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素质教育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质教育论文,创造力论文,应注重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新技术革命使我们走向一个各方面都快速变革的社会,新技术革命说到底就是一场知识、智力和人才的挑战。在跨入21世纪的道路上,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人才优势的竞争,这就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著名的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认为,能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应不囿于成见,不因袭传统,敢于与陈旧的知识和教育内容挑战,乐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能适应社会的各种观点和变化等。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谈松华教授通过论证社会发展变化对教育和人才素质的要求,明确提出了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需具备比以往几代人更富时代特征的素质,如面向世界的全球眼界和胸怀,为民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善于吸收、处理和创造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自主、开拓、创新和应变能力,合作和竞争精神,处理人际关系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总之,培养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是时代赋于教育的历史使命。事实上,许多国家早已把21世纪看作是创造和创造教育的世纪。日本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政府官员认为,日本的教育过多地培养了以死记硬背为中心的、缺乏主见和创造能力的没有一点个性的“模式化人才”,因此,他们号召大力开发国民的创造潜力,并声称21世纪将是创造者世纪。加拿大曾专门召开了“加拿大的明天”科技讨论会,呼唤改变目前的教育制度,培养“有知识的、有适应能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的中心和主题就是全面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为新世纪培养新型人才,这种素质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最宝贵的高品位素质,每一个正常人身上都具有创造的潜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是创造潜力的开发。如果我们培养的人才缺乏创新和开拓的应变能力,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和竞争,因为,要竞争就必须有创新,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人们对付当代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结底将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创造的潜力。”

有人认为,基础教育阶段,主要应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至于搞发明创造,那是以后的事情。这种看法是极其片面的。事实上,中小学阶段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实施创造教育,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将为学生未来的创造发明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本身也是学生主动探索理解的过程,尽管他们所要掌握的知识是人类已经发现的东西,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但是这些知识和问题,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他们在掌握这些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表现出思维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再则,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通过运用已知知识创造新知识,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忆、储存一些知识,那么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学必将形成消极定势,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相反,如果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他们的思维建立在较高的起点上,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必将照亮他们未来的发明创造之路,这样实质上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本质。

2

创造力并不神秘,它是人的一种高级心理机能,我们可以把创造力理解为“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创造力是指做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人类、国家和社会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发明和创造的能力;广义的创造力是指能够提供相对于本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产品的能力。这种广义的创造力是每一个有健全的大脑的人都具备的,开发中小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创造力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协同作用构成的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它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个性结构。知识是创造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因为创造往往是通过把现有的知识成果进行适当的组合来产生具有新的结构、功能和价值的事物,如创造性设想就是在问题意识的刺激下,对已有知识的灵活使用和将已有知识组合成新知识的结果,而问题意识的产生,创造性设想的简约、转化和分解、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和可行性分析及对创造成果的预测、评估等,都以知识为基础。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知识主要指基础文化科学知识及一些初步的创造发明的专门知识。智能结构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及直觉思维等构成。创造性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最重要的核心因素,其根本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和灵活性,它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两个基本成份。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的思维方式,表现为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使人思路活跃,思维敏捷,往往能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收敛思维是指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最佳结论。它虽不能产生创新观念,却是直接提供创造性成果的重要思维形式。创造性个性结构主要指创造力成份中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等,其积极成份如明确坚定的目的性,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毅力,不安于现状敢于怀疑、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这些因素对智力活动起补偿作用,表现在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定向和强化,对创造活动是否获得成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国外曾有人对智力水平都很高但有的获得成功,有的则表现平平的两组人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坚持力、自信心和自学精神等方面的不同。总之,创造力结构是一个由知识、智能和个性等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促进便决定了一个人创造力的发展水平。

3

实施创造教育,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相关因素是多方面的,就学校教育而言,它既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也可能压抑他们的创造精神。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几乎把传授知识看着是教育的唯一目标,知识记忆状况也成为评介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缺乏自身的个性和特长,这种教育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创造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教给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创造教育重视智力开发,更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提倡创造教育,除了系统全面地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应特别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此要求教师做到:

(一)树立创造教育思想

教师的教育行为受其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教师首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教学的核心应该是理解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的过程,进行开放式启发,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创造教育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活动而体现,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储存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主动探索并积极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创造教育重视个性的发展,强调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创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个性的发展。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思想要求,并把其内化为自己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南,才会真正有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二)设置有利于学生创造的环境

大量的心理学实验及其成果表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激励,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期待、宽容等,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努力培养良好的班级集体,促使全体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激励,形成创造性学生集体。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有重要作用,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证明了这一点。此外,自由的学术空气,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对学生思维结果的延迟评判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良好师生关系都有利于创造力的开发,特别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发展。爱因斯坦曾回忆自己在瑞士阿劳州立中学的一年学习生活,并说是这个学校用它的自由精神和那些毫不仰赖外界权威的教师的纯朴热情大大地发展了他的独立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

常言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而“无法之法乃为至法”(齐白石语),这恰恰说明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教学方法应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开发的方法,如开放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教练法、六步教学法等等。无论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注意:

(1)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情境设置, 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的强烈热情,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能力的重要条件。同时,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引起和发动积极思维活动。教师可针对不同学科特点,运用提问、操作、演示或实验等各种方法来创设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要有一定难度,处于“跳一跳,摘到桃”的状况,这样学生必须调动已有知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组、再造,才能形成新的认识,这便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教师若能创设难度适中的问题情境,往往最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创造能力的发展。

(2)训练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 而发散思维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份。这种思维方式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到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教学应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和变通性。学生思维往往因循守旧,缺乏创见,就是受思维情性、刻板的影响,而要克服这种消极定势,就需要引导学生善于摆脱习惯的影响,从多种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特别是鼓励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即让学生不被成见成规所束缚,敢于标新立异,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文多写,或对某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等等。此外,还应开设专门的思维训练课,让学生掌握一些创造发明的技法和思维、学习方法。

(3)鼓励直觉思维

培根说过,人类主要是凭借机遇或直觉而不是逻辑创造了科学和艺术。直觉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成份。日内瓦大学作过一次调查,69个数学家中有89%的人说,他们是从突然的启发和非理性思考的预感中得到帮助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特别是知识的结构,扩大知识视野,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凭直觉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允许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给予适当指导。

(4)开展创造活动

成功的创造,离不开创造意识、创造技能、创造思维等几个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我们可以开展一些考察、制作、发明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热情,掌握创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为以后作出对社会具有独特价值的发明创造打下基础。

时代在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随着社会的急速变革,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造性人才,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收稿日期:1998-10-29

标签:;  ;  ;  ;  

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