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问题是多变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_氨水论文

一题多变,提高学生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多变论文,提高学生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当前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愈加紧迫,近几年高考试题的趋势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如果学生只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表面,而未真正掌握其内涵,那么在做练习时,也只是就题论题,即使是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做了大量的习题,也难以在高考时考出好成绩。为此,在高三复习课的教学中,要想从茫茫题海之中采贝,就要善于抓住典型题,特别是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样能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的变化方法有:1.对原题的条件和所求进行改变。2.对原题的条件和所求进行拓宽。3.多方位变换设问角度。4.旧题变新题。

一、对原题的条件和所求进行改变,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了溶液与水混合后的有关计算。如:

(1997年高考题)密度为0.91g/cm[3]的氨水,质量分数为0.25。该氨水用等体积水稀释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12.5%(B)大于12.5%

(C)小于12.5%(D)无法确定

(1998年上海高考试卷)把100g18mol/L(密度为ρg/cm[3])的浓硫酸稀释成9mol/L硫酸,则加入水的体积为( )

(A)小于100mL(B)等于100mL

(C)大于100mL(D)等于100/ρ

以上两道题在高考中得分率都不高,其原因是学生对以下几个知识点掌握不好:

1.氨水浓度越大,密度越小;而硫酸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2.两溶液的体积、密度不能相加,只有质量可以相加。

3.硫酸密度的变化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不成正比例关系。

根据这种情况,在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

例 将30%的氨水与10%的氨水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A)大于20%(B)小于20%

(C)等于20%(C)无法确定

解析:设两种溶液的质量均为mg。

答案为“C”。

此题可作如下变化:

(1)将等质量混合改变为等体积混合;

(2)将氨水改变为硫酸;

(3)将质量百分比浓度改变为物质的量的浓度。

便可得到以下七题:

变一:将30%的氨水与10%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

学生往往受例题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仍然选择“C”, 而未注意到等“体积”这两字之差。正确的解题方法为:

设两种溶液的体积均为VmL,30%的氨水的密度为ρ[,1],10%的氨水的密度为ρ[,2],由于氨水的浓度越大,密度反而越小,可知答案为(B)。

变二:将30%的硫酸与10%的硫酸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此题解法与例题相同,答案为(C)。

变三:将30%的硫酸与10%的硫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由于硫酸浓度越大,密度越大,所以,答案为(A)。

变四:将3mol/L的氨水与1mol/L的氨水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

(A)大于2mol/L(B)小于2mol/l

(C)等于2mol/L(D)无法判断

由于受例题的影响,产生思维定势,仍然选择(C )而未注意到此题所给的条件和所求都不再是质量百分比浓度,而是物质的量的浓度。正确的解题方法为:

解析:设两种溶液的质量均为m克。3mol/L的氨水的密度为ρ[,1],1mol/L的氨水的密度为ρ[,2]。

答案为(A)。

变五:将3mol/L的氨水与1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答案为(C)。

变六:将3mol/L的硫酸与1mol/L的硫酸等质量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答案为(B)。

变七:将3mol/L的硫酸与1mol/L的硫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体积变化忽略不计)。答案为(C)。

以上八题都是同种溶质而不同浓度溶液混合后溶液浓度的计算,所不同之处有三点:(1)硫酸是浓度越大,密度越大, 而氨水则是浓度越大,密度反而越小;(2)一种是质量百分比浓度, 另一种是物质的量的浓度;(3)一种是将溶液等质量混合, 另一种是将溶液等体积混合。正是因为有这些区别,所以解题时,不能照搬硬套,应看清题中的关键词、关键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经过这样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克服思维定势。

二、对原题的条件和所求进行拓宽,提高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

在标准状况下,将一个充满氨气的烧瓶倒置于装有足量水的水槽中,水充满整个烧瓶,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

这道题学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但是将原题进行拓宽,情况就不一样了。如1998年上海卷中的选择题第17题:

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 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A)①>②(B)①<②

(C)①=②(D)无法判断

学生误以为NO[,2]与生成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而忽视了溶液的体积也是2V/3,就会得出(A)答案,根据3NO[,2]+H[,2]O→2HNO[,3]+NO所以两者的浓度相等,

答案为(C)。

又如,在标准状况下,将一个充满氨气和氮气的烧瓶倒置于装有足量水的水槽中,水充满整个烧瓶,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

三、多方位变化设问角度,提高学生的思维的灵敏性

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必然注意操作顺序,即反应开始时,应先通氢气再点酒精灯;反应结束时,应先熄灭酒精灯再停止通氢气。如果直接问学生操作顺序,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回答,但是,变化设问角度,其结果就不一样。如:

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mg,当大部分变红时,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残留固体质量为ng。共用去氢气wg。则被还原的氧化铜质量为( )

(A)40wg (B)80n/64g

(B)5(m-n)g(D)mg

由于思维定势的原因,在解此题时学生往往只考虑用去了wg氢气,却未注意到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应先通氢气,后撤氢气,因而错选(A),正确解法为:

通过这样训练,既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敏性。

四、旧题变新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 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为( )

(A)等于7(B)大于7

(C)小于7(D)无法确定

该题因为盐酸和氨水的物质的量相等,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铵属强酸弱碱盐,所以溶液显酸性,pH值小于7,答案为(C)。

此题可变换为如下几题:

变一:pH=2的盐酸和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值为( )。

该题所给条件是盐酸中的[H[+]]的浓度与氨水中的[OH[-]]的浓度相等,即氨水的物质的量的浓度大于盐酸的物质的量的浓度,所以氨水过量,溶液显碱性,pH值大于7,答案为(B)。

变二:将0.1mol/L的盐酸和0.1mol/L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H[+]]=[OH[-]],则所加盐酸的体积(V[,1])和氨水的体积(V[,2])的关系为( )

(A)V[,1]=V[,2](B)V[,1]>V[,2]

(C)V[,1]<V[,2](D)无法确定

根据例题可知答案为(C)。

变三:将pH=2的盐酸和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7,则所加盐酸的体积(V[,1])和氨水的体积(V[,2])的关系为( )

根据上题“变一”可知答案为(B)。

变四:常温下,把盐酸和氨水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值恰好等于7,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酸中的[H[+]]的浓度一定大于氨水中[OH[-]]的浓度

(B)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一定小于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

(C)反应后生成的盐一定没有发生水解

(D)盐酸中氯化氢的物质的量一定等于氨水的物质的量

答案为(A)、(B)。

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离不开做一定量的习题。因此,恰当地编选好题目和科学地使用这些题目,就能使学生既能摆脱“题海”,又能在高考中取得较好成绩,并且通过一题多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并善于观察事物的本质,把握事态的全局,同时能对某些化学问题形成系统的思维路线。

标签:;  ;  ;  ;  

一个问题是多变的,以提高学生的能力_氨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