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伦理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论文,行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的世纪所制定的重要治国方略。从本质意义上说,“以德治国”中的“德”首先是指执政党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国家机构的广大公职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即行政伦理建设。这是“以德治国”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一 加强行政伦理建设重要意义
“治国”既是一个政治学的范围,又是一个公共行政学的范围。一个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外在的、强制的法治手段,而且需要全体国民尤其是执法者内在的、自觉的道德手段,只有把法治提高到自觉的程度,才能治理好国家。这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规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职人员依据人民的授权,代表人民“治国”,因之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以德治国,是中国治理国家的传统与特色。其积极内涵就是对于“治者”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其要旨就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来教育和感化“被治者”。它要求“治者”于公德、私德都要率先垂范,先立德,再立功,“以德修能”。今天我们讲“德治”,既不能照搬传统儒学的信条,也不能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必须从国情实际出发,建立与信用时代相适应的突出“以德治官”为重点的新社会道德体系。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会乘隙而入;我国社会经济成份、物质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必然会带来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也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集体意识和互助、奉献精神的削弱等。这些都给我们的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建设带来许多新的课题。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党内出现了一些严重违背共产主义道德和行政伦理的问题,党员领导干部中违纪违法、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有些案情之恶劣,涉案人数之多,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所没有过的。这说明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政者不正,政者缺德,必须导致政治的腐败。社会道德风尚的兴衰与政权的兴衰,有着必然的联系。而统治集团的道德风尚,主导着整个社会道德风尚。我国执政党的宗旨和人民政权的性质决定了行政伦理建设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在“以德治国”的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威力。首先,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它事关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其次,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和水准;再次,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它事关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国家公务员严格遵守忠诚原则、公正原则、廉明原则、勤政为民原则,这是政治道德的要求,也是行政伦理的基本规范。
二 行政伦理的基本内涵
行政伦理,也就是关于“治国”的伦理。它是执政党、国家机构和全体公职人员所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要求的总称,融合在治理国家与公共行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在诸如行政体制、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协调、行政监督、行政效率、行政素质之中。
从主体性的角度分析,行政伦理包括两个方面:在公职人员个体作为道德主体的意义上,它是指公职人员的基本道德意识、道德活动以及道德规范;在公职人员群体作为道德主体的意义上,它是指领导集团、领导体制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伦理与行政管理的总和。
从政治性角度分析,行政伦理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道德。在中国的传统道德中,政治道德曾居于核心地位。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即克明俊德、以民为本、立身为正、明道善策、举贤任能、教而后刑。在资产阶级道德中政治道德也占据核心地位。而无产阶级的政治道德是有史以来人类最崇高的道德,它代表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从层次性角度分析,行政伦理道德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说,国家公务人员不仅要模范履行广大社会成员都需要遵守的社会主义道德,而且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尽管我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仍然需要作为全社会价值导向的共产主义道德。因此,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履行共产主义道德,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从职业性角度分析,行政伦理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各级领导干部特点需要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领导就是服务”这一重要论述的伦理内涵。一定要明确:在党、政府以及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人民群众是主人,党、政府及其各级领导干部都是勤务员。
从现实性角度分析,行政伦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党的文件中要求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廉政,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价值。没有廉政,也就谈不上勤政、务实、高效。“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行政伦理的价值核心是勤政,即“勤政为民”。
从体系性角度分析,行政伦理由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一是行政伦理观;二是行政伦理规范体系,包括行政伦理原则、行政伦理规范、行政伦理范围等;三是行政伦理机制体系,主要包括行政伦理监督机制与行政伦理养成机制。行政伦理体系的核心是行政伦理观。它涉及到国家公务人员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等几个主要方面。它是在公共行政领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它要求我们的国家公务员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要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要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进取,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高度的职业责任心等等。
江泽民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行政伦理观的深刻内涵,也为行政伦理建设和“以德治国”提出了价值目标。
三 行政伦理建设
行政伦理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外在的制度保证,也要有内心的道德保证,也就是说,不但要构筑制度的堤防,更要构筑道德的堤防。基于行政伦理具有他律性和自律性相统一的特点,当前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公共监督,开展制度创新,规范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行为。从他律性特点分析,行政伦理建设需要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如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政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这其中立法监督和群众监督是重点。加强法制监督,逐步使公职人员道德要求法规化,这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查处的有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违纪违法案件,大多数是群众举报或者其他案件牵带出来而获得线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对有领导职务的公务人员的监督软弱乏力。突出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和机制,越是高级公务人员越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要加大主动监督力度,把监督的关口往前移,加强事前防范。努力做到公务人员的权力行使到哪里,活动延伸到哪里,相应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在以往的行政伦理建设中,我们较多地强调道德与法的区别,而忽视了二者的联系。其实道德与法是联系最密切的两类社会现象。近年来,我们党和国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领导干部、公务人员的行为规范准则。可以预见,我国行政伦理建设将随着有关道德要求逐步法规化而扎实地向前发展。
既然腐败的根源来自于因追求私利而导致的对权力的滥用,那么,行政伦理建设的关键,显然应是以防止和减少权力滥用为中心,开展制度创新,以限制权力、制约权力、净化权力。首先,要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从人治走向法治,限制公共权力的作用范围,以消除产生腐败的基础。其次,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靠民主制度净化权力。从领导与群众两方面同时着手,教育广大群众以主人的身份切实行使监督权力,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公仆。第三,要严明法纪,加大腐败行为的犯罪成本,从而减少和抑制腐败。第四,要把先进技术手段引入制度建设,以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几率,如加快“电子政府”建设步伐,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利用网络系统,让贪官“上网”,使腐败者身败名裂等。
二是加强自律养成,促使国家公务人员人格升华。从自律性特点分析,行政伦理建设需要加强养成机制建设,即要加强行政伦理教育与修养。行政伦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在自律主导之下的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才能实现人格的升华,行政伦理的养成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其间有两次升华:第一阶段是以履行行政义务为核心的道德他律时期;第二阶段是以履行行政责任心为核心的道德自律时期;第三阶段是将行政理想、行政态度、行政义务、行政责任心、行政纪律、行政技能、行政荣誉、行政作风等融为一体,将行政他律与自律有机统一起来的行政人格形成与完善时期。因此,培养和完善国家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人格,需要从他律和自律,即从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两方面着手。道德教育应是一个帮助国家公务人员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养成道德习惯的过程。而道德修养则是培养和完善国家公务人员道德人格的重要过程。它是国家公务人员在道德素质诸方面进行的自觉的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过程。
“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这应该是每一位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目标。我们应认真研究邓小平伟大的实践人格,汲取邓小平理论道德资源教化的营养,用邓小平的人格典范来揭示我们的价值理想。在行政伦理建设中,始终如一地坚持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活动发挥引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行政命令、动辄训人的刚性控制方法,尊重群众,团结群众,相信群众。用邓小平理论所阐述的道德和文化内涵,指导实践,联系实际,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