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与思考”试题教学的尝试_数学论文

对“探究与思考”型试题的教学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改进考试的评价方式和功能,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要求,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新“课标”中关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基础上,通过研讨和思考,改进了试卷中主观性试题的命题指向,用探究与思考这样的栏目,既体现“课标”中数学思考的学习要求,又贴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掌握数学本质和思考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试题设计,谈谈探究与思考栏目的作用和试题设计意图.

一、落实自主与探究学习要求

探究与思考栏目的设置,决定了探究和思考两个层面的考查要求,既要体现过程性目标,突出探究的取向,又要强化思考价值,关注学生自主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例如,南京市2002年期末七年级(上)数学调研卷第六题探究与思考第28题:

28.(1)如图1,AB∥CD,直线EF与AB相交于点E,与CD相交于点F.比较图中∠1与∠2的大小,并写出你的结论;

(2)请根据(1)中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画出新的图形,并用适当的字母表示;

(3)如果我们把像∠1,∠2这样夹在两直线AB、CO之间并且在直线EF异侧的角称为内错角.请写出(2)图中你找到的所有内错角;并思考(1)的结论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

提供学生熟悉的平行线的几何模型,考查画图和验证技能;通过学生观察、比较、猜想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感性向理性转化,特殊向一般转化;利用在新背景、新定义下进行再认识的问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辨析能力,以及在新背景下探索规律的能力.

考评要点:

(1)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猜想的能力.学生应通过测量来比较∠1、∠2的大小,形成∠1=∠2的猜想.此题的猜想来源于准确的测量,准确的测量又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符合特殊情景(平行线)产生新认识(角度相等)的探究需要.

(2)主要考查学生的画图技能.完成这道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意,在发现第(1)题中“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实质后,利用画平行线的技能不难画出图形.从本题的立意看,画图不是主要目的,探究和思考才是价值所在.

(3)利用新背景,考查学生对新内容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体验和探究(1)中结论的普遍性.验证(1)中结论,对学生而言,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有助于加深探究基本规律的体验.要注意,画图与找内错角是否正确会影响到结论的判断,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此题设计了让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归纳、推广的问题,采用动手操作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方法,把技能考查和问题推广融为一体.探究与思考型试题可以在特定的背景中,提供给学生既熟悉又有变化的基本问题,让学生产生冲动和思维火花,并通过观察、度量、比较、猜想得到合理的认识和结论.这样的试题设计由于有了经历、感受、探究、推理的过程,因而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也体现了探究与思考的价值.

二、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新的课程标准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考查,在重视静态的结构和结论的同时,更突出对动态的过程和方法的考查,提出了“经历……的过程和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的学习要求.下述试题,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例如,南京市2003年期末七年级(上)数学调研试卷第六题探研与思考第30题:

30.先填表,并回答问题:┌────┬────┬────┬───┬───┬──┐│

x

-2 │

-1 │

0 │

1 │……│├────┼────┼────┼───┼───┼──┤│ 5x-12 │

│……│├────┼────┼────┼───┼───┼──┤│ 3x-5 │

│……│└────┴────┴────┴───┴───┴──┘

(1)随着x的值逐渐增大,两个代数式的值如何变化?

(2)猜猜看,若x的值逐渐增大,哪一个代数式的值先达到13?用你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解释你的判断.

(3)想一想,x在什么范围时,一定有5x-12的值大于3x-5.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熟悉的代数式值的计算,引导学生合情推理,在观察、比较、猜想的探究过程中,发现代数式值的变化规律,形成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方程思想.

考评要点:

(1)通过填表的计算和观察过程,让学生总结并得出:随着x的值逐渐增大,两个代数式的值同时增大的结论.┌─────┬────┬────┬────┬────┬──┐│

x

│ -2

-1

0

1

│……│├─────┼────┼────┼────┼────┼──┤│ 5x-12

│ -22

-17 │

-12 │

-7

│……│├─────┼────┼────┼────┼────┼──┤│ 3x-5

│ -11

-8

-5

-2

│……│└─────┴────┴────┴────┴────┴──┘

(2)根据两个代数式的值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通过方程的方法解释判断.由5x-12=13得x=5;由3x-5=13得x=6,因此代数式5x-12的值先到达13;

(3)在比较两个代数式的值同时增大的基础上,得出代数式5x-12的值的增速快于代数式3x-5的值的结论,使不等问题转化为寻找相等值的情况,为使用方程方法解决本题提供了规律.

由5x-12=3x-5得x=(7/2),因此x>(7/2)时,一定有代数式5x-12的值大于代数式3x-5的值.

此题根据探究与思考的命题指向,设置了经历、建立、发展的问题串,强化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从考评要求看,代数式的正确计算是合情推理的基础,观察、比较、猜想的过程是探究方法的需要,这样的设计通过基本问题的过程体验,引导学生总结方法,使过程与方法得到很好的整合,反映出设置探究与思考题目的价值.这其中,第(3)题的探索过程,需要学生领悟教材中“制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课题学习中“由整到分”的探索方法,否则会得出x>4的错误结论.

三、改进知识与技能的考查

新课程的考试评价在强调知识与技能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方式的相关要求,对于知识与技能的考查我们始终认为它是考试评价的重要内容,也是改进考试评价的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理解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繁、难、偏、旧的关系,理解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新的学习方式的关系,理解必备的知识技能与新的教学要求的关系,理解必备知识技能与应用、创新的关系,从而形成了我们用探究与思考型试题改进知识与技能考查的认识.

例如,南京市2003—2004学年度七年级(上)数学期末试卷开卷试题第2题:

2.某校两班步行去郊外采集生物标本,初一(5)班先出发,速度为4千米/时,1小时后,初一(6)出发,速度为6千米/时,学校派一名联络员骑车与初一(6)同时出发,速度为12千米/时.

请你根据上述条件,设计两个不同类型的结论,并用方程的有关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你的解答过程.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行程问题”内容为基本素材,利用行程方案的选择与解释,考查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在新背景下探究与思考的能力.

考评要点:

此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考查学生创新等方面的素质.由于“行程问题”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内容,因此,给学生的设计和选择带来方便.从此题“设计两个不同类型的结论”的要求看,既重视双基,又鼓励创新,因而可以评价不同的学生学到的数学方法和数学能力.

基本方法:追击问题.

设计1:经过多长时间,初一(6)班可以追上初一(5)班?

解:设初一(6)班追上初一(5)班需要x小时.

根据题意得6x-4x=4×1,解得x=2(小时).

设计2:几小时后,联络员能追上初一(5)班?

个性化设计方法:追击问题、相遇问题.

设计3:经过多长时间,联络员与初一(5)班相距2千米?

解:设经过x小时,联络员与初一(5)班相距2千米.

根据题意,有两种情况:

(1)当联络员超过初一(5)班时,得

12x-4(x+1)=2,

解得x=(3/4)(小时).

(2)当联络员没有超过初一(5)班时,得

12x+2=4(x+1),

解得x=(1/4)(小时).

设计4:联络员送通知给初一(5)班后,立即返回学校;大约多少小时与初一(6)班相遇?

此题利用“行程问题”的基础知识,通过探究与思考的问题背景,考查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知识的考查关注行程中的方法理解,技能的考查重在验证中的运用.设计这个试题有如下考虑:

第一,贴近探究与思考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特定情景中的设计与验证的活动,考查必备的双基和能力;第二,通过先设计,后验证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探究、思考的严谨作风;第三,提供开放的平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并在考试评价中设立创意分,有效评价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水平;第四,通过实际问题的探究与思考,体验数学模型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并正确有条理进行解释.

四、注重数学知识的综合与应用

数学的学习与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综合与应用,考试评价的功能也需要通过综合题的考查,评价不同学生在学习上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综合题的考查容易出现繁难的倾向,也容易出现解题化的问题,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定位和对“新课标”的理解.因此,我们利用探究与思考型试题指向,关注不同知识块的内容衔接,关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关注综合题的思维价值,通过知识、技能、方法、思维的考查要求设计试题,初步形成了用探究与思考型试题来体现知识综合与应用的思路.

例如,南京市2003年期末七年级(下)数学调研试卷第六题探究与思考第28题:

28.已知光明中学与新华中学的绿化面积

之比为3∶2,图2是两校的平面示意图,其中每小格表示500平方米,阴影部分表示绿化区域.

(1)分别求出两校的绿化面积;

(2)下表是两校学生、教职工人数统计表,思考两校的人均绿化面积是多少?并制作适当的统计图表示两校的人均绿化面积,你的统计图尽可能形象.┌──────┬─────┬────┐│

教职员 │ 学生 │├──────┼─────┼────┤│ 光明中学 │

230

│ 2270 │├──────┼─────┼────┤│ 新华中学 │

120

│ 1680 │└──────┴─────┴────┘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校园绿化问题,整合图形计算、代数计算、世界新生儿图、人口图、常规统计图的知识和技能,在合理地思考和探究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用能力.

考评要点:

(1)两校的绿化面积的计算是在探究与思考的基础上,采用人口图中的计算方法,借助小方格的形数转换,得出光明中学绿化面积为:500×18=9000平方米;新华中学绿化面积需要进行数量代换,计算得出新华中学绿化面积为:9000×(2/3)=6000平方米.

(2)两校的人均绿化面积可借助两校学生、教职工人数统计表计算,光明中学人均绿化面积为9000÷2500=3.6平方米/人;新华中学人均绿化面积为6000÷1800=(10/3)平方米/人;制作人均绿化面积形象统计图,应选择条形统计图,运用世界新生儿图的表示方法反映两校的人均绿化面积(画图略).

这道题的设计避免了单纯的技能考查,使技能考查放在用数学的大背景中,反映出综合题中知识、技能、思维、方法并重的能力要求,体现了设计探究与思考的目的.从学生答题的情况看,大多数学生适应这种考试要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画出不同层次要求的形象统计图,这说明此题贴近学生思维水平,也说明考试的信度、难度、区分度符合考试改革的要求.

综上所述,用“探究与思考”栏目在试卷中体现新理念的尝试给我们很多启示,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考试的得与失,重新思考当前教学的进与退,重新评价考试命题的新与旧,为我们更深刻的思考提供了依据,虽然广大学校和教师对试卷创新持肯定态度,但试题的不足也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将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改进考评方式,提高试题的质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校,服务于教师.

标签:;  ;  ;  ;  ;  ;  ;  

“探究与思考”试题教学的尝试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