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企业如何打造资本神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华论文,如何打造论文,资本论文,神话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技术加资本的战略运作
4月24日,对于清华企业集团董事长荣泳霖来说,是一个欣慰和振奋的日子。在这一天上午,他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清华企业成果展开幕式上,以自信与坚定的语气给到场人士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2000年清华全校企业实现经营总收入达63亿元,总资产达120亿元,利润增长率达到98%。截止2000年底,清华企业集团拥有清华同方、清华紫光、诚志股份、紫光生物、清华科技园、清华阳光、清华创投等30余家全资、控股和主要参股企业。
联想到荣泳霖这种自信的表白,以及在历史博物馆举行的隆重开幕式,可以明显感觉到,清华企业集团已开始全方位向外界展示它的实力。在这次开幕式结束后,平时很少在媒体公开表现自己观点的荣泳霖,向记者讲述了他打造清华企业集团的传奇过程。
在清华企业集团成立之前,校内仅有一、二家稍有规模的公司,其余只是一些技术型的小公司,这些小公司靠几个发明人组成,他们不敢向银行贷款,靠从科研中节省下来的经费投入公司经营,这种以自我积累的经营方式,无法使科研成果大规模地推向市场。1995年清华企业集团成立前,学校设一个校产办公室来负责管理公司,它是一个行政机构,无法使企业按市场运转,尤其是它解决不了企业在人、财、物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后来清华大学的领导做出决定,把全校经营性的资产交给清华企业集团运作,荣泳霖被校方委任为集团总裁。也许出于对市场敏锐的观察,荣泳霖开始为企业集团设计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也就是企业谁投资由谁决策,使企业法人的独立地位、职责得到明确界定。
在这个过程中,荣泳霖推行的一个重要战略是,由单纯的技术运作方式转向技术与资本相结合的运作方式,通过资本市场提供的资金,来迅速推动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并由此扩大产品在市场占有的份额。荣泳霖推行这个战略的原因是,他认为大学有责任把最先进的技术推向市场,从而加快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实力。这一战略实施带来的一个成果是1997年清华同方得以上市。同方主要致力于信息技术、能源、环境工程、民用核技术等高科技的研发和销售,由于过去受资金限制,同方难以展开大规模的市场扩张。
同方上市3天内,就募集到资金3.5亿元,而从1979年到1995年,清华企业集团积累的净资产才3.4亿元,这就是说同方通过资本市场在3天之内募集到的资金,相当于清华企业集团16年的净资产积累。
同方的崛起意味着荣泳霖推行的“技术+资本”的战略得以真正实现,这使荣泳霖进一步坚信了通过资本市场来超速实现清华企业集团的扩张愿望。
同方后来通过自身的裂变与规模扩张,产生10多家新公司,这一切都是荣泳霖这一技术加资本运作的很好体现。如同方软件、同方人工环境、同方核技术、同方光盘、诚志股份等,这些公司在同方的主导下,往往能以最低的风险,去开拓一个新行业,从而获得合理的规模扩张。
当然荣泳霖也清醒地看到,资本的运作必须有好的项目,如果没有好的项目是难以募集到资金,即使募集到资金,一旦开发不出好的项目,投资者得不到理想的收益,就会很快失去对公司的信心。
谈到通过资本运作使清华企业集团迅速扩大规模时,荣泳霖向记者讲起他至今不能忘记的一件事,当初清华企业集团有很多好的项目,由于缺乏资金一时难以把这些项目推向市场,向银行请求贷款时,银行的一位信贷员要荣泳霖亲自出面请他到高级宾馆吃饭。而现在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一些银行的行长请荣泳霖吃饭,急于要贷款给清华企业集团。这种戏剧性变化是资本的意识与作用在市场上得以发挥的结果,即清华企业集团目前手中握有70多亿元的净资产,总资产年均增长率为71%,上市公司的总市值达300多亿元,如此雄厚的资本实力,当然是各家银行争取发放贷款的对象。
荣泳霖后来回忆说,如果当初不通过技术加资本的战略来运作,那么今天清华企业集团很难有这样大的规模。
依托大规模的科研开发能力
技术加资本的运作,当然是荣泳霖打造清华企业集团神话最得意的一个战略,但荣泳霖又如何能让技术加资本去产生奇迹呢?对此荣泳霖告诉记者:清华企业集团得以迅速扩大规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华企业集团能够依托清华大学,最快地利用清华大学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
在清华大学里,搞科研人员的比例高,在3800人的教师队伍里,约有2100人从事科学研究,而研究生接近9000多人,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在跟导师搞科研。
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清华大学年均投入以20%增长,去年投入的科研经费已超过7亿之多。当然,有投入也必然有回报,因此,其每年有几百项科研成果问世,这是清华大学最大的资源,而我们从中挑选3%左右的技术项目投入开发,这些被挑选出来的技术项目在研究阶段技术投入大,但在市场上是有着广阔前景的。
如同方生产的威视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海关打击走私的一把利剑,一台设备卖到3000多万元,可见技术含量之高;而一般的企业科研人员少,没有创新能力,但清华大学有从事这类高科技产品研究的能力,并能展开大规模的科研开发。大规模的科研开发,使荣泳霖表现出的另一个优越是,他不需投入巨额资金去建立研究院,去给科研人员建立各种研究设施。因为他背靠清华大学,这里有完善的科研设备、一流的科研人才、源源不断产生的先进技术。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科技企业的“虚拟研究院”。
他领导下的企业,只需按照市场的需求,与清华大家有关系科研机构签订研究开发合同,他们为拿到经费,就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要求拿出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一合作带来的成果是,清华大学的一些科研机构从清华企业得到总额达
1.5亿元的科研经费,而清华企业集团凭借这些先进的科研成果,得以创办一个又一个公司,这些公司在市场中的每次扩张,都意味着清华企业集团能加速对资本的积累。
但清华企业与清华大学在科研开发合作方面仍然遇到了一些冲突、矛盾,荣泳霖向记者解释这些矛盾是,一些科研人员过高地估计他研发的科研成果,认为他研发的这些成果最优秀、最有市场前景,以至在签订合同时报价过高。另一些学术带头人,想以研发的成果亲自去办企业,而事实上他们并不知道管理一个企业与从事科研是完全不同的。为了平息这种冲突,荣泳霖有时不得不去说服这些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放到同方、紫光的平台上,那样便可能很快实现从科研成果向财富的转变。荣泳霖解释这种科研合作冲突的深层次原因是,各方的利益实现需要一种新机制来保障,要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
以国企改造发起资本扩张
把大的项目推向市场不仅需要巨额资金,而且需要完善的生产基础,这些仅仅靠清华企业自身的利润来投入,是很难把科研成果大规模地向市场推行实现的。在这方面,荣泳霖又实施另一个对外扩张战略,以清华企业集团的技术加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与并购中。
荣泳霖对这一战略的理解是,产品开发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升级,就要迅速扩大市场,这个扩大市场的办法不是以传统的买地皮、盖房子、购设备的方式来实现,而是去找国有企业,哪个企业适合我发展,就找它合作。因为一些国有企业有好的资产和熟练的工人,也有好的领导班子,有的企业还有比较好的销售网络,但一些国有企业负债几乎是100%,银行不敢再向他们贷款,这个时候这些企业急需技术与资本来改造,清华企业集团能够提供技术与资本,而国有企业生产场地、设施,清华企业集团没有,这样清华企业集团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双方的互补便会使得双方的最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如江西有一个军工无线电厂,这个厂也想开发新产品,但搞一个垮一个,企业连续亏损、负债已达1亿多元,江西省的有关领导找到清华,说这个厂想交给清华同方来办,而在这个时候,清华同方公司也在寻找新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完善的生产设施。于是清华同方派人到江西这个无线电厂考察后发现,这个厂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工人,管理也比较规范,江西省还答应给同方公司提供贷款。
这样好的条件对同方的扩张来说当然很重要,同方公司并购了这个厂便成了顺理成章之事了。同方先期投入2000万,进行技术改造,并成功将6个民用项目转至该厂之下。当年此厂就盈利400多万元,并被江西省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成为江西电子行业的排头兵。
与江西这个无线电厂的成功合作,使荣泳霖看到,以技术与资本去改造国有企业的空间很大。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目前还没有能力进行高新技术改造,他们还在传统产业的亏损中苦苦挣扎,清华企业集团需要把它孵化出来的成熟技术推向市场,这个市场重点就是以成熟的技术改造国有企业,在改造中实现清华企业集团的利润增长与规模扩张。因此,荣泳霖推动清华企业进行的收购、兼并、上市融资等,都是为了在社会寻求更多的资本,以加快产业的扩张。
但一些人对荣泳霖的这种扩张提出了疑问,认为清华同方、紫光的主营业务不突出,对此荣泳霖的回答是:这正是同方、紫光的优点,因为同方、紫光是一个综合的产业化平台,我们不但创造一流的新成果、新项目,而且还要以这些一流成果去创造新的高科技企业。
如同方下面有10多个分公司,这些分公司又以新项目到社会上与其他企业合作、创造新的公司,在条件成熟时,它们将产权分拆出来,有的还可能争取上市。诚志股份公司就是由清华同方公司与江西2家公司发起成立的公司,这家公司于2000年7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紫光生物也是这种技术在资本市场上扩张的典型代表,2000年8月,紫光参与湖南古汉集团公司的资产重组,并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从而使紫光生物向生物制药领域重点开拓。
在同方、紫光、诚志等公司通过技术加资本而得以扩张时,在通过技术加资本去改造国有企业,扩大清华企业集团的实力时,荣泳霖似乎对集团的发展战略更有信心。他还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清华企业集团有可能造就10家上市公司,在中国上市公司里,形成一个独特的清华板块。我们还将对企业进行股份化改造,争取有一、二家能够到香港上市。
产权改革:考验荣泳霖
面对一个拥有120多亿资产的企业集团,荣泳霖如何使它平稳发展呢?对此荣泳霖的解释是,我们对下属公司实现宏观管理,各个公司的董事由我们派出,重大决策、经营者选择、收益回报通过我们派出的董事来实现,这样做是使投资权益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实现。
在集团内我们设立的审计部,主要对公司实施“诊断式”、“预警式”的审计,如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反映公司的业绩,财务情况有否问题等,都力求在问题没有发生之前,找出公司存在的问题,另外,通过建立网络财务管理,来加强对公司现金流的控制。
在管理队伍的更新上,荣泳霖向记者透露的是: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能管理现代企业的人员,管理现代科技企业,最好是把现代管理制度与传统的“清华文化”结合起来。集团已开始派人从国外吸收有管理经验人员进入集团,同时加强对原公司员工的培训。
当然,不仅是企业集团的管理对荣泳霖提出了考验,更重要的是清华企业集团的产权改革与激励机制的建立,对荣泳霖提出更大的挑战,荣泳霖也向记者表示,产权的改革与激励机制的建立他无法回避,这是影响清华企业集团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产权改革的具体问题上,荣泳霖向记者透露,清华企业集团的产权改革,我们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的讨论与研究,有的已经实施,如对职务发明人给予现金奖励或股权奖励,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案是,准备建立一个期权激励机制。这个期权方案起草后,已送到国家有关部门审核,一旦高层同意这个期权方案,清华企业集团就开始实施。此外给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一个适合的年薪等。
清华大学的态度对清华企业集团的产权改革与激励机制建立,有着很大的影响。过去学校决定企业的发展,而现在企业已经建立了董事会,一旦企业的董事会决定企业不分红时,校方就不能从企业拿到钱,这一点也是影响校方对企业进行再投入的积极性。
但荣泳霖告诉给记者的是,在清华企业集团的产权改革上,在学校领导层没有障碍,政府高层也明确支持。因为学校是一个事业单位,而企业是以市场为中心,两种运作方式不一样,这就决定了企业要建立真正的股份制公司,以适应市场的竞争。
从荣泳霖通过对技术加资本的运作,从他把清华企业集团打造成拥有120多亿元资产规模来看,他已领悟到资本的真正精神,这就是在现代社会里,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总是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正是基于这种领悟,他流露出这样一种忧虑,如果没有一种创新激励机制,让那些杰出的创新者们凭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就能获得巨大的财富的话,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就完全大打折扣了。
这一切对荣泳霖都有很大触动的,尽管现行的利益分配制度还不能够完全完善,使荣泳霖有些设想难以实现,但他在自己能够决定的范围内,他表示将做最大可能使利益分配机制完善。
厚德载物:一种理想的呼唤
在联想、方正、长虹等大公司相继发生高层人事波动、冲突时,为什么清华企业集团没有发生高层管理人员之间的冲突及震动?荣泳霖就此问题是这样解答的。
荣泳霖坦然告诉记者:清华大学的文化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而清华企业集团及控股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来自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文化对他们有深刻的影响。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种共性价值的认识,这种共性价值,能够使他们稳定地支撑清华企业集团的发展,他们工作时不仅仅为了名利,更重要的是要把清华大学的先进技术,迅速推向市场,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荣泳霖在解释自己为何有动力去管理好这个企业时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他有一种巨大的精神激励,在这种激励中,他认为当企业的最大化利益实现时,他个人的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荣泳霖的这番回答,让记者看到,荣泳霖的心中洋溢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想。荣泳霖最后还以自信的语气告诉记者:我们的目标是,要在清华大学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群体,并希望其对全国高科技企业能发挥示范和带头的作用。
清华企业的成功是清华大学的成功,也是像荣泳霖这样一批深受清华校训和清华文化熏陶的清华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