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波[1]2005年在《公司治理结构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的制度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多种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观点作为研究基础,采取以理论论证为主、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研究的方法,以金融制度为研究主线,针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及融资方式的发展会提高中国国有企业治理绩效并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核心命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共包括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本部分首先提出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和一些基本概念的异同,从当前国内外资本结构研究的现状出发指出问题的切入点是我国当前的金融制度。由此出发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逻辑框架结构和主要创新观点。 第二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资本结构理论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及基本观点。并尽量包括了该领域的最新发展,通过综述,说明每种理论都是有条件的,而且由于不同理论强调不同的成本从而会得出不同的融资策略选择。在应用某一种理论解释中国的融资现实时,首先要看中国的现实环境能否模拟这种理论的分析框架。相对而言,我认为,流动性理论和机会窗口理论分析的情形与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现状和融资环境比较相近。 第叁部分:分析了我国金融产权的制度性缺陷以及我国企业融资制度低绩效的根源,指明了我国融资制度的叁大缺陷:结构性缺陷、体制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认为必须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组织的创新以及金融产权的改革,才能进一步硬化国有企业的融资成本约束和增进资本市场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资本结构。 第四部分: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德国以及日本在融资结构及融资方式上的异同,并从企业的自我积累能力、融资成本、公司治理与市场效率等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建立经理人持股激励制度;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加强对银行的监控力度;培育机构投资者并创造能使他们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条件;加强经理人的外部约束机制。
李千菊[2]2004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的研究》文中提出企业融资方式、资本结构选择对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利益会产生影响,作为金融契约的企业融资结构包含着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特征,同时也产生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效应。 中国的上市公司脱胎于特定的环境,受经济发展、融资市场环境及经济体制的制约,存在严重的公司治理效应弱化的现象,其中融资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公司治理效应弱化的症结所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叁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叁是资产负债率较低。 我国上市公司在对外融资和融资资金的使用方面普遍存在着股权融资偏好和融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本文正是借助现代企业的契约理论及代理理论,通过对比不同融资结构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来试图剖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弱化的根源,并试图构建适当的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这在改善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不合理的融资结构及谋求上市公司良好的公司治理效应方面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一、我国资本市场的公司治理机制残缺不全,没有发挥应有的资源配置作用。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的比例不适当,债权融资的长短期间分配不合理,导致债权融资的硬约束机制发挥弱化。叁、与债券融资单位资本成本相比,股权融资成本的相对低下是上市企业强烈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原因。
柴玉珂[3]2016年在《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令世人瞩目,而“互联网+”等新时期发展背景的呼唤,对企业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面、深刻的,并且在空间上由消费领域延伸至生产领域。目前,创新已成为新时期的主题,公司在区域性竞争中也开始积极思考和探究自身的增长路径,无疑,创新驱动行为成为公司加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长期以来,从国家发展来看,国家更加重视公司创新活动,其中推动创新的关键之一就是研发投资。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加,同时带动了企业的研发投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全年研发投资经费支出14220亿元,比上年增长9.2%。从活动主体看,企业R&D经费支出为1006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在总额中占比达到77.3%,由此可见,企业是研发投资经费支出的主体。我国公司在促进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把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能力进一步挖掘,并且要建立相应的目标,促进公司生产运营效率和效果,在创造、布局和运用上积极强化,真正把其技术创新的优势竞争力转移为现实的核心生产力。在决定创新的众多因素中,融资结构是其中重要的因素,它是企业创新融资的结构来源、关系到创新投资决策、并对创新绩效发展产生影响。不同的融资结构在财务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缔约形成了相应的相关利益主体,例如股东和债权人、股东和经营者、控股股东和小股东等等。公司不同的融资来源,如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用于研发投资行为,在不同的相关利益主体之间,例如所有者和债权方,还有所有者和经理人员所追求的公司目标具有异质性,所有权集权也会导致委托代理矛盾,会阻碍企业创新活动;债务结构中契约形成的资本成本等也成为企业创新的障碍,上述提到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加剧了企业投资行为的非效率性。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关系的扑朔迷离,使融资结构对创新活动及其绩效的影响变得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把公司创新活力激活,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创新行为,积极探究融资结构对公司研发投资活动和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是非常重要的,从而更好地解决公司在创新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中,针对融资来源形成相应融资结构影响公司研发投资活动的探讨进行地如火如荼,但是在各种学术争鸣中,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结果。因此,在我国新兴资本市场背景下,对融资结构影响企业创新活动,进而影响创新绩效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概括起来,现有的研究较多地关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更多学者开始聚焦公司创新绩效;其热点为融资结构作用于研发投资活动的效应上;以及融资结构异质性作用于公司创新绩效的效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挖掘出财务契约理论的基础涵义,把相对独立分散的论题有机融合,形成相互的联系。基于财务契约理论视角下融资结构与创新活动的关系,即在整体理论背景下,从融资源头出发,探索其资金的何去何从;在资金使用过程中,其研发投向成为了本文关注的方向,思考其如何受到筹资比例的影响;接着,探索资金的来源和创新用途的使用中,对公司创新绩效又会形成如何作用的机理等。在以上问题的反复思考和斟酌中,本文从以下叁个核心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企业融资结构如何影响其创新绩效;接着,展开筹资比例对公司研发投资作用的分析;最后,基于前述探究,展开筹资比例与研发投资交互项影响公司创新绩效的研究。经过认真思考和反复斟酌,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在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界定后,基于理论基础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并以国内外文献综述作为研究的重要沉淀;围绕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进行近几年的数据描述统计;然后,以财务契约理论作为基础,展开了对融资结构影响公司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分析;在经验分析研究设计中,以样本公司为例,在117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检验中,应用概念框架推出假设,得到研究结论;最后从筹资比例优化视角下对提高公司创新绩效归纳出了相应的策略。根据这一思路,进行了论文的潜心研究,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债务融资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契约的硬约束提高了其监管机制,而且债务的税盾效应发挥了作用;股权集中度与企业创新绩效负相关;股权制衡度与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其剩余索取权也较高,获取私利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从而不利于企业取得创新绩效。股东制衡力越强,形成的对控股股东的制衡力越大,能够降低控股股东相关关联交易形成私利侵占行为,从而有利企业创新绩效。第二,负债筹资结构中资产负债率数值越高,研发投资强度越低。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资金使用代价也增加,而研发投资强度的不确定性影响公司研发行为,从而公司研发投资行为减少。股权集中度变量与研发投资强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01。股权制衡度变量与研发投资强度变量的回归系数为0.001,前者值越大,研发投资强度值也越大。第叁,研发投资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模型中进一步使用负债水平和研发投资强度的交叉项,发现债务融资规模下投入研发强度越高,企业创新绩效越好,融资结构通过研发投资交互作用对创新绩效产生重要影响。本文的研究目标在于基于财务契约理论视角全面系统审视融资结构对企业研发投资以及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理,从融资、投资和企业绩效体系方面丰富和拓展了企业创新战略,为企业创新活动实践的融资结构选择和优化提出了建议,提升企业的创新水平。本文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之处:第一,从企业创新绩效的视角,结合财务契约理论,探讨了不同的融资结构比例通过研发投资的决策来影响创新价值。目前国内文献中的研究视角多为一个维度的单一影响环节,即研究融资结构对研发投资的影响,或者定位到融资结构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视角。本文基于研发投资的创新性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并从融资源头上展开了全新整体视角的探索。第二,构建“融资结构如何影响研发投资”、“研发投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和“融资结构通过研发投资作用于创新绩效”叁个紧密联系的问题的理论模型,内容上形成企业完整的财务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实证检验了融资结构对创新的影响,高度契合了“互联网+”背景下以创新驱动视角讨论中国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现实需求。第叁,应用财务契约论的观点来分析融资结构影响研发投资,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博弈论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根据这些理论,创新会受到外部融资的影响,不同的融资结构影响企业的研发创新策略,从而影响创新绩效。
杨艳[4]2007年在《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取向及其治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融资决策理论力图从各种融资方式成本与收益的角度来探讨最优资本结构,而现实环境的多变、融资供给条件的限制以及决策者自身利益目标与企业利益目标的冲突往往会造成企业实际融资行为与理论最优决策的背离。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资本市场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市场环境、融资制度和企业的治理结构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的顺序安排、融资决策的时机选择和资本结构等方面也表现出与成熟国家不同的特征,经典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解释能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异象问题,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实践入手,通过实证分析深入挖掘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并从资本成本对融资决策的约束力和上市公司融资决策主体价值取向的角度,探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形成的动因和机理。同时,就我国特殊的融资结构所产生的治理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融资结构对治理绩效的影响。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提高其治理绩效的途径与方法。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融资顺序的面板数据分析模型,研究了不同规模、成长性、和债务水平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安排及其时序变化,发现在在我国特殊的融资环境下,不同类型的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采用logistic多元选择模型分析不同类型分析不同类型融资方式的时机取向,发现同为权益融资的配股和增发以及同为债务融资的企业债和银行债,其选择的时机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资本成本与融资成本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计量和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资本成本及相应的融资成本,以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成本对融资决策的约束力,结果发现在我国融资制度欠缺,公司治理绩效低下的条件下,上市公司资本成本难以约束其融资决策,权益融资成本与其资本成本的偏离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其权益融资偏好。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契约主体价值取向和在不同性质股权控制下上市公司融资决策权归属的基础上,探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价值取向对融资结构的影响,从而从决策的源头挖掘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的形成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在不同性质控股股东的利益导向下,融资结构因控股股东控制力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市场的融资环境以及上市公司的微观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控股股东在资本结构决策中自身利益目标的实现。将融资行为的治理理论和控制权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分别分析了上市公司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以及权益债务结构的治理效应,以及我国特殊的融资行为取向所产生的治理效应。结果表明融资行为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均能产生显着的股权结构效应和激励与约束效应,但控制权效应不显着。依据公司的治理目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绩效评价指标,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别从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两方面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从短期绩效来看,债务通过改善股权结构来提升其治理绩效的积极作用小于其对公司绩效产生的直接的负面影响;而从综合长期绩效来看,融资结构对治理绩效没有显着的直接影响,而通过影响股权结构来间接影响公司的治理绩效;权益比例的增加会通过降低股权集中度,提高流通股的比例来间接提升公司的治理绩效。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资本市场再融资制度的角度等外部环境因素的角度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提高其治理绩效途径和方法。
谢竹云[5]2005年在《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融资结构理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理论与学派。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公司治理理论的提出,人们对融资结构理论研究的重点开始转移到对公司治理效应的研究上来,形成了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学派,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目前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融资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和依据,公司治理结构是融资结构的体现和反映;融资结构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治理效率的高低。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高科技上市公司的发展面临着太多的公司治理问题。高科技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导致了上市公司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而公司与银行之间的传统关系及债券融资比重低的状况,导致了上市公司负债的约束机制得不到发挥,两方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的弱化,这些问题不是一味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模式就能一一解决的。本文正是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以期为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效应的提高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在内容上,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文献做了综述,并对西方融资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进行了回顾,随后对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文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后本文解析了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现状,分析了融资结构的特点和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通过实证分析,深入研究了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得出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弱化的结论。最后结合前文的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剖析了当前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弱化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强化融资结构治理效应的对策建议。
于丹枫[6]2007年在《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房地产业,从80年代开始复苏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产业规模得到巨幅扩张,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产业。但是,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方式仍然单一,融资渠道狭窄。我国目前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概括为外部监控力度不强,董事会监事会结构较为规范,独立董事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构造上的缺陷所造成的问题,也有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所带来的问题。本文将房地产上市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结合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特点,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作用于公司治理这一命题做出实证分析。结合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近期的数据分析其融资结构和公司治理方面的特征,然后分别从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效率的作用机理,并在分析其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下一章实证论证的假设。在实证的章节中本文先简介了公司治理效率的衡量方法,列出衡量的相关变量,然后选取50家有代表性的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样本,用面板数据随机影响变截距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量化分析,得出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相对控股权、流通股比例与治理效率正相关、国有股比例、负债融资比例与治理效率负相关的结论,并从各个方面阐述这一结论的具体表现。
唐楚生[7]2005年在《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上市公司是我国上市公司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整个证券市场上,不论是公司数量还是资产总量、股本规模,农业上市公司所占份额都不足5%。但是,正如不能因农业随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而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而否认农业的基础地位一样,我们也绝不能忽视农业上市公司的作用及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作为具有一个特征鲜明的行业,对证券市场乃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在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一个现实而又不能的回避的问题是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总体偏低,存在严重的二元股权结构问题,流动负债比重过大等。这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深刻地影响并决定着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影响并决定企业行为特征及企业的绩效。因此,如何优化农业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成为困扰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紧紧围绕如何优化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这一主题展开分析,其内容可概括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基础分析,包括第二章和第叁章。该部分旨在为研究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理论做好理论铺垫和明确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现实基础。第二部分研究农业上市公司资本运动中的财务政策选择行为为与资本结构优化问题,包括第四、五、六章。公司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的调整和形成过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财务政策的选择和形成,一方面受到现有资本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并以现有的资本结构为决策依据,另一方面,每一个具体的财务政策的实施及结果,又会从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改变着现有的资本结构。第四章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2003年的截面数据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章专门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对资本结构和公司市场价值的影响,第六章则从股利分配政策角度分析其对资本结构优化的影响,论证股利政策优化、合理的股利支付率,股利支付方式和策略的协调配合将有利于资本结构的优化。第叁部分为资本结构优化的对策研究,包括第七、第八章。笔者在第七章提出了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对策借以构建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微观制度基础,第八章则在宏观上,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培育完善资本市场和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叁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宏观经济体制、市场环境制度和社会文化制度这叁个影响和决定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外部制度环境的优化措施。这两章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视角,从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完整对策措施。 经过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本文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齐伟山[8]2003年在《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认为,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降低资本成本提升企业价值。迈尔斯等人进一步分析认为,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得融资方式成为企业向投资者传递信号的重要工具。在美国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往往会被市场误解,导致股价下跌,因此,美国企业的首选融资方式是内部融资,其次是发行债券,最后的选择才是发行股票。在1965-1982年间,美国企业的内部融资额占总资金来源的61%,债券融资占23%,股票融资占2.7%。在我国情况却截然相反,上市公司大都偏好股权融资,配股资格成为上市公司极力争取的目标。 本文以现代资本结构理论为基础,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现状和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策略的影响因素及其资本结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1)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策略主要受上市公司的长期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增长率、权益增长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影响。其中:债务增长率与长期资产增长率、流动资产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权益增长率有显着负相关关系。(2)上市公司的权益融资策略主要受法人持股比率、流动资产增长率、年初资产负债率和与流动负债增长率影响。其中:权益增长率与法人持股比率、流动资产增长率、年初资产负债率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流动负债增长率有显着负相关关系。(3)在我国负债率与公司业绩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负债融资不是企业向外传递信号的工具。 针对上述状况,本文从提高资本市场效率、解决国有股和内部人控制问题以及加强债权约束力度叁方面出发,提出了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对策。
刘坤[9]2008年在《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休戚相关。而债务融资是企业融资方式中的重要类别之一,从而能够对公司治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在国外的研究已相对成熟和广泛,但目前我国市场环境并不完善,所以债务融资及其在融资结构中的比例状况对公司治理的意义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对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比较全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从理论角度分析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融资结构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公司相关经济主体的利益和行为,而公司治理正是为解决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而存在的,因此,融资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概念得以提出。已有的文献已提供了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的理论基础,包括代理成本理论、信号激励模型、融资优序理论和控制权理论,通过对这些理论进行提炼,得出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具体体现为代理成本效应、自由现金流效应、治理绩效效应和控制权效应。而从债务内部结构来说,不同期限、债务类型的债务融资会带来不同的治理效应。(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治理效应。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背景使得从西方理论中提炼出的债务融资治理效应不能直接用来解释我国情况。这些背景包括:破产机制不完善,经理人员股权激励不足,特有的产权结构导致债权主体监督不力以及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滞后。故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西方债务融资治理效应进行调整,提出叁个假设,即H1:短期债务与追求个人私利相关的代理成本正相关;H2:低项目风险企业负债比例与投资规模显着负相关,高项目风险企业负债比例与投资规模之间的负相关程度小于低项目风险企业;H3:公司绩效与债务比率负相关。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短期债务与追求个人私利相关的代理成本正相关,与西方文献中的负债代理成本效应不符,原因在于我国债权主体监督不力、破产机制不完善、经理人员股权激励不足以及我国融资结构中商业信用融资比率较高。②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负相关,并非如信号传递效应所示,绩效好的公司负债比率高,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以及我国特殊的金融体制背景。③在高项目风险企业中,资产替代效应相对来说比较明显,这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3)根据前文分析发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特别注重丰富企业债券品种;形成完善的银行监控机制;实行经理人员股权激励机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尚敏[10]2007年在《负债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债务融资一直是公司的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有关债务融资的治理效应问题也是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传统财务理论、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领域的学者们对债务融资的免税和财务杠杆效应、降低融资成本、改善公司治理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债务融资对公司价值的治理效应有了深刻的认识。然而,这些研究都将所有债务视为“同质”的,忽略了不同期限、不同来源的债务对公司治理效应的不同。本文在吸收了国内外有关负债治理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负债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在完善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公司价值在股票市场上反映为公司的股票价格,而股票价格的提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公司的经营业绩,从长期来看,经营业绩较好的公司的股票价值相对较高,可见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从负债融资对公司的治理作用,从而影响公司业绩这一角度来研究负债融资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本文主要分叁个部分来研究这一问题。第一部分,以资产负债率为衡量公司负债总体水平的指标,研究了上市公司负债总体水平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第二部分,将负债按不同期限划分为长期和短期负债两种,研究了上市公司负债期限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第叁部分,将负债按不同来源划分为商业信用、银行借款和其他类型负债(包括应付工资、福利费和应付股利)叁种,研究了上市公司负债类型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此外,考虑到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负债治理效应会有所不同,本文还根据国有股比例50%为界,将样本公司分为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两组,进一步研究了负债总体水平、负债期限结构和负债类型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本文以2001年~2005年我国430家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2150组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公司业绩与资产负债率水平呈“倒U型”关系,资产负债率水平为30%左右时,公司业绩最佳;短期负债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长期负债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商业信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比银行借款显着,其他类型负债对公司业绩产生正面影响。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负债水平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存在显着差异。
参考文献:
[1]. 公司治理结构下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融资方式的制度分析[D]. 吴元波. 西北大学. 2005
[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治理效应的研究[D]. 李千菊. 东北林业大学. 2004
[3]. 基于财务契约理论的融资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柴玉珂. 东华大学. 2016
[4]. 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取向及其治理效应研究[D]. 杨艳. 湖南大学. 2007
[5]. 我国高科技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治理效应研究[D]. 谢竹云. 江苏大学. 2005
[6].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对治理效率的影响研究[D]. 于丹枫. 中南大学. 2007
[7]. 农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唐楚生.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8].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实证分析[D]. 齐伟山. 江苏大学. 2003
[9].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D]. 刘坤. 上海交通大学. 2008
[10]. 负债融资结构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D]. 尚敏. 浙江大学. 2007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债务融资论文; 上市公司融资论文; 负债融资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融资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负债结构论文; 财务绩效论文; 结构化融资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