时正确的处理。尤其应做到预防为主,注重健康教育,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Prandoni P,Polistena P,Bemardi E,et al.Upper-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Risk factors,diagnosis,and complications[J].Arch Intern Med,1997,157(1):57-62.

[2]Angele M K,Catania R A,Ayala A,et al. Dehy2droepiandrosterone:an inexpensive steroid hormone that decreases the mortality due to sepsis following trauma -induced hemorrhage [J]. Arch surg,1998,133(12):1281

[3]黎玉国.肠外营养新途径-经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 [ j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9,26(4):193-194.

论文作者:陈萍,吴桂梅,郝云,杨琪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30

标签:;  ;  ;  ;  ;  ;  ;  ;  

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_陈萍,吴桂梅,郝云,杨琪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