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特色表达手法的调研探讨论文_刘华彬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特色表达手法的调研探讨论文_刘华彬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 450044

摘要: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有机组成部分,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聚落环境景观的营造,关注对乡土特色的表达恰是上述两面的契合点。全面了解与挖掘乡土文化,实现其与景观形式、功能、空间的多元融合,是我们对乡土文化延承的使命。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特色;乡土符号;表达手法

1.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1.1乡村环境景观美

在乡村环境景观层面上,“美丽”指乡村物质空间的布局与设计美,乡村景观的营造应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合理利用当地地形,发挥地域优势,营造出能够体现乡村特色和标志性的村貌景观。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合理布置绿地、休闲空间、文化及健身设施,创造优美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美化各家院落,营造处处相宜,家家美景的良好环境。

1.2乡村社会景观美

在乡村社会层面,“美丽”指让人感觉和谐、美满,即乡村产业结构合理、规模适中、发展状况良好、村民富裕的美好生活。于此同时,在生产和生活中,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融洽,形成文明友好、和谐的乡村社会氛围。

1.3乡土文化属性、特征

乡土文化是客观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文化形态,是传播制度、传统的知识系统,是承载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即担负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又维系着乡村、宗族,社会经济与文化道德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能够充分反映某一地区百姓的日常生产活动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是人类在特定区域内历史、人文、生产劳动力、意识形态的见证,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主要涵盖两种不同属性的文化形式,即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形态具有典型可识别性特征,它包括了乡土建筑、乡土景观、历史遗迹、农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态则主要包含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民风民俗、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村落营造理念等无形文化形式。

2.当前乡土特色表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自然乡土特色景观的破坏

自然乡土景观是由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现象形成的景观,是一个区域内自然环境的总称,也是乡土景观意象的基底和依托。任何其他景观也都是在自然乡土景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整体建设规划,没有相应的政策、技术、资金等保障机制,使自然乡土景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再加上有些地方干部对“三农”问题研究不透彻,没有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涂脂抹粉”“乡村城市化运动”,致使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政绩来做,缺乏对乡土景观生态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本地区特有的自然乡土景观日渐消失,资源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工业企业把厂房建在农村,工厂排放的废水、垃圾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近几年来,城市的迅速扩张,经济利益的驱动,使一些急功近利的工程项目无情地攫取自然资源,吞噬着自然乡土景观,严重破坏了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

2.2人文乡土特色景观的摧毁

人文乡土景观是以人化的自然景观为主体,包括经济景观、聚落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等方面,主要涉及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文物、民俗活动、农田、林带等内容。人文乡土景观是传统观念、习俗、家庭和社会行动多元文化的综合体,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见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受“农业现代化、乡村城镇化、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人文乡土景观在经济建设中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加强具有历史价值的人文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发展刻不容缓。传统村落的“自然性损毁”“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等问题,使我国传统村落损坏和消亡的形势严峻。由此带来的传统民居、文物、民俗风情等人文乡土景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大面积的农田景观、聚落景观被工业化厂房所代替,割裂了天、地、人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造成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

3.乡土特色的表达手法

3.1注重乡土材料及传统技艺的应用

充分利用乡土铺装材料,如沙石、砖、瓷砖、条石、水泥、木材等;充分提取乡村日常生活生产代表元素,如石磨、水井、陶器、捕鱼工具等;同时利用乡土花卉打造花海景观也是近年来农旅融合发展的热点方向。

3.2提升生产、生活环境综合质量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乡村作为承载百姓生产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因受其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水平不发达等问题制约,致使乡村功能未能得到同步更新、发展,已不能够完全满足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面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与冲击,乡村百姓开始将标准向城市化生活看齐,意识形态受到了来自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冲击,致使传统价值观念以及对家园的认同感开始发生扭曲。在乡村的盲目建设与改造中,乡村固有的布局与结构被打乱,村容、村貌、农田风光、乡土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传统民居被拆除等现象频繁发生。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与建筑特色的乡村环境,这种做法虽使村落基础设施等得以改善,但其构成要素、功能特点与乡村生活却缺乏紧密联系。

3.3加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古镇、古村落、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但由于当前农村组织的变化,导致农村社区生活的离散性和公共空间的弱化。对此,要发挥村民委员会的文化整合功能,加强传统文化场所如茶楼、家族祠堂、集市等的保护与传承利用,或新建文化大礼堂、道德讲堂、舞台、荣誉陈列室、村史博物馆和网络空间等,广泛开展戏曲曲艺、传统习俗娱乐等活动,打造村庄的文化“地标”。

3.4保护和传承乡土景观色彩

保留乡村在长期建设发展中形成的建筑主体色调,在后期的乡村规划整治建设中,用色彩来统一整体环境也是突出乡土特色的表达手法。此外,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季相变化。

3.5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

近几年来,我国在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发展上进行了诸多的实践性探索,特别是在完善法律法规、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规划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如北京的菊儿胡同、安徽的宏村、湖南的凤凰古城、河南的郝堂村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村落中既有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乡土建筑,又有与自然高度和谐共生的村落遗址,呈现出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景观艺术。因此,传统村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传统村落包含了一定地域范围内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与之和谐的特色建筑,形成了地域鲜明的乡土景观。这些自然和谐、独具魅力的乡土景观,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基因。

3.6元素符号化

要充分挖掘乡村的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蕴涵的乡土特色,将无形的文化提炼成有形的符号借用叙述,整合,集聚等景观表现手法有序地组织起来。

4.结束语:

将乡土文化保护与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旨在以传承乡土文化为切入点,改善目前乡村建设中“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等现象,并以此拓展乡村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为百姓营造具有精神归属感的宜居家园。

参考文献:

[1]孙珠颖. 休闲旅游型乡村整合更新设计策略初探[D].重庆大学,2014.

[2]李薇. 历史村落的乡土景观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

[3]张春梅. 乡土景观元素在江南历史街区中的保护与再生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4]黄丽坤. 基于文化人类学视角的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5.

论文作者:刘华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美丽乡村建设中乡土特色表达手法的调研探讨论文_刘华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