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实践思考论文_马志轩

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实践思考论文_马志轩

马志轩

(四川省资阳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四川资阳 641300)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接受雷贝拉唑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治疗,2次/d,连续给药,第8d时改为雷贝拉唑单一给药,给药治疗4w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例接受3w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4.9%(74/78),患者用药治疗后HP的清除率为83.3%(65/78),腹痛治疗有效率为91.0%,有5例患者在用药治疗中产生不良反应,停药后自行消除。结论: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疗效确切,过程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雷贝拉唑;疗效分析

【中图分类号】R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98-02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诱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治HP是强化溃疡愈合效果以及降低溃疡复发率的有效办法。质子泵抑制剂(PPI)为DU治愈、HP感染解除的常用药[1]。本文对雷贝拉唑在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做出如下归纳。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78例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所有病例经胃镜检查均确诊;所有病例主诉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排除活动性出血与幽门梗阻、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妊娠期与哺乳期以及对本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19~64岁;平均年龄(44.5±3.7)岁;病程1.2个月~2.1年;平均病程(1.4±0.5)年;溃疡直径3~17㎝,平均(12.3±1.6)㎝。

1.2 方法

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甲硝唑400mg,2次/d,用药1w,第8d起雷贝拉唑10mg,1次/d,治疗3w。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疗效评价标准:结合胃镜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程度,采用痊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评估治疗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①痊愈:溃疡与周边炎性反应消失或内镜检查结果提示S2期;②有效:溃疡面积减缩范围>50%,内镜下为H期;③无效:溃疡面积减缩<50%,内镜下是H或A期。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痊愈率+有效率。

(2)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标准:在胃镜协助下提取黏膜,第一时间进行尿素酶试验,同时对组织切片进行相应检查,若两者均为阳性,就被确定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若两者为阴性,则为幽门螺旋杆菌阴性。

(3)腹痛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腹痛症状彻底消失;②有效:和治疗前相比较疼痛症状有所缓解,能够参与日常工作;③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2.1 疗效统计

纳入本次研究的病例均参与了为期4w的给药治疗。治疗有效率为94.9%,其中痊愈6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治愈率为79.5%,无效率为5.1%。

2.2 清除率

患者用药治疗后,螺旋杆菌阴转65例,清除率为83.3%。

2.3 腹痛治疗情况

药物治疗后,腹痛治疗有效率为91.0%,其中显效67例,显效率为85.9%;有效4例,有效率为5.1%,无效7例,无效率为9.0%。

2.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有3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口干、消化不良、头晕头痛、全身无力症状;3例(3.8%)患者出现轻度皮疹,2例(2.6%)患者出现轻微皮疹反应,可承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停药后上述症状均陆续消失。

3.讨论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是临床上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DU在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总量中所占比例高达95.0%,多处于前壁,其次为后壁、下壁与上壁,诱发因素有多种,普遍认为其和胃酸分泌异常、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生活不规律、工作压力繁重、吸烟与酗酒等相关。有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多数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通常合并高胃酸与HP感染,高胃酸可进入十二指肠诱发胃上皮化增生,和高胃酸合力作用产生慢性炎性反应,此时胃黏膜防御能力降低,在胃酸和胃蛋白酶共同刺激下产生溃疡面,由此可见,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诱发的主要因素,故此临床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关键抑制胃酸并根除HP[2]。

雷贝拉唑为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针对性的抑制胃壁H+、K+-ATP酶系统,进而阻断胃酸分泌的最末一道程序。本药品在应用期间呈现出剂量依赖性,同时也能够助力于基础胃酸分泌进程,处于刺激状态下的胃酸分泌进程受到一定抑制,本药品经细胞色素P50酶系统代谢,食物摄入情况不会对其生物利用率造成干扰,故此用药期间安全性相对较高。本次研究中,78例患者用药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似。还有研究表明,雷贝拉唑的抑酸效果在夜间更为显著[3]。

参与本次研究的病例,采用雷贝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三联疗法后,溃疡症状以及腹痛症状均显著改善,根除率相对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由此可见,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疗效确切,过程相对安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经荣,郑梅英.胃铋镁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5,13(29):112-115.

[2]刘艳秋,吴键,佘强.质子泵抑制剂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江苏医药,2017,43(21):1559-1563.

[3]张伟林.胃铋镁四联疗法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7):47-50.

论文作者:马志轩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  ;  ;  ;  ;  ;  ;  ;  

雷贝拉唑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78例实践思考论文_马志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