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代论文,山东论文,考古发现论文,制度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6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42(2004)02-0019-08
引言
史载“先君周公制周礼”(杨伯峻1990d:633),“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 (阮元1980e:1488)即指西周初期开始建立的一套十分严密的封诸侯、建国家、等级森 严的礼乐制度。根据这套制度,西周的各级贵族在使用的配享、列鼎、乐悬、乐曲、用 乐场合、乐舞队列等方面,皆有严格的规定。其中的乐悬制度是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乐悬,其本意是指必须悬挂起来才能进行演奏的钏磬类大型编悬乐器。”( 王子初2000:32~35)西周统治者赋予钟磬类大型编悬乐器以政治内涵,形成了以钟磬 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乐悬的用器制度。甬钟与编磬作为乐悬的基本组合,并规定“天子诸侯悬皆有 镈。”,“卿大夫士直有钟磬无猼”。即只有周天子和诸侯有权使用镈钟,卿大夫和士只用甬钟和编磬。(阮元1980a:795)西周末期又加入了新钟形——纽 钟。
第二,乐悬的摆列制度。《周礼》载:“正乐悬之位,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 悬,士特悬。”(阮元a:795)周天子享用的钟磬乐悬,可以像宫室一样摆列四面;诸侯 去其一面,享用摆列三面的“判悬”;而士则只能享用摆列一面的“特悬”之制。这种 乐悬制度就像当时的列鼎制度一样,不能僭越。
第三,乐悬的音阶制度。如编钟的音阶五声缺商,不出宫、角、徵、羽四声。(王子初 2000:32~35)
这种以钟磬为代表、严格等级化的乐悬制度,对其后近三千年的中国社会及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从音乐考古学角度对周代乐悬制度进行系统研究,是音乐考古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已有少数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如李纯一《曾侯乙墓编钟的编次和乐悬》、王世民 《关于西周春秋高级贵族礼器制度的一些想法》(《文物与考古论集》)、《春秋战国葬 制中乐器和礼器的组合状况》(《曾侯乙编钟研究》)以及杨华《先秦礼乐文化》等伦文 和专著,在各自的论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至今尚未见到对于周代乐悬制度较 为全面而系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尤其对周代乐悬制度的发展、衰落等方面。
另外,中国的史学研究,传统的方法主要是“从文献到文献”。以往学者对于西周礼 乐制度的研究,主要也是以文献史料为基础。文献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和音乐考古 学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但文献史料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主 要靠文献史料来全面研究西周礼乐制度是很困难的,对于周代乐悬制度的研究亦是如此 。“音乐考古学所依据的实物史料,比起古代的文字记载来,更为直接、更为可靠”。 (王子初2001a:53)出土的音乐文物是当时礼乐制度的物化,反映出来的音乐信息更是 史料文献所无法相比的。“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 ,器以藏礼……”。(杨伯峻1990e:788)所以,本文采用考古资料第一、文献次之的方 法,把考古资料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
本文之所以把焦点聚集在山东,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其一,山东是文物大省之一,考古学资料极其丰富,迄今出土的编钟、编磬达560件之 多,出土地点遍布全省。这些出土的礼乐器,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资料基础 。
其二,山东具有悠久而丰厚的历史及礼乐文化底蕴。西周时期,主要有齐、鲁两大诸 侯国。据规定,鲁国为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可以享有与周室同等的祭祀、宗庙和礼乐 等,乃至春秋时期“周礼尽在鲁”。(杨伯峻1990i:1227)作为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之 一的齐国,为周初元勋姜太公的封邑,是著名的礼乐之邦。齐在整个东周时期,一直扮 演着十分重要角色。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杨伯峻1980c:70)比之鲁国 ,齐国更注重礼乐的实用和功效。“周礼尽在鲁”固然不错,但“周礼在齐”,(杨向 奎1988:27)亦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周代乐悬制度的发展与衰落,在山东地区有着较 为充分的体现。所以,本文以山东地区发现的钟磬乐悬为基础,结合史料,对乐悬制度 的发展及衰落的过程加以探讨,应为可行。
一、周代乐悬制度的发展
春秋早中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已成历史,“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杨伯峻 1980a:174)的时代已经来临。春秋早期,周王仍是各诸侯承认的天下共主,名义上与 春秋时代相始终。如春秋早中期,首霸齐桓公和五霸之一的严文公,都以“尊王”、“ 勤王”的名义称霸中原,得到诸侯信从。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盟,齐桓公的霸业达到 顶点。周襄王也派太宰与会,并将应只分给姬姓诸侯的宗庙祭肉赏赐给齐桓公。齐桓公 为了表示“尊王”的诚意,竟然以耋老之年跪拜受赐。郑庄公在春秋初期,也打着“以 王命讨不庭”的旗帜,扮演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角色,使其争霸之战披上合法外衣 。在这样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如中小诸侯僭越礼制,便会成为大国霸主出兵征伐、称 霸天下的好口实,使其战争合法化。如公元前675年,周庄王之子子颓赶走周惠王,夺 取王位,并使用王室乐舞招待拥护他的五位大夫。于是郑伯和虢叔举兵讨伐的主要理由 ,就是子颓用乐逾规。(杨伯峻1990b:214~217)
在这种“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背景下,有学者认为:“西周晚期,王权衰落, 诸侯国势力强大,宗法制度遭到破坏,‘礼崩乐坏’,各国诸侯在使用、随葬礼乐器上 出现僭越现象。”(徐良高1999:222)事实是否如此呢?丧葬制度是周代礼制非常重要的 组成部分,乐悬制度的发展情况,必然在丧葬制度中有所反映。
山东地区出土钟磬的春秋墓葬资料丰富,共达17例。其中考古资料完整、能够明确反 映当时礼制规范、确定是否僭越周代乐悬制度的有8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葬制资 料分析中评判是否僭越周礼的标准为:凡乐悬规格符合“王宫悬,诸侯轩悬,卿大夫判 悬,士特悬”和“天子诸侯悬皆有镈”,“卿大夫士直有钟磬无镈”二者之 一,即为犹遵周礼。反之,即为僭越。同时,为了确定墓主的地位和进一步说明墓主是 否僭越周礼,本文参照周代的用鼎制度作为旁证。周代用鼎制度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 以李学勤等人为代表:天子用12鼎,诸侯用9鼎,卿大夫用7鼎,士用5鼎;(李学勤1984 :207~209)另一种意见以俞伟超等人为代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 士用3鼎。(俞伟超等1978:84~98)本文拟采用第一种说法。
明确反映礼制规范的8例春秋墓葬中,属于春秋早中期5例。其中,犹遵周礼的有如下4 例:
(1)长清仙人台6号墓(山东大学考古系1998:11~15;任相宏1998:26~35)
该墓属春秋中期前段(约前650前后),共出土编甬钟11件、编纽钟9件和编磬10件,同 出铜礼器列鼎9件、簋8件等。该墓是此次发掘的6座墓葬中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一座 ,为邿国国君之墓,属诸侯级别。从发掘报告的文物分布图可知,编钟、编磬在墓室 内排列3面,纽钟在西,甬钟在东,编磬在南,符合诸侯“轩悬”之制。9件纽钟的测音 数据,也未用商音(参见表1)。另外,用鼎制度也恰好符合诸侯的9鼎8簋之制。因此可 以断定,墓葬严遵周礼。
说明:1.表中提供的测音数,据《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主编王子初会同山东的音乐 考古专家在编撰山东卷的过程中,亲自采录的,并在国家定点检测单位——中国艺术研 究院音乐研究所视听实验室,以国际标准a = 440赫兹,采用十二平均律,即半音为100 音分,八度为1200音分,测出物理学上的音高。因笔者作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换算成音 乐学的表述方式;2、由于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又列 “阶名”一栏,符号↑、↓分别代表音高偏高和偏低。
(2)沂水刘家店子1号墓(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沂水县文物管理站1984:1~10)(罗 勋章1984:11)
该墓属春秋中期,共出土编镈6件、编甬钟19件、编纽钟9件和编磬6件,同出铜礼器列鼎9、簋7等。墓主人为莒国国君,为诸侯级别。虽然不知乐悬排列规格,但从出士6件编镈和9件列鼎来看,均符合诸侯之制。可见,墓葬犹遵周礼。
(3)莒南花园村2号墓(山东省博物馆、临沂地区文物组、莒南县文化馆1978:317~336 )该墓属春秋中期,共出土编纽钟9件(自名“游钟”)和编磬12件。该墓早期被盗,椁室 随葬品大部不存,但器物坑随葬品保存较好,现存陶列鼎7件。根据编钟铭文中提到的 “仲子平”,墓主可能是后来当了莒国国君的兹平公,所以该墓规格为卿大夫级别。从 7件列鼎和所用礼乐器无镈钟综合来看,墓葬犹遵周礼。
(4)蓬莱柳格庄6号墓(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90:803)
该墓出土编纽钟9件,时代应属春秋中期。编钟出土时位于棺北侧的二层台上,由大至 小、自东而西依次排列,挂于木质钟架上。该墓早年被盗,铜器大部不存,但陶礼器保 存较好,现存陶鼎9件(非为列鼎)、簋2件。根据9件陶鼎和2件簋综合判断,墓主应为士 级别,所用乐悬也正好为“特悬”,排列于北面一面,并且未用镈钟。由此可知,墓葬犹遵周札。
僭越周礼的只有1例,即莒县天井汪村莒国墓。(齐文涛1972:3)该墓属春秋中期,共 出土编钟6件和编镈3件。墓主为莒城或莒邑统治者,属卿大夫级别,所用礼乐器中却有3件编镈,说明墓主已僭用诸侯之礼。
从以上5例春秋早中期葬制资料的分析来看,犹遵周礼的有4例,僭越乐悬制度的只有1 例。从时间上看,在犹遵周礼的4例中,全部属于春秋中期。从空间上看,在犹遵周礼 的4例中,有位于山东西部的长清,有位于山东东南部的沂水和莒南,还有位于山东半 岛属于东夷的蓬莱。从墓主身份来看,从一国之君到卿大夫、士皆有。由此可见,周代 乐悬制度在春秋早期仍处于发展阶段,并在中期达到高潮。同时,目前山东地区共见有 239件春秋编钟,其中146件能确定具体属于春秋时期哪一阶段。这146件编钟中,有101 件属于春秋中期,这也是周代乐悬制度在中期达到高潮的一个旁正。僭越乐悬制度的1 例,也属于春秋中期。这说明,所谓的“礼崩乐坏”,在春秋中期才开始萌芽。也就是 说,并不是一进入春秋时期、更不是在西周晚期,各路诸侯、卿大夫便纷纷僭越周代乐 悬制度。
乐悬制度的这种发展轨迹,也与文献记载相符。史载,“礼崩乐坏”至迟在春秋中期 已经出现,但此类史料极少。如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卫国卿大夫武子访鲁,鲁文公 “与之宴”时,用了周王享诸侯所用的乐歌《湛露》和《彤弓》。(杨伯峻1990c:535) 而更多关于“礼崩乐坏”的文献记载,则出现于春秋晚期。周代乐悬制度本质上是维护 统治阶级利益的一种政治等级制度,它对于大国诸侯加强统治,称霸天下,十分有益。 齐国管仲在相齐桓公成其霸业的过程中,“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徐元诰2 002a:223)坚持礼、法并用的原则。乐悬制度应该属于其中的“善者”。正如史载:“ 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 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阮元1980c:1529)
总之,在春秋社会,多数诸侯贵族热衷于表面遵守和发扬西周的乐悬制度。此时乐悬 的乐器组合编配、音阶的设计和应用、乐悬的摆列规模,均得到空前的强调和发展。与 西周时期相比,编钟的纹饰也没有多少改变。但从另一角度看,以上出土乐器的测音结 果表明,绝大多数已经使用了商音,乐悬的功用,正在发生质的变异。正如齐桓、晋文 打的是“尊王”“勤王”的幌子,实际是为称霸中原一样,在春秋乐悬制度极其繁荣的 表象底下,已经涌动着衰落的暗流。
二、周代乐悬制度的衰落
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春秋早中期,周王在名义上仍是各诸侯国承认的天下共主 。齐桓、晋文等大国诸侯,皆以“尊王”“勤王”名义征伐中小诸侯,僭越礼制是大国 出兵的借口。公元前579、前546年的两次弭兵大会后,“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时代开 始了,传统的观念和旧的统治秩序遭到破坏,各国内部的斗争,迅速加剧,卿大夫之间 ,争权夺利,杀伐不断。这些情形,在山东地区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中尤以齐国和 鲁国为甚。先说齐国。
公元前548年(鲁襄公二十五年),庄公和庞臣崔杼发生矛盾,终被崔杼所弑。崔杼立灵 公之子杵臼为君,即齐景公。不久,大臣庆封又消灭崔氏,在齐国专权。公元前532年( 鲁昭公十年)夏,田氏、鲍氏与齐惠公的后代栾氏、高氏开始了夺权斗争,最终田、鲍 获胜。齐景公(前547~490)临终,立公子荼为太子,高张、国夏成为权力很大的托孤大 臣。于是,高张、国夏就成为田氏夺取国家权力的障碍。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田乞(即田僖子,田无宇之子)把两位托孤大臣驱逐出齐国,国君成为田氏手中的傀儡。 不久,田氏废太子荼,立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阳生为国君,即齐悼公,公子荼被悼公所杀 。悼公作了四年的君主,又被臣下所弑。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田氏又立悼公 的儿子公子壬为君,即简公。简公在鲁国时,阚止是他的宠臣,归国后阚止被任为执政 大臣。这样,阚止又成为田氏掌握齐国政权的心腹之患。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 ,爆发了田氏消灭阚止的斗争,阚止被杀。不久,简公也被田常(即田成子,田乞的儿 子)所弑,另立简公之弟骜为君,即齐平公。就这样,在齐国一幕幕权臣被杀,国君废 立被弑的闹剧不断上演着。
这一时期,鲁国卿大夫的夺权斗争,程度毫不逊色于齐国。典型的例证即为“三桓专 权”,三桓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因为他们同为鲁桓公之子,故称三桓 。三桓中以季氏势力最强,从季文子开始,直到春秋末年的季康子,几乎世世专鲁国之 政。三桓夺取鲁国公室的权力、瓜分公室共有两次。一次是在鲁襄公十一年(前562), 季武子“作三军,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杨伯峻1990h:987)从此,鲁国军队不归公 室所有,而由三桓掌握。另一次发生在鲁昭公五年(前537)。由于季氏的势力有了极大 的发展,季武子便“四分公室,季氏择二,二子各一”。(杨伯峻1990j:1261)甚至, 季武子趁襄公朝楚时,竟袭取卞邑据为己有,吓得襄公几乎不敢回国。到了鲁昭公与季 平子时,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在公元前517年爆发了一场武装冲突。但结果却以昭公的 失败面告终。昭公先出逃于齐,后奔于晋,最后客死他乡。“三桓驱逐昭公出国,完全 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达到了‘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的顶点”。(安作璋1993:118)
这些卿大夫在夺权的时候,杀重臣、弑国君已成家常便饭。他们僭用诸侯之礼,乃至 僭用天子之礼,也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历史上关于“礼崩乐坏”的文献记载,也确实 多见于这一时期。如《论语·八佾》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杨伯峻1980b:23)《左传·隐公五年》明确记载“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 四、士二”。(杨伯峻1990a:46)很明显季氏僭用了天子的礼制;又如《左传·襄公四 年》载:鲁国的穆叔回访晋国,“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 。因为穆叔认为这是天子飨诸侯,以及两君相见的礼乐,不合礼制。直到伶人歌《鹿鸣 》,合乎君主招待使臣的礼节他才接受拜谢(杨伯峻1990f:932~933);再如鲁国的三 桓在祭完自己的宗庙后,也象天子一样在《诗经·雍》的乐声中撤去祭品,即史载“三 家者,以《雍》彻”;(杨伯峻1980b:23)鲁定公十年春,齐鲁两国国君相会夹谷,齐 国演奏“四方之乐”。孔子认为用乐场合不对,坚决抵制。于是齐国由“夷狄之乐”改 奏“宫吕之乐”。(司马迁1959:1915)其他还有“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 荀莹辞”;(杨伯峻1990g:977)“大夫之奏《肆夏》,由赵文子始也”(阮元1980d:14 47)等“礼崩乐坏”的记载。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乐悬制度的命运如何呢?据上一部分,在能够确定是否僭越周代乐 悬制度的8例春秋墓葬中,属于春秋早中期的有5例,余3例为春秋晚期。在这3例中,犹 遵周礼的有如下2例:
(1)长清仙人台5号墓(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1998:18~30;任相宏1998:26~ 35)
该墓共出土编纽钟9件和编磬14件,时代属春秋晚期偏早(前570~前560)。出土时位于 椁室中部,呈一字排开。墓主为邿国士一级的贵妇人,而乐悬也恰为“特悬”之制, 并且未用镈钟,说明墓主犹遵周礼。(2)海阳嘴子前4号墓(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等1996:1~10)(马良民等1996:11~13)
该墓共出土编甬钟7件和编纽钟2件,时代属春秋晚期。从原发掘报告的文物分布图可 知,编钟排列于椁室的东北一面。墓葬保存较好,同出有列鼎6、敦4件。该墓是目前胶 东地区发掘墓葬中规格最高的。嘴子前春秋墓群可能正是取代姜氏而有齐国的陈氏家族 远在东方的族墓和封邑。该墓列鼎虽有6件,但敦却有4件,综合来看,应为5鼎4敦之制 ,墓主应属士一级。所用礼乐器亦排列一面,符合士的“特悬”之制;并且未用镈钟,说明墓主犹遵周礼。
僭用周礼的只有1例,即林朐杨善乡齐国墓(齐文涛1972:3),时代属春秋晚期。该墓 共出土编钟5件、编镈1件和编磬若干,同出有列鼎5件。据共出铜壶上的铭文可知 ,墓主为齐国的卿大夫公孙灶,他于公元前545~前539年当权。但出土礼乐器却有镈1件,说明墓主已僭用诸侯之礼。
迄今山东地区出土钟磬的战国墓葬资料共有12例。考古资料比较齐全,能够确定是否 僭越周礼的共有6例。其中,犹遵周礼的有2例:
(1)郯城县第二中学战国1号墓(刘一俊等1996:8~13)
该墓共出土编纽钟8件和陶编磬13件,时代属战国早中期。出土时编钟置于墓南部,部 分压在骨架之上;陶编磬分置在中部和西部,同出列鼎7件。根据7件列鼎可知,墓主应 为卿大夫级别。从墓葬随葬品分布线图可知,编钟和编磬在墓葬中排列两面,与卿大夫 “判悬”之制相符。
(2)淄博市商王村2号墓(淄博市博物馆等1997:89~120)
该墓共出土编纽钟14件和编磬16件,时代属战国晚期末段。根据钟磬架上的铭文可知 ,墓主应为陵,他很可能为齐国王室成员,身份最低在卿大夫以上。所用礼乐器未 用镈钟,说明墓主犹遵周礼。
僭越乐悬制度的共有4例,分述如下:
(1)临淄淄河店2号墓(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0:46~65)
该墓共出土编镈8件、编甬钟16件、编纽钟10件和编磬24件,时代属战国早期。该纽钟10件和编磬24件,时代属战国早期。该墓为“甲”字型大墓,有墓道。虽多次被 盗,但发现的陶礼器组合完整,现存陶列鼎7件和簋6件。从列鼎和簋来看,墓主为卿大 夫级别,但所用礼乐器却有编镈8件。而且西周之时只有天子之墓才能有墓道。如 《国语·周语中》记载,晋文公曾帮助周襄王平定叛乱,使周襄王得以复位,于是提出 “请隧”以葬。“隧”即墓道。周襄王认为这样是僭越礼制,所以没有答应。(徐元诰2 002b:51)可见,墓主已经僭用天子之礼。
(2)阳信西北村战国墓(惠民地区文物普查队等1990:218~222)
该墓共出土编镈5件、编纽钟9件及编磬13件,时代属战国早期。同出有列鼎5件和敦4件,根据列鼎可知墓主为士级别,但却用包括5件编镈在内的礼乐重器27件,说明墓主已经僭用诸侯之礼。
(3)章丘女郎山战国墓(李曰训1991;1992:32)
该墓共出土编镈5件、编纽钟7件、编磬(2组)、陶埙1件及乐舞俑26件,时代属战 国中期。在内、外椁间的西南角及东北角,分别悬挂一套编镈(5件)和编钟(7件),出土时均成套悬挂在铜支架上。该墓二层台上还出土了2组石编磬。因上部填土曾遭破坏,二层台西北角上出土的编磬残破严重,仅存1件较大的石块。而东南角出土的一套较为完整,这套石编磬共计7件。另外还有列鼎多件。墓主人为齐国大将匡章,为卿大夫级别。但是编钟和编磬却分列四面,属天子“宫悬”之制,已经僭用天子之制。
(4)诸城市臧家庄(现名龙宿村)战国墓(山东诸城县博物馆1987:47)
该墓共出土编镈7件、编钟9件及编磬13件,同出有列鼎5件,皆出土于器物坑中。时代为战国中期。该墓主墓被盗,但器物坑随葬品保存较好。墓主为莒贵族公孙朝子,为士级别。但却用包括7件编镈在内的礼乐重器29件,已经僭用诸侯之制。
从3例春秋晚期的葬制资料分析来看,确定犹遵周礼的有2例,僭越乐悬制度有1例,二 者比例为1/2,而春秋早中期的比例为1/4。可以推测,“礼崩乐坏”在春秋中期已初露 端倪。“公元前六世纪和公元前五世纪之交正是礼乐制度衰亡的转折点。”(杨华1997 :223)而且,“从《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请隧,周襄王不许的记载来看,时至 春秋中叶天子之礼不得僭越应是可信的史实。”(王世民1986:164~165)可见,“礼崩 乐坏”的真正衰落,应发生在春秋晚期。而且,从僭越程度上看,也只是轻微逾礼,即 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
6例战国墓葬资料表明,犹遵周礼的只有2例,僭越乐悬制度的有4例。从时间上看,犹 遵周礼的2例分别为战国早中期和战国晚期末段;僭越周代乐悬制度的4例中,2例属于 战国早期,2例属于战国中期。而且,相对于春秋时期卿大夫僭用诸侯的轻微逾礼,战 国时期的逾礼程度已甚。在僭越的4例中,有2例是卿大夫僭用天子之礼,另2例皆为士 谮用诸侯之礼。可见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已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西周以来的乐 悬制度已近崩溃。当然,作为周代基本国策、并实施了800余年的礼乐制度,对社会产 生的深远影响不可能戛然而止,这可以解释这犹遵周礼的1例,即战国末期的乐悬制度 虽已崩溃而余韵尤存。据《汉书·礼乐志》载,汉初高祖刘邦时,叔孙通也曾制过礼, 作过乐。2000年山东济南章丘洛庄西汉墓(年代为前186年)出土的19件编钟和107件编磬 ,就是汉初礼乐很好的例证。(崔大庸等2000;王清雷2001:91)或说“乐悬制度衰萎于 战国末期,也应该有着一个渐变或回潮的反复过程。”(王子初2001b:11~13)秦汉以 降,历代均有功成作乐之议,仿制钟磬乐悬,以图效法周代礼乐制度,均不过东施效颦 ,无力回天。
作为上层建筑,周代乐悬制度建立在奴隶制经济基础和西周宗法分封制、等级制的基 础之上。西周宣王时废除一年一度的籍礼,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不断发展。春 秋时期,由于铁质农具逐步取代青铜农具,使生产力获得较大发展,私田数量大大超过 公田。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首先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法,将田地分给耕种者 ,实行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按产量分成的赋税制度。鲁国的改革比齐国更进一步。公 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促进了井田制的全面崩溃。同时,也标志着鲁国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春秋晚期,各国内部的夺权斗争在迅速加剧,西周时期的宗法 分封制和等级制被打破了。战国以往,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的建立,乐悬制度在山东地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终于走向没落。
结语
综上所述,春秋早中期,多数诸侯贵族热衷于表面遵守和继承发扬西周的乐悬制度。 西周以来的乐悬制度处于发展阶段,并在春秋中期达到高潮。但在春秋乐悬制度极其繁 荣的表象底下,已经涌动着衰落的暗流。即所谓的“礼崩乐坏”,在春秋中期已初露端 倪。
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局面已经形成,如此时多见的卿大夫僭用诸侯之礼;从僭越 程度上来看,尚属轻微逾礼。至战国时期,周代乐悬制度几乎完全崩溃。逾礼程度与春 秋已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出现了卿大夫僭用天子之礼或士僭用诸侯之礼的现象。但是, 作为周代基本国策、并实施了800余年的礼乐制度,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能戛然 而止,“乐悬制度衰萎于战国战国末期,也应该有着一个渐变或回潮的反复过程。”秦 汉以降,历代帝王均有功成作乐之议。他们仿制钟磬乐悬,效法周代礼乐制度。那都不 过是虚应故事,失去了其实质的意义。
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乐悬制度在各地发展演变存在一定的差异,今天的考古发 现也在不断的丰富。对于周代乐悬制度较为全面而系统的音乐考古学研究,尤其对于周 代乐悬制度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演变过程,尚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附言:本文系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从山东音乐考古发现看周代乐悬制度的演变 》一文的节选。承蒙导师王子初先生多次悉心教诲,伍国栋、秦序、修海林、崔宪等诸 位先生亦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在此,笔者表示深深的谢意!
标签:考古论文; 周代论文; 齐国君主论文; 先秦时代论文; 文化论文; 文物论文; 汉朝论文; 战国论文; 周礼论文; 杨伯峻论文; 齐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