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义佳
摘要:要提高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关键。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一个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文就论述了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三次阅读过程和具体操作方法,力争
做到不让学生没有学会阅读就离开学校。
关键词:阅读;预习阅读;多元解读;拓展阅读;检验阅读
英国教育部长布朗奇说过“每当我们翻开书页就等于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阅读是各种学习的基础,在我们所做的事情中,最能解放我们心灵的,莫过于学习阅读。”阅读也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提高学生能力和修养的重要过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也应该把阅读当做一门独立而重要的步骤来设计放入每节每堂课的教学上,要把课内课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合理规划。
第一次阅读——雾里看花
“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会晤不该是在课上,这样没有准备的‘邂逅’是不‘真诚’也不‘礼貌’的,是不会上出一堂精彩的课的。”笔者常常这样对自己的学生说。所以,在语文学习中,预习是重要且必要的。预习是培养阅读能力和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时的阅读,大体有这样两种形式:目的型和欣赏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布置不同形式的预习作业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
例如,在诗词及文言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书下注解、工具书疏通文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相关知识,这将极大地辅助教师课上的有效教学。苏教版高一语文的《秋水》就是一篇没有书下注解的古文,但是给出了一些重要的字词让学生们预习时自主解决,这就是一种不错的形式,不会让学生过分依赖注释而失去了预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变得懈怠。在古文及诗词学习方面,学生的预习和阅读的主动性较强,这也说明我们的学生不是不知道预习的重要性,而是他们会“有所选择”地进行阅读预习,而我们目前要做的,就是改变他们对于某些问题,甚至某类文章的“偏见”,让他们“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
贝内特·塞尔夫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所以,我们在进行散文及小说的教学时,也可以预设几个问题,让学生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模糊”阅读,即允许学生阅读后产生诸多疑问,充分享受这一过程,再带着疑问和教师在课堂上共同解决。
此外,我们常常在课堂小结后的布置作业环节中也写上预习下一课,但学生却并不重视,甚至不把它当成作业来完成,所谓“牵马河边易,逼马饮水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也应该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并且教授给他们预习的具体方法,让他们“有成就感”地预习。有成就感,就会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就像贝内特·塞尔夫在《阅读的快乐》中写的那样:“阅读好比吃花生,开了头就停不下来。每一本书都是独立的,好比是一个独立的院落,许多书在一起就像大城市里的许多房子,虽然他们都是分离着的,但是综合起来就又像一回事了,它们彼此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着的,甚至和别的城市也有关联。”
学生预习的时候可以默读,也可以出声朗读,以便领会作者情感,并在课上展示。条理清晰的议论性文章可以让他们画关键句并列出提纲;文章较深的可以让他们找出疑难点;文辞优美的可以让他们进行摘录……在这些基础上,还可以提前印发一些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愿望。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历去完成阅读,以便引发共鸣。哈维兰就曾说过“良好的阅读对于心灵就如良好的眼镜对于眼睛一样,它带你看遍生活的细微之处。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就变得有趣了。”要知道: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阅读过程是学生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次阅读——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我们教师也应该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而在实行新课程教学时,很多时候为了热闹,课堂上讨论多了,阅读却少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记得之前听过一节公开课《雨霖铃》,课上只听了一次录音范读,然后就是教师让学生们讨论特殊意象,再讨论和其他几首送别诗词的异同。课上没有让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情感把握就缺少了,这样只注重花哨的形式而并不扎实的课,学生得到的东西能有多少呢?这种只重视表演效果,而忽略文本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对文本的重视在“课堂阅读”上是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因为“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透彻地理解文本本身”。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师一个人的独白,它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的问答,更应该是学生讨论后的漫谈。新课标还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的阅读勇气,提高他们研究和评价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具体要求。苏教版语文教材在正文旁边设置了“对话栏”,就给了学生这样一块耕耘阅读感悟的“自留地”,让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并收获属于自己的粮食。
除了课上可以安排自由阅读外,还可以由教师指定重点语段进行“推荐性”阅读。这样,阅读目的更加明确,效果也更加明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范读,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也可以让同学朗读,然后大家点评,点评要点可以放在字音、语调、语速以及情感方面,以便加深大家的感悟。在此基础上再布置问题,效果定会很好。此外,在这部分的阅读中,一定要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对文章的第一感觉,不要轻易发表自己或者参考书上专家的见解,对学生进行干扰,一定要让他们“不带成见,主动阅读”。
我国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所以教师在不干扰学生“主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入情”、“入境”的引导也是有必要的,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本,让阅读充满生命的活力。语文课上的阅读课文,应该是一种“双边行为”,其主要目的首先是引导学生学习,其次才是讲授和加深理解。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求同存异”,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解读,再寻求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共鸣,在必要的时候再加以纠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在《文心·文章作法》中提到:“无论是语,还是句,凡是文字,都不过是一种寄托某种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因读者的经验能力不同而感受不同。”伍尔芙夫人的读书名言也告诉我们:“对于读书,一个人能够给别人的唯一忠告就是——根据你的见解,运用你的理智去获得自己的结论,不必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于一个读者来说,保持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修养。
允许学生进行合理的“多元解读”和“陌生化处理”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积极为学生们创设拓展阅读的条件,比如同位作家相同风格或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他作家同题材的作品;以及相关的名家评论等等。一来拓展学生知识面,二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这是酷爱阅读的高尔基的话,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我阅读的好处。透过阅读,我们可以跨越环境的限制,穿梭古今中外,进入另一个时间与空间,没有阅读,就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在该节课教学任务完成之余,若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还想去阅读更多的文字,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第三次阅读——花好月圆
是不是一节课结束了,相应的阅读就要停止了呢?当然不是,否则古人也不会告诫我们“温故而知新”了。在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再一次的检验性阅读,一方面是加深对课上知识的理解,对重点、难点进行及时消化吸收;二是触类旁通,再次阅读时看自己是否又有新的理解,或者更高层次的感悟。
我们之所以这么重视阅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做对几道课后习题那么简单,毕竟学语文是一辈子的事,我们要让学生带出校园的也应该是受用终身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应该是发散的、是全面的,尤其体现在对文字的感悟上。不光会读,还要读懂;不光要读懂,还要会表达、会写作。因此,阅读过后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授文章的语言特色并适当运用到平日的习作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总之,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只要认真做到课前初步预习阅读,课上重点赏读,课后自觉研读,并促进写作的提高这三个步骤,学生们就一定会对阅读感兴趣,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最终很好地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让他们受用一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苍南中学325000)
论文作者:吕义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上论文; 能力论文; 语文论文; 过程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