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创新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政治工作论文,哲学论文,特色论文,军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然给我军建设的各个领域带来深刻变化。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我军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我军政治工作如何迎接挑战,创新发展,是我军建设面临的时代课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的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借鉴外军经验和坚持我军特色的关系
当今,一场跨世纪的新军事变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而在这场新军事变革中,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达国家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包括政治工作的创新,必然要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军队的成功经验。正如江泽民指出:“在当今世界任何一支军队,如果关起门来搞建设,拒绝学习国外先进的东西,是不可能实现现代化的。[1](P462)因此,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同时“绝不能照搬外军的治军原则”,“也绝不能照抄外军现代化建设的模式”。[1](P462)由此可见,能否处理好借鉴外军经验和坚持我军特色的关系,是新军事变革中关系我军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要在坚持中借鉴。就是要解放思想,克服偏见,虚心学习外军政治工作的成功经验。当前,一些同志包括有些领导干部有一种传统思维习惯,说到学习外军的军事科技、体制编制、作战思想和训练管理等,认识比较一致,但说到借鉴外军做政治性工作的经验,则认识不一,甚至有所忌讳。简言之,政治工作不存在向外军学习的问题。显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马克思主义认为,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军队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要使军事为政治服务,军队为阶级服务,就不可能不向军队灌输它所从属的那个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主张和阶级意志等。事实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如美军重视政治性工作就由来已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就创建了专司军队政治教育的组织,并赋予它“牢牢掌握内部阵线”的教育任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根据马歇尔将军的建议,设立了一整套政治教育制度。艾森豪威尔曾强调,要把精神因素看作是武装斗争三因素之首。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也把政治性工作自始至终贯穿于作战的全过程,做得有声有色。前不久,国防大学学员代表团出访亚洲多个国家,不少同志对日本、韩国、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军队的政治性工作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军事变革的潮流面前,世界各国军队特别是发达国家军队都很重视政治性作战。他们得信息化技术之先,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近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和方法。我军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不仅表现在军事作战的现代化水平上,也表现在开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等政治性作战的现代化水平上。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对外军政治工作经验知之不多、借鉴不够、学有顾忌的现象,加大对外军政治工作研究的力度,加强与外军政治工作领域的交流,认真学习和借鉴外军政治工作的有益做法,加快我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步伐。
二是要在借鉴中坚持。就是要实事求是,不盲目效仿,永远保持我军政治工作的本质和特色。推进我军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一定要把学习借鉴与坚持特色结合起来,对外军某些好的做法,既要积极消化吸收,又不能简单照搬,以保证政治工作改革的健康发展。而要保持我军的政治本色和政治优势,就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首先,要大力强化首位意识,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从思想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其次,要大力加强党在军队中各级组织的建设,从组织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第三,要坚持依靠我军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有效的基本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总之,在新军事变革潮流中“军魂不能丢”,党指挥枪的原则不能动摇,我军的政治本色不能变。
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的创新必须把握人才培养这个重点,在加强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上有新的举措、新的作为
人才是强国之基,也是强军之本,是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关键。而人才队伍现状是制约我军现代化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的“短板”。因此,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下大功夫。首先要强化人才为本的观念,树立超前的人才培养观,同时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行动,力求在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上有新开拓、新进展。邓小平曾指出:“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2](P95)党委要紧紧围绕军事变革的特殊要求,敢于突破常规做法,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选拔任用力度,做到看素质不看背景,看实绩不看来头,看公论不看关系,切实把那些政治强、学历高、综合素质好、经历较丰富的年轻干部放到重要岗位上,形成公开公正、平等竞争、择优任用的选人用人机制。要拓宽渠道,走开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路子。江泽民指出:“军队生长干部要逐步走开军队自己培养和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路子。”[3](P380)他还强调,“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不仅是解决军队人才急需、节省军队办院校投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军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带有方向性的重大政策。”[3](P381)各级党委对此要高度重视,尽可能地利用区位优势,善于借助地方教育资源育人平台,尽快达到军队育才与依托国民教育才互促共进的目的。要搞好交流,努力锻造适应联合作战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来自多种岗位的实践锻炼。有计划地在机关与基层、军种与兵种、部队与院校之间搞好交流任职,是提高军事人才组织指挥联合作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外军培养指挥人才的成功经验。同时,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看,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时间长了会产生惰性,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久而久之,不但自己固步自封,还会阻碍别人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党委要积极推行培养性的交流任职,有意识地通过经历复合、能力复合、知识复合来培养锻炼一专多能的新型军事人才。要着眼需要,大胆引进部队建设急需的尖子人才。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急需一大批专业精通、技术精湛的拔尖人才。1998年,以色列一名少年黑客成功打入美国国防部航天与航空司令部计算机网络,以色列政府为留住这个难得的人才,顶住美国的压力,破格招纳这名少年入伍。这提供了一种吸纳信息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借鉴。党委要根据部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胆地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引进尖子人才,急需的岗位要优先引进,关键的岗位要重点引进,并努力创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和条件,想方设法让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大事,切实收到引进一个人、吸引一片、带动一方的效果。
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政治工作的创新必须着眼子”谋打赢”,在“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上有新的突破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看家本领,战时政治工作又是我军政治工作中精彩的部分。然而,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如果面对辉煌的过去而懈怠,把成就当作包袱背起来,就要落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必须在保证“不变质”的前提下,把聚焦点放在做好军事斗争准备上,着力在“谋打赢”上下功夫。不仅要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还要生成巨大的、直接的战斗力。
更新思想观念,深刻认识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重大意义。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技术时代形态正在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与其相伴,在军事领域出现了信息化战争、立体化战场和数字化装备。这种技术时代形态对政治工作在“两个转变”中如何保证我军“打得赢”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新《政工条例》明确提出,要“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并强调开展“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这是对现代战争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把握,是对我军政治工作地位和作用的新拓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海湾战争以来的近几场局部战争清楚地表明:以现代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战争所追求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传统战争以“攻城掠地”、大规模地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模式,而是把军事和政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攻心夺志”,动摇和摧毁敌国领导层、官兵和民众的抵抗意志,从而达到既定的战略目的。通过“三战”对敌实施“软杀伤”,已成为军事打击之外的又一战场和相对独立的作战样式。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政治性作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时代在发展,战争形态在演进,我军政治工作发挥功能的方法和手段必须创新。未来高技术战争不仅对我军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且为展示我军政治工作的威力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因此,我们必须确立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用新的视角看待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要从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高度,把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一环,及早抓紧、抓实、抓好。
突出能力建设,提高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效益。现代高技术战争节奏加快、周期缩短,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充分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必须向着反应迅速、灵活高效的方向发展。其关键是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政治工作形成和巩固这种能力。为此,我们要以“打得赢”为目标,针对军队政治工作的实际,全面加强政治工作作战能力的建设,为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发挥奠定坚实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对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如何发挥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对我军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我军瓦解敌军优良传统的前提下,着眼现代战争的特点,积极借鉴和吸收外军成功的经验做法,努力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政治工作作战理论体系。尤其是要抓好“三战”战法的应用研究,根据新的战争形态、不同的作战对象,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具有时代特点和我军特色的舆论战、心理战和法律战的具体战法。另一方面,要切实抓好政治工作的战法、训法的演练。政治工作的作战功能体现在战时,形成在平时。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训练和准备,才能产生出来和巩固下去,并在实战中得到有效发挥。因此,要结合部队实际,将“三战”战法训练贯穿于整个军事训练和平时行动之中,成为训练的组成部分,使政治工作的作战训练经常化、制度化。要坚持“练为战”的原则,坚决克服“练为看”的陋习。要注意利用现代技术模拟政治工作作战的战场景象,使官兵在近似实战的条件下经受锤炼,掌握政治工作作战技能。还要注意建立评估“三战”训练效果的科学测评系统,促使训练不断朝着科学高效的方向发展。
加大培养力度,提高政治干部的综合素质。政治干部是实施政治工作作战的主体,也是发挥政治工作作战功能的关键,现代高技术战争要求政治干部必须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综合素质。然而,在不少人眼里政治干部只是“文官”不是“武将”,认为组织训练和指挥作战是军事干部的职责。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早在1950年,朱德总司令在刚成立的人民空军第一次政工会议上,就号召空军的政治干部不仅要保证忠实可靠,勇敢坚定,还要保证学会技术,把政治和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当时,空军的政治干部都是从陆军调来的,不懂航空技术,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后来,响应朱总司令的号召,掀起学习技术的热潮,短短几年时间就变成内行,空军的政治工作因而有了新的起色。这段历史至今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政治工作只有与军事工作、业务工作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明确,政治干部也是指挥干部,懂军事、懂科技、懂指挥是必备素质,不懂不会就是失职。在新军事变革时期,政治干部如果不更新知识结构,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就无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到政治与技术的很好结合,就难以在军事斗争准备和未来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把政治干部学军事、学科技和提高政治工作作战能力作为政治机关建设和政治干部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纳入人才战略工程。通过院校学习、基地培训、岗位锻炼,培养和造就一批军政兼通、指技合一、既熟悉我军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又通晓现代政治性作战方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更好地履行职能,为“打得赢”、“不变质”充分发挥服务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