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知识经济论文,其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我们站在21世纪的大门前憧憬未来时,一种新的经济模式——知识经济,已经悄然兴起。它将伴随我们走向未来,创造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新的辉煌。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指以现代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与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发展和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从发达国家经济成长的过程可以看出:首先,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今天的信息化形式就是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这将使经济系统在产品、服务、效率、企业形象、生产、流通、交易概念及操作方面都面临深刻的变革。其次,基于更加完备的知识、信息和网络手段,使企业间的关系、竞争或联合的方式、市场结构发生变化。第三,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它一改过去那种资源、资本的总量和增量的决定模式,以创新的优势弥补资源、资本上的劣势。加强创新,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打破了经济危机周期规律。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知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
据专家统计,近50年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从本世纪初的5%-20%,升至70-90年代的70%-80%,预计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提高到90%。美国近年来失业率低于5%,通货膨胀创30年来的低位,经济持续增长,打破了传统的经济周期规律,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美国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美国在1983年最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从而掀起了高技术竞争的热潮。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方针》,强调政府与工业界合作,把发展高技术、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作为重要战略方针。1996年12月,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一组文章提出,美国出现“新经济”,指出一种新型经济已经形成。1997年2月,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公开演讲中采用“知识经济”的说法。他说,新经济是知识经济。我们迈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需要一种新的经济战略,而实现教育领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1998年2月他又在美国科学年会上指出,保持美国科技优势是美国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
二、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概括起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有七大基本特征。
1、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成为诸生产要素中的决定因素,无形资产的价值将远远大于有形资产。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力和土地资源是重要的财富;在工业经济时代,能源与机器是重中之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成为经济的决定因素。知识武装人脑,提高人们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创造和改进原材料、能源、设备、工艺,开发新空间,缩短时空,大大减少生产成本,降低消耗,提高性能,开拓市场。如舒尔茨的观点:空间、能源和耕地,并不能决定人类的前途。人类的前途将由人类的才智的进步来决定。
2、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人、资源、环境、社会、文化的总体的和谐的动态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农业时期的依赖关系,也不是工业时期的征服、榨取关系,而是平等的、长期的关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女士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3、以信息高度发达为基础的社会,地球缩小为“地球村”,世界经济全球化将逐步形成。今天,Internel已连接186个国家,使用者已达到7000万以上,预计2000年可达到约3亿。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同时,现代交通工具可以把人、物迅速带到地球上的任何一片土地。由于时空大大缩短,国际分工日趋完善,整个世界形成一个大工厂、大市场。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4、政府决策的天平倾向科教兴国一方,而不只是单纯刺激生产。各国间展开综合国力竞争,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推进器,教育是科技的源泉。政府一方面要大力投入科研资金、网罗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普及全民教育,并突出高等教育、在职教育和终身教育。
5、科技人才独领风骚。在农业社会,地主是当权派;工业社会由资本家来主宰;而知识经济社会是靠科技人才来支撑的。知识的产生、积累、传播以及变成财富,无一不需要人才来完成。据统计,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可提高生产率47%,初中毕业可提高生产率108%,大学为300%。硕士生、博士生、科研人员的作用则更是可想而知了。
6、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尤其是其中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据统计,1981-1992年,主要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增长一倍多,同期制造业为29%,欧共体的比率则分别为64%和66%。显然,科技、商贸、跨国公司和旅游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
7、人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将发生很大变化。价值观已变为知识观。生物技术如性别选择、无性繁殖使传统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受到挑战。创新意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参政意识空前发展。民族文化大冲突、大融合,上升为世界的精神。正如阿·汤因比所说:现在人类居住的整个地区,在技术上已经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精神上也需要统一成为一个整体。以前只向人类居住地区的局部地区,只向其居民和政府献身的政治热情,现在必须奉献给全人类和全世界,应该奉献给全宇宙(注:阿·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第227页。)。
三、知识经济对当今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
现代技术是影响社会变动的主要因素。正因如此,也因公众对现代技术成就、缺陷的关注和它广泛的存在性,它将不可避免地成为国际关系及对外政策的主要影响力(注:John V.Granger,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mpany,1979.)。
第一,对国际格局的影响。人们曾认为军事实力是影响国际格局的关键。但苏联的解体使各国从迷梦中惊醒,认识到综合国力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国际格局的变换实际上就是综合国力变换的结果,而知识是综合国力的力量源。托夫勒认为,“权力是由暴力、财富和知识组成。前两者是过去时代的权力基础,而现在,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爆炸性的新力量,削弱了旧权力系统的每一根支柱,最终改变着家庭生活、商业、政治、民族国家以及全球权力本身的结构”。(注: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80年代,美国与日本、西欧的实力对比拉近,一超多强的地位受到挑战。进入90年代,美国实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大上升,其GDP1990-1996年年平均上升2.7%,而欧共体为1.5%,日本为1%。1996年全球1000家大公司在美元股市市值总额中的比例,美国占46%,日本占23%。这一切都归功于美国政府“军民共举”的高科技发展战略。美国最早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其投资占世界计算机业总投资的40%,劳动者人均计算机占有量是欧、日的5倍。据美国商务部1998年4月15日报告,美国经济增长的25%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这一切造就了美国新的强国形象,使它在国际舞台上一直处于超级的地位。
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由于劳力和能源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下降,他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将越来越大。单从研究开发成果上已可看出,发达国家的发明占世界总数的99%,专利申请数占94%,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所申请的专利中84%也是来自发达国家。此外,对发达国家的依赖还会导致技术殖民和技术霸权。所以,不拥有科技优势,就不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第二,对国家主权的影响。国家主权虽有最高和不受限制的含义,但是在未来那个越来越开放的国际社会,在那个各国间依赖越来越强的地球,在那个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越来越壮大的世界,国家主权会明显受到削弱。(1)由于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各民族国家之间信息往来日趋频繁且难以控制。这使得隐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卫星及信息网络,几乎可以获得任何信息。一个国家可以说是置于大众舆论和它国政府监视与监督之下,它的内政外交由此也必然受到影响:由于重要人物都使用互联网,还可以借助对他们进行信息轰炸的手段,改变他们的思维。同时,信息上对它国的依赖,还能造成主权上受制于人。一个新的用语“信息主权”,正在进入国际词汇中。(2)各国间高度渗透,互相依存。一国国内经济状况的好坏,并不只是该国当权者所能左右的。对外国依赖性越强,受外部经济影响越严重。如最近拉美股市和欧洲股市的下跌,并不是因为经济状况不好,而是受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国在制裁它国时,也会损害本国的利益,这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国家利益,一意孤行,即使美国,也是如此。中美之间一度要爆发的经济制裁战就因后果严重使美国不得不收回成命。同时,人口、粮食、环境、恐怖组织、爱滋病、走私等全球问题也不是某一个国家所能控制住的。在经济、技术上严重依赖它国的国家,主权就更受影响。(3)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发展部分地削弱了国家主权。不断深化的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经济、信息交流和精神方面的相互依存,使民族国家对内外事务的控制不断让位于跨国公司和各类超国家组织。(注:冯绍雷,《国际关系新论》,上海社会出版社,第205页。)前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认为,“所用几个世纪的绝对的排它式的主权学说已不再成立,……我们时代的一个重大而明智的要求是重新思考主权问题——并非要削弱它的本质,它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至关重要,而是承认它或许可以采取一种形态或者发挥不只一种功能。”(注:布特罗斯·加利,《加强联合国》,《外交》,美国,1992年第一期。)让渡部分的国家主权已成为事实,如关税减让、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国际经济援助组织在为它国提供贷款时也常常附带政治、经济条件。从另一角度看,国家主权却得到扩展。由于高科技的发展,人类的主权空间延伸到更高、更深、更远的地方,囊括了太空、深海和远洋,甚至电磁空间。
第三,对战争与和平的影响。首先,看知识经济对和平的促进作用:(1)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间展开综合国力竞争,而非军事竞争,这本身就是促进和平的重要因素。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促进发展,发展需要和平。(2)高科技条件下的核战争注定是毁灭性的。仅目前地球上储存的核武器就可以摧毁全世界几十次,世界大战将没有赢家。两败俱伤不是明智的选择。(3)高科技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具有空间增大、时间缩短、耗费巨大的特点。小小的一个海湾战争连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都承担不起,需要各国提供650亿美元的捐款,全球范围内的大战又有谁负担得起?(4)知识经济将推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而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有利于和平。(5)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壮大促进了和平力量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将发展壮大,国际法行为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它们必将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由于各国利益高度渗透,打击别人就等于打击自己。
其次,看其对战争的影响:(1)由于世界上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可能导致矛盾的产生。一方面,强国由于高科技的军事力量占绝对优势,有可能产生一举摧毁敌国,获得全面胜利的想象。双方军事上的差距越悬殊,这种战争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弱国由于备受欺压,则可能孤注一掷,发动预防战争。(2)由于技术的发展,各国军事力量普遍提高,高、精、尖武器的泛滥在所难免。如印度进行5次核试验后,巴基斯坦随后进行6次核试验,两国都拥有了制造核武器的能力。而像日本这样的国家,虽然没有核武器,但只要需要可短期内制造出来,这就导致战争的危险增大。(3)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一方面,增强了各国间协调对话的基础。许多过去无法想象的协调对话方式现正用于化解矛盾和增进了解。另一方面,信息化为以和平方式发动战争提供了手段。如信息战,主要靠信息干扰作战,也可利用信息网络进行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