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重塑高等教育质量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而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问题,成为21世纪一个重要的课题。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把质量当作学校的生命线,积极探索国际化的质量标准,以应对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
全球化趋势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呈现出进一步加速的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相互交往和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全球化是一个与本土化同步进行的多维动态发展过程。全球化首先发生在经济领域,但全球化绝不限于经济全球化,而是涉及文化、政治、法律、技术、环境特别是教育等各个层面,极大地影响到世界所有国家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和政治形态,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会更大、更广阔。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实现学科建设突飞猛进、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我国高校要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在参与竞争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同时,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又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才流失和人才培养如何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差距,又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向发达国家的流失。
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战略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以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不同层次人才。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人才全球化流动和全球经济贸易市场的需要,否则就面临着人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主要趋势和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人员流动,而且还包括课程国际化、科学知识共享、跨国教育、合作科研、建立区域性和全球性协作组织等;在许多领域,国际化已上升到特定区域范围内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并开始扩大到全球范围。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和特点:
高等教育地位日益凸显,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和全球化,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其重要性越发突出。根据统计,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业,已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而且仍然在继续快速增长。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OECD成员国在过去25年里,拥有第三级教育的成人从22%增长到41%。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十多年里高等教育入学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1991年到2001年间,世界上40个最大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增加了170%。根据亚洲协会预测,全世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将从2000年的9700万在校生,增加到2025年的2.6亿。2005年世界大学生已达到1.22亿。
国际学生流动日趋频繁,学生构成逐步多元化。大学处于国际知识系统、技术创新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各国国内高等教育注册人数迅速攀升的同时,国际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学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动,改变了各国高校学生的传统结构,成为国际多元文化沟通与融合的桥梁。2003年,全世界留学生总量达到250万,其中有210万留学生在OECD成员国学习。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成为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和地区。2005年,全世界留学生为305万,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800万的留学生(世界大学生总量的2.5%在国外大学注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越来越成为各国学生流向的首选目标。
企业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跨境办学越来越多。随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融合,具有企业法人性质的高等教育集团正在不断涌现,它们与高等院校结成伙伴关系,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积极推动者。一些高等教育大国纷纷在境外设校或投资教育,美国阿波罗集团通过西方国际大学,在印度、荷兰、中国等地进行高等教育投资;劳利亚特教育集团在全球15个国家拥有24万学生。境外办学、合作办学不仅是西方大国的教育国际化策略,也是东方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必然选择。在中国,不少学校和国外大学联合办学,创建了新型的中外大学办学联合体。2003年,中国和西方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培养的学位项目达720个,到2006年4月,则增长到1100个。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课程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普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高等教育的跨国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远程教育把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超出了任何国家的政府所能应对的范围,多语教学、国际化课程、网络教学、跨国学习和授课等越来越成为普遍形式。随着课程国际化,一个立足本国、拓展海外的高等教育网络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形成,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市场建设和跨境服务中。
适应全球化变革需要建立多元化质量保障体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立足于科学发展、多样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切实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提高高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就是要树立富有时代特色的人才观和质量观。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应“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社会需求是多样的,学校规格是多样的,学科门类是多样的,学生个性是多样的,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质量标准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既需要学术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们必须重建符合时代特色和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发展规律的、科学的人才观,重构符合市场多样化需求和不同类型学校特点的多样化的质量观。
建立和完善国际化的人才质量标准。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劳动者和建设者,更是国际社会的建设者和人类和平发展的推动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有利于为世界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资源。高等教育国际质量保证和认证体系的建立、国家间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为人才的国际流动创造了条件。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质量,最终从其所培养的优秀人才的数量和素质反映出来。信息化时代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制定有三个方面的规定:其一,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创造潜力首先来自于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学的知识结构,并不是首先来自于某种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创新要求高的时代,愈是要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系统性、思维的综合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上,这实际上是信息时代和创新型人才观对人才标准的核心要求。其三,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问题意识、批判意识和实践技能是学习潜质和创造力的主要体现,应是人才标准的重要内容。
不断完善教育评估与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第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促进高等院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标准同一、导向上存在歧义,程序复杂、迎评工作负担过重,实施中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等问题。要认真总结本轮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经验,借鉴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教学评估模式与方法,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对我国高等院校进行科学分类的标准;根据不同类型高等院校建设重点和培养目标,针对其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制定不同类别的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展新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
建议整合有关资源,成立高等教育质量检测中心。收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数据,建立动态的发展指标数据库,开发高等院校教学工作评估的技术平台。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突出分类指导,使国家统一要求与分层、分类评估相结合,注重多样化的评估形式,评估、认证、审核并举,推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评估健康发展,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
适应信息化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重要的知识创新使命。没有创新,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围绕着知识创新,实施其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高等教育被赋予创新生力军的使命。美国开展了“创新美国计划”,英国设立了“科学与创新投资计划”,加拿大推出了国家创新策略,俄罗斯开发了创新性大学评审标准。近几年,我国大学开始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开始引入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大多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形成一种文化和制度。
我国大学应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不但开设有关研究方法、创造方法、思维科学等方面的课程,而且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以研究为基础的学习、以发现为基础的学习,以及多种新的探究学习模式。加强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在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进行改革,注重个性化教学,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确立自己的教学风格,赋予学生以更大的学习自由。大学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促进大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变革与创新。比较而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会融入国际化体系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只有站在全球化的高度,立足本土,用全球化思维和国际化眼光反思高等教育系统,重塑高等教育质量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今天,创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