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时使用手机=危险

开车时使用手机=危险

一、驾车打手机=危险(论文文献综述)

王仕卿[1](2021)在《货运车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驾驶员疲劳时,驾驶员的反应、执行和判断能力都会受到影响,进而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货运车辆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都在10%以上,而疲劳驾驶是造成该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货运车辆驾驶员而言,一方面迫于运输任务,另一方面迫于生活压力,即使清楚地知道自身处于疲劳状态,大多数情况下仍然会选择继续驾驶,因此研究货运车辆疲劳驾驶检测具有重大意义。已有研究中针对货运车辆驾驶员疲劳状态的研究较少,为更加客观真实反映驾驶员状态,本文采集了大量自然驾驶下货运车辆运行数据和人脸视频数据,并设计了基于人脸特征和车辆运行参数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货运车辆疲劳驾驶影响因素。收集和处理了自然驾驶下车辆运行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货运车辆运行特征,包括驾车时长、驾驶发生时间、平均速度、危险发生次数等参数分布情况以及两两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一方面说明货运车辆驾驶员疲劳驾驶的严重性,另一方面提取与疲劳驾驶相关的车辆运行参数。(2)人脸检测与人脸特征点检测。首先分析总结了人脸检测和人脸特征点检测常用的方法;然后选取方向梯度直方图(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HOG)特征和线性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算法完成人脸检测,克服了由于光照、偏头、人脸部分遮挡等造成不能准确检测出人脸的问题;最后建立基于级联回归树(Ensemble of Regression Trees,ERT)算法的人脸特征点检测模型,实现在毫秒级别同时检测出眼睛、嘴巴、鼻子等人脸特征点。(3)疲劳驾驶检测算法设计。设计了基于车辆运行参数与人脸特征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其中参数包括驾车时长、PERCLOS、眨眼频率、闭眼时间、打哈欠次数。驾车时长是统计车辆运行数据获取,眼睛和嘴巴状态是将EAR和MAR值与阈值比较获取。该算法实现了多参数融合检测,当某一参数检测不准确时,可以根据其他参数准确判别疲劳状态,取得较高的准确性。

沈梦瑶[2](2020)在《刑法第114条、第115条中“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口袋化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诉诸于文字的法律不能面面俱到将所有犯罪行为一一罗列,实践中为了迎合民意,给予社会风险事件重击,本应作为刑法第114条、第115条的兜底条款“其他危险方法”被当做整个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条款加以适用。纵观近年来的司法实务,“其他危险方法”的适用十分频繁,具体而言,公民的生活领域、社会管理领域、环境资源领域都可见其身影,适用频率之高、适用范围之广都令人诧异,不乏肆意滥用之嫌。立法技术的局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其他危险方法”的适用,但是实践中出现口袋化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相关司法人员在理解“公共安全”时存在偏差,在危险判断上出现误区以及在解释规则选择上不统一。想要消除口袋化现象,合理有效惩罚犯罪,实践中需要合理界定“公共安全”,重视“公共”的社会性,将多数或者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及重大公私财产安全放在“公共安全”的范畴之内;明晰危险的判断标准,根据行为时的客观事实,以科学的因果法则综合考虑行为是否产生了具体的危险;通过同类解释规则,基于对放火、决水、爆炸、投放危险物质行为相当性的分析,从性质和程度上对“其他危险方法”进行限制。采用这种消解方式,严格“其他危险方法”的适用,才能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实现罪刑均衡。

初鑫男[3](2019)在《基于视知觉特性认知的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行为安全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现“机不离手”、“手不离机”的现象。手机无处不在,如影随形,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但也带来诸多困扰,如驾驶车辆时违规使用手机。该行为严重占据驾驶人的视觉资源,近年来驾驶时违规使用手机已成为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现阶段,驾驶使用手机对驾驶行为及安全研究存在缺少与个体属性相关性分析、手机操作内容不全面、视觉表征参数少、安全评估不完善等问题。为此,本文以违规使用手机驾驶安全性为研究对象,以驾驶使用手机现状调查与个体相关性分析为理论依据,揭示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时对应的视觉行为特征,构建驾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集,研究驾驶时违规使用手机的安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在规范驾驶人行车行为、减少因违规使用手机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和安全辅助驾驶系统设计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为了解驾驶人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违规使用手机数据,对使用手机现状与受访者个体属性进行Person相关分析,以此识别驾驶人使用手机的影响因素。其次,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分析,选取正常驾驶、拨打电话、收发信息、看视频、刷朋友圈等与手机相关的5种驾驶状态,制定违规使用手机的驾驶实验方案,获取不同驾驶状态下的视觉参数,依据视觉参数数据特征,采用拉依达准则剔除异常数据;结合数据特点,引入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为驾驶人注视区域的动态划分奠定基础。然后,对动态视觉行为理论进行了梳理,选取适合本实验的注视与扫视的区分标准,初步选取视觉参数;在数据预处理基础上,将k-means聚类算法和层次聚类算法运用于注视区域的划分,通过对比分析,优选动态注视区域划分的划分方案;基于此,从注视、扫视、眨眼及瞳孔等4个维度分析违规使用手机对驾驶人视觉行为的影响,并以此构建驾驶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集。最后,以5种驾驶状态对视觉参数的影响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研判不同驾驶过程的安全等级;并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实现对不同驾驶状态的检测;通过人工神经网络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使用手机驾驶实时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马雪坤[4](2018)在《非职业驾驶员交通安全文化测量与分析》文中认为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交通安全上则表现为日益增长的私家车数量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交通安全文化水平之间的矛盾。私家车数量与日俱增,交通事故数量居高不下,驾驶员的行为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职业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文化是驾驶行为的综合表现,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对驾驶员行为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措施。基于交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模型,以价值观、行为能力、行为习惯、周围环境以及行为方式等要素反应交通安全文化的全貌,从超速行驶、安全带使用和接打手机三方面设计调查问题,形成调查量表,以唐山市非职业驾驶员为对象进行调查,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量表19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5%。在对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验证的基础上,对整体态度条目进行了频率响应分析,对行为与价值观、行为能力、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用列联表法进行了行为分析。数据经过验证表明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可以用于进一步分析使用;频率响应分析结果显示仍有56.2%的驾驶员并未将交通安全作为最重要的问题;行为分析结果表明价值观、行为能力、行为习惯和周围环境均会对驾驶员的行为产生影响。构建了交通安全文化指数计算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权重,进而在已有模型基础上计算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驾龄的驾驶员在超速、安全带使用、接打手机以及整体方面的指数。计算结果显示,整体的非职业驾驶员交通安全文化水平等级为中等。利用灰色关联的分析方法对性别、年龄、驾龄和文化程度与指数的关联程度进行计算,确定对驾驶员指数影响最大的因素。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对指数的影响最大。针对分析结果从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意识、注重行为习惯、营造良好环境、区分重点对象三方面提出措施提高非职业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文化。

顾凡及[5](2017)在《视而不见:疏忽盲和变化盲》文中提出疏忽盲和变化盲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两个有趣现象。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往往有这样的错觉,以为自己在清醒时可以明察秋毫,对眼前的一切都能一览无余。其实,我们在"一览"之下能够真正看到(知觉到)的很有限,许多就在眼皮底下的东西,我们却视若无睹。其原因是,我

肖松[6](2016)在《开车打手机,今天你“罪”了吗?》文中指出2016年7月26日晚,一辆绿色的大货车开到上海市松江区嘉松南路泗陈公路附近,司机右手持手机,左手在屏幕上操作,两只手全都脱离了方向盘。这一幕被路口高清探头清晰记录。另外,高清探头还记录到,一辆白色宝马车行驶到嘉松南路文翔路路口时,司机拿着手机,眼睛盯在手机屏幕上,完全不看路面情况。在交通大整治期间,上海松江交警部门在上海率先使用电子警察对驾驶员开

杨英仓[7](2016)在《基于手机的盲驾危害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开车使用手机造成盲驾,对驾驶行为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存在重大交通隐患。对于盲驾,现阶段执法中存在发现难、取证难、处罚难等一系列问题,无论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交警的执法行为都会引起争议。整治开车使用手机等危险驾驶行为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加强法制宣传,提高驾驶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安全意识。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处罚范围,加强社会监管、加大处罚力度,加快取证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对于重度"手机控"车主,应通过全方位、立体化、多渠道的管控,让驾驶人不能、不愿、不敢在开车时使用手机。

尤志栋,周穆雄,高岩,王峻极,郝会龙[8](2016)在《驾驶打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驾驶打手机对交通安全影响研究是基于驾驶模拟实验平台实现的。对于试验对象在正常驾驶状态,以及手持手机通话驾驶状态下的驾驶过程进行了全程的数据获取,并最终对于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驾驶打手机较大程度上分散驾驶人注意力,容易引发事故。

张晨[9](2015)在《开车玩手机违法又危险》文中研究表明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开始过分地依赖手机,"低头族"随处可见。走路的时候刷着微博,吃饭前要先拍照发朋友圈,就连开车的时候都没有闲下来过,他们开着车却同时打着电话或者发短信或者刷朋友圈。开车的时候禁止接打手机是交通法规中明确要求的,持有驾照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一点。随着社会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关注日益密切,道路交通安全相关内容的宣传也越来越多,开车玩手机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为非驾驶人所知晓。而现实却是依然有非常多的驾驶人"铤而走险",这究竟是为什么?我们也只有在深究问题发生的原因之后才能破解难题。

尹岩[10](2013)在《驾车打电话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驾驶人开车时打电话已经成为当今最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之一。通过分析驾车打电话的危害及驾车打电话现象存在的原因,提出改善这一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可行措施。

二、驾车打手机=危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驾车打手机=危险(论文提纲范文)

(1)货运车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疲劳驾驶定义及影响因素
        1.2.2 货运车辆疲劳研究现状
        1.2.3 疲劳状态判别研究现状
    1.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货运车辆疲劳驾驶影响因素
    2.1 货运车辆运行数据处理及相关定义
        2.1.1 数据收集及处理
        2.1.2 运行特征相关定义
    2.2 单个参数统计分析
        2.2.1 每次驾车统计分析
        2.2.2 每天驾车统计分析
    2.3 各参数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脸检测与人脸特征点检测
    3.1 人脸检测概述
    3.2 基于HOG+线性SVM算法人脸检测
        3.2.1 特征提取
        3.2.2 分类计算
        3.2.3 检测器训练及实现
        3.2.4 检测结果与分析
    3.3 人脸特征点检测概述
        3.3.1 眼部定位常用方法
        3.3.2 嘴部定位常用方法
    3.4 基于级联回归树人脸特征点检测
        3.4.1 模型建立
        3.4.2 特征点搜索拟合
        3.4.3 检测器训练及实现
        3.4.4 检测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人脸和车辆运行参数的疲劳状态检测
    4.1 基于眼部特征疲劳检测
        4.1.1 检测原理
        4.1.2 眼睛横纵比计算
        4.1.3 PERCLOS检测
        4.1.4 眨眼检测
    4.2 基于嘴部特征疲劳检测
    4.3 基于人脸和车辆运行参数的疲劳状态检测
        4.3.1 检测标准
        4.3.2 检测流程
        4.3.3 检测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刑法第114条、第115条中“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口袋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的口袋化
    2.1 “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的口袋化现状
    2.2 “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口袋化的具体表现
        2.2.1 涵盖领域过于宽泛
        2.2.2 危险方法判断随意
第3章 “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口袋化的成因
    3.1 “公共安全”的界定模糊
        3.1.1 学界理解存在争议
        3.1.2 实务适用存在偏差
    3.2 “危险”的判断存在误区
        3.2.1 判断资料上的误区
        3.2.2 判断时点上的误区
        3.2.3 判断基准上的误区
    3.3 “其他危险方法”的解释规则各异
第4章 “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口袋化的消解
    4.1 界定“公共安全”的合理范围
        4.1.1 界定“公共”的范围
        4.1.2 界定“安全”的范围
    4.2 明晰“危险”的判断标准
        4.2.1 明晰判断资料的选择
        4.2.2 明晰判断时点的确定
        4.2.3 明晰判断基准的立场
    4.3 遵循同类解释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全国被认定为“其他危险方法”一审案件统计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视知觉特性认知的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行为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驾驶时使用手机现状调查与个体相关性分析
    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1 调查数据收集
        2.1.2 受访者特性
    2.2 使用手机属性分析
        2.2.1 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的态度
        2.2.2 使用手机的场景
        2.2.3 使用手机的频率和时间
        2.2.4 手机的操作内容
        2.2.5 手机放置位置
        2.2.6 使用手机产生的影响
        2.2.7 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
    2.3 受访者个体属性相关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驾驶使用手机的实验方案设计与实现
    3.1 驾驶行为影响因素
    3.2 实验目的
    3.3 实验内容
        3.3.1 实验方法
        3.3.2 实验设计
    3.4 数据处理
        3.4.1 基于拉依达准则的异常数据剔除
        3.4.2 基于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驾驶使用手机的动态视觉特性分析
    4.1 驾驶人动态视觉行为理论
        4.1.1 眼动的基本形式
        4.1.2 扫视与注视行为的划分标准
    4.2 眼动行为参数
        4.2.1 注视行为参数
        4.2.2 扫视行为参数
        4.2.3 眨眼行为参数
        4.2.4 参数选取
    4.3 驾驶人注视区域的划分
    4.4 基于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动态聚类视觉特性区域划分
        4.4.1 基于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的k-means聚类算法视觉特性区域划分
        4.4.2 基于联合频数分布直方图的层次聚类算法视觉特性区域划分
    4.5 驾驶使用手机对视觉行为的影响
        4.5.1 注视行为
        4.5.2 扫视行为
        4.5.3 眨眼行为
        4.5.4 瞳孔直径
    4.6 使用手机对驾驶人视觉影响的综合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驾驶使用手机的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5.1 人工神经网络
        5.1.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构
        5.1.2 BP算法
        5.1.3 人工神经网络关键函数
    5.2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使用手机检测模型
        5.2.1 人工神经网络输入与输出
        5.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5.3 使用手机驾驶的安全风险评估
        5.3.1 主成分分析法
        5.3.2 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5.3.3 使用手机驾驶环境下驾驶行为安全等级评价
    5.4 驾驶人使用手机实时风险评估模型
    5.5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一) 总结
    (二) 论文特色及创新之处
    (三)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非职业驾驶员交通安全文化测量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2.2 交通安全文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交通安全文化内涵与模型构建
    2.1 交通安全文化的内涵
        2.1.1 交通安全文化的定义
        2.1.2 交通安全文化的特性
        2.1.3 交通安全文化的功能
    2.2 交通安全文化模型构建
        2.2.1 交通安全文化的内容
        2.2.2 交通安全文化模型
    2.3 交通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文化的联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查量表的设计与实施
    3.1 量表的内容框架
        3.1.1 量表框架建立的方法
        3.1.2 量表设计原则
        3.1.3 量表的设计
        3.1.4 量表的初步框架
    3.2 量表条目库的建立
        3.2.1 条目库建立方法
        3.2.2 条目表达原则
        3.2.3 条目库
    3.3 量表预测试
        3.3.1 预测试的必要性
        3.3.2 预测试方法
        3.3.3 预测试结果
    3.4 量表形成
    3.5 量表的实施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查结果分析
    4.1 数据验证
        4.1.1 信度分析
        4.1.2 效度分析
    4.2 交通安全重要性分析
        4.2.1 分析概述
        4.2.2 分析过程
        4.2.3 分析结果
    4.3 得分情况统计
        4.3.1 超速行驶行为
        4.3.2 安全带使用行为
        4.3.3 接打手机行为
    4.4 行为分析
        4.4.1 分析概述
        4.4.2 意识和行为
        4.4.3 行为能力和行为
        4.4.4 习惯和行为
        4.4.5 环境和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交通安全文化指数计算
    5.1 计算模型
    5.2 权重计算
        5.2.1 计算概述
        5.2.2 计算过程
        5.2.3 权重计算结果
    5.3 指数计算
        5.3.1 超速行驶行为各指数计算
        5.3.2 安全带使用行为各指数计算
        5.3.3 接打手机行为各指数计算
        5.3.4 整体交通安全文化水平指数计算
    5.4 驾驶员特征分析
        5.4.1 分析概述
        5.4.2 分析过程
        5.4.3 分析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交通安全文化水平的措施
    6.1 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6.1.1 创新驾校交通安全教育形式
        6.1.2 拓展安全教育渠道
    6.2 加大处罚力度,杜绝习惯性违章
    6.3 家庭社会齐发力,营造良好出行环境
    6.4 区分重点对象,对症下药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非职业驾驶员交通安全文化水平调查量表
附录 B 频率响应分析结果
附录 C 意识和行为列联表分析结果
附录 D 行为能力和行为列联表分析结果
附录 E 行为习惯和行为列联表分析结果
附录 F 环境和行为列联表分析结果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手机的盲驾危害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车时使用手机成马路公害
二、开车时使用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一)影响对路况的判断能力
    (二)降低对车辆的控制能力
    (三)司机视野变窄
    (四)易引起交通拥堵
三、对开车使用手机违法行为的管控策略
    (一)完善执法标准和操作规范
    (二)充分利用视频取证技术,提高执法水平
    (三)加快技术研发,引入高科技取证技术
    (四)建立多层次手机取证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技术培训
    (五)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六)加强社会监督,全民动员形成合力
四、结语

(8)驾驶打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驾驶试验
    1.1 试验对象与设备
    1.2 试验场景
    1.3 试验内容
2 数据分析
    2.1 原始数据
    2.2 数据提取
    2.3 数据分析
        2.3.1 反应时间
        2.3.2 紧急事件触发至完全停车的行驶距离
        2.3.3 行驶速度
        2.3.4 训练记录表提取的数据指标
3 结语

(9)开车玩手机违法又危险(论文提纲范文)

驾驶人心存侥幸
取证不易致处罚难
汽车智能化助长开车玩手机气焰
高清“电子眼”成为破解难题关键

(10)驾车打电话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驾车打电话的现状
2 驾车打电话的危害
3 驾车打电话现象存在的原因
    3.1 驾驶人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不足
    3.2 监管和处罚难
4 解决对策
5 结语

四、驾车打手机=危险(论文参考文献)

  • [1]货运车辆疲劳驾驶检测方法研究[D]. 王仕卿. 吉林大学, 2021(01)
  • [2]刑法第114条、第115条中“其他危险方法”司法认定口袋化研究[D]. 沈梦瑶. 湘潭大学, 2020(02)
  • [3]基于视知觉特性认知的驾驶人违规使用手机行为安全风险研究[D]. 初鑫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非职业驾驶员交通安全文化测量与分析[D]. 马雪坤.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2)
  • [5]视而不见:疏忽盲和变化盲[J]. 顾凡及. 科学世界, 2017(01)
  • [6]开车打手机,今天你“罪”了吗?[J]. 肖松. 驾驶园, 2016(09)
  • [7]基于手机的盲驾危害与对策研究[J]. 杨英仓.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6(03)
  • [8]驾驶打手机对交通安全的影响[J]. 尤志栋,周穆雄,高岩,王峻极,郝会龙. 山东交通科技, 2016(02)
  • [9]开车玩手机违法又危险[J]. 张晨. 汽车与安全, 2015(11)
  • [10]驾车打电话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J]. 尹岩. 山西科技, 2013(06)

标签:;  ;  ;  

开车时使用手机=危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