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类型的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类型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市场价值理论简述
市场价值就是引入市场因素的价值(个人见解)。它和价值有着异同,其共同之处:1.两者 的本质都体现商品生产者间相互交换的劳动关系;2.其内在实体皆为社会必要劳动;3.其运 行皆包括形成和实现两个阶段,而且两个阶段互为条件。相异之处:1.价值的形成以价值的 实现为前提,与市场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考察价值时,运用抽象法,摒弃了市场因 素),市场价值的形成则离不开市场,它既取决于生产条件,又取决于流通条件;2.价值的 实现与市场类型无关(市场类型下面将谈到),市场价值的实现则依赖于一定类型的市场;3.价值因其高度抽象只能有一种,而市场价值有三种:高位价值、中位价值和低位价值。
所谓高位价值是指,劣等条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市场容纳的大部分商品是在劣等 条件下生产出来,小部分商品是在优等和中等条件下生产出来,虽然各种资源几乎全部投入 到生产过程,但产出率低。中位价值是指,中等条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市场所容纳 的大部分商品是在中等条件下生产出来,小部分是在劣等和优等条件下生产出来,投入产出 率比较高,各种资源可得到较为充分利用。低位价值指,优等条件构成社会生产的主要条件 ,市场容纳的大部分商品是在优等条件下生产出来,小部分商品是在中等和劣等条件下生产 出来,投入产出率甚高,不少企业停产和半停产,有相当一部分劳动及资源不能投入使用。 所谓劣等生产条件是指组织生产不可缺少的技术条件、资源条件、经营管理条件等诸因素及 其有机结合,在同行业中处于落后水平,其投入产出率明显低于同类产品生产的平均水平。 中等生产条件则指该考察部分在同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优等条件则指以上各考察指标居优 。
二、市场形态(类型)的划分
1.传统划分的缺陷
西方对市场形态的传统划分存在许多缺陷,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现代主流西方经济学 以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作基石,用“供求关系决定论”判断市场类型,对于市场内在规律、供 求转化、市场转型的决定力量则避而不谈,面对繁杂多变的市场,这样简单的划分,只能让 人陷入不可知论的泥潭,无法对市场走向作长远预测。2.对市场优劣不能作出客观评判,市 场上卖者和买者是两个利益完全对立的主体,卖者看到的更多是买方市场弊端,买者则一定 认为买方市场更合理。3.忽视了均势市场的存在。由于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皆难形 成等价交换,卖方凭借经济优势受益,买方则一定承受损失,反之亦然,唯有买卖双方经济 力量对称,达到均势,等价交换原则才能全面实现,因此,均势市场必有其存在的意义与可 能。
2.市场类型的重新划分
市场价值理论根据市场上买方和卖方经济力量的对比,将市场划分为三大类:典型卖方市 场、典型买方市场和均势市场,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变异,即由典型卖方市场演变而来的畸 型买方市场,和由典型买方市场演变而来的畸型卖方市场。此划分依据理由:1.买卖双方是 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力量,他们代表着不同利益,市场运行状况是买卖双方经济力量相 互依存和抗衡的结果和表现,唯有了解买方、卖方力量对比,才能准确把握市场。2.在不同 类型市场上买卖双方相互依存和抗衡的关系不同,市场就会有不同运行规律。
三、各类型市场的特点
1.典型卖方市场:卖方处于优势地位、买方处于劣势地位,市场由高位价值支配,作为市 场价值货币表现的市场价格呈高位。由高位价值支配的供给,在性质上是一种短缺供给,由 高位价值决定的市场需求为过剩需求。由高位价值决定,由高位价格、短缺供给和过量需求 引致的买者间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流。在高位价值支配下,卖方市场所固有的这些运行轨 迹,在没有诸如宏观调控、自然灾害等外力介入下,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2.典型买方市场:买方处于优势地位,卖方处于劣势地位,市场由低位价值支配,市场价 格呈低位,由低位价值支配的供给在性质上是过剩的,由低位价值支配的市场需求呈现萎缩 , 由低位价值决定,由低位价格、过剩供给需求不足引致的卖者间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流。 在只有市场自身作用时,买方市场上述运行方式将十分稳定,只有宏观调控等外力介入市 场运行才会改变。
3.均势市场:买卖双方处于均势地位,由中位价值支配市场,投入产出率适中,市场价格 为中位,中位价格中费用、工资和利润被控制在人力、物力不断节省所允许的范围内,因而 趋于相对稳定。由中位价值所决定的供给和需求趋于平衡,适中的投入产出率既可适应由收 入正常增长而形成的消费性需求,又可适应由投资正常增长而形成的生产性需求。买者间和 卖者间竞争可以相互转化。
4.畸型买方市场:由典型卖方市场演变,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均为高位,但供给大于需求 ,商品滞销,市场疲软,买者间因商品价高质次,供给过剩而缺乏竞争,卖者间企图竞争, 但高位价值决定了价格的高位,从而缺乏有效竞争手段,市场表现为无竞争,无动力。
5.畸型卖方市场:由典型买方市场演变,不稳定,容易向均势市场转变。市场价值和市场 价格均显低位,但需求大于供给,大量闲置企业重新进入市场,就业率上升,产销两旺,买 者因价廉物美而竞争,卖者因商机难得而竞争。
各种市场形态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市场容量、供给量和需求量间的内在关系,可用图 一表示。在图中有一条S=D斜线,该斜线表示,当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一致时,市场价格将 不再起作用,市场价值的变化能够在同一方向,同等程度上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变化,即供给 曲线和需求曲线合二为一。因为市场价值(社会必要劳动的结晶)的变化,一方面反映着商品 生产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又反映着商品出售条件的变化,就前者而言,由于市场价值的变 化,相同的社会劳动量可以提供更多或更少的商品,就后者来说,由于市场价值的变化,相 同的社会需求量(决定于收入)则可容纳更多或更少的商品。又因为只有在市场价值等于市场 价格时,随遇均衡才能实现(随遇均衡指依靠市场机制达到的供需平衡),所以图中S=D斜线 也是无数均衡点的集合。
四、对我国市场类型演变的判定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上提出,但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于8 0年代初就已开始,我们将二十年来中国市场所走过的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 特定的市场类型。
第一阶段(1980—1989年),中国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这一阶段,卖方始终处于优势地 位,买方处于劣势地位。
市场价值方面:市场上绝大多数商品都具有高位价值,而且高位价值还处于异常稳固地位 ,劣等生产条件组合是80年代的主要形式。
市场价格方面:80年代前几年,国家对物价实行了严格的集中统一管理,物价上涨幅度虽 比较低,但供给严重短缺,实际上是隐性通货膨胀,随着80年代中后期市场作用范围的不断 扩大,受国家管制的物价种类逐年减少,物价开始大幅上涨。如1985年全国零售物价总水平 比1984年上升8.8%,是继1951、1961年后的第三次高峰,而且在1988年、1989年分别高达18 .5%和17.8%,物价的持续上涨正是卖方市场高位价格所特有的表现。
供求方面:80年代市场总体呈现供给短缺,需求得不到满足。
竞争方面:充满了买者间激烈竞争。在80年代前期,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买者间 激烈竞争表现在排长队,走后门,买方单位的采购人员为组织货源“满天飞”。在中后期, 由于物价放开,激烈的买者竞争表现为卖者任意哄抬物价,买者潮水般抢购。
简言之,从市场价值、市场价格、供求关系及市场竞争诸方面看,整个80年代具有典型卖 方 市场特征。
第二阶段(1990—1996年),这一时期是典型卖方市场与畸型买方市场并存。市场价值方面 :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但生产条件 组合仍以劣等为主要形式。
市场价格方面:这一阶段前期物价涨幅很小,这是因为从1989年下半年起,国家进行了连 续三年的治理整顿,同时在1991年底,由国家直接管理的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品种仍达 700多种,相当产品实行国家定价,所以这几年的价格是受计划(定价)与市场(双紧政策)宏 观调控形成,决不是市场随遇均衡的结果。1993年后,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市场调节和 国家指导价比重达95%,物价涨幅也达到历史上最高点,充分反映了由高位价值决定的高位 价格特点。从横向比较,1996年我国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与国家市场价格相当,而我国人均 收入却远远低于世界主要贸易大国,且在世界排名也相当靠后,这进一步说明,这一时期市 场是高位价格。
供给和需求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差别,即在一部分商品领域仍然存在供给短缺,需 求过大,而在另一部分商品领域则出现供大于求,即所谓结构性疲软。这一时期能源、交通 、 原材料及农业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矛盾严重。在生活消费品方面,一些当时较为高档的商品如 录相机、照相机、空调器、组合音响、黄金饰品以及大屏幕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等成了人们 的抢购热点。据1992年下半年商业部统计分析,有近80种主要商品供不应求,所以这一时期 典型卖方市场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又有更多的商品,在达到供需平衡后,开 始出现供大于求状况,其中以制造业居多。据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即使在经济增长率 及物价涨幅较高的1995年,在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 以下,如胶卷13.3%,电影胶片25.5%,彩电46.1%,洗衣机43.4%,内燃机43.9%,因此,在 卖方市场旁边确实又存在一个正在形成并迅速扩大的买方市场,但这种买方市场由于处在高 位价值支配下,商品居有高位价格,与我们前面描述的典型买方市场有质的不同,所以称它 为畸型买方市场。
市场竞争方面:在典型卖方市场仍表现为激烈的买者竞争,不过竞争范围已大大缩小,主 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如那一时期电力供应不足,曾出现过用电大户提前购买用电权现象。在 畸型买方市场,竞争趋于淡化,卖者之间竞争缺乏有效手段,一方面产品具有高成本(由高 位价值决定),价格下降余地不大,另一方面政府对降价进行行政干预,使价格手段被停产 、压库、促销等其他方式代替。
简而言之,这一时期应归结为典型卖方市场与畸型买方市场并存阶段。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中国市场属畸型买方市场阶段。
市场价值方面:90年代中前期生产条件组合的性质,这几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所以市场 价值仍为高位。从下面一则资料可见一斑:世界银行所做《世界发展报告》1997年,将全球 12个经济大国按经济结构与效益进行比较,中国以54.4分(满分200)名列倒数第一,日本以1 83 .3分名列第一,列倒数第二的印度得分82.7。其中使用的一项指标是每千克能源创造的国 内生产总值(1987年美元),日本为6.2列第一,印度为1.6列第十,而中国只有0.7,列最后 一 位。
市场价格方面:尽管物价指数有两年多持续走低,但降幅很小,仅为1—2%,目前的市场价 格 仍处于高位,目前市场上商品价格的小幅下降,是对前几年市场价格向上偏离市场价值后的 一种回落,若相对于扩大需求而言,则远没能降到位。
供求关系方面:1997年下半年调查统计显示,被调查的613种主要工业产品,供求平衡的占 66.6%,供过于求的占31.8%,供不应求的仅为1.6%,市场整体呈现供大于求。
市场竞争方面:目前虽然以卖者间竞争为主,但除少数行业竞争激烈外,绝大多数领域竞 争趋于平淡,市场疲软,缺乏动力。
由此可见,畸型的买方市场已全面到来。
五、中国市场的未来展望
中国市场未来走向大致有三种:1.畸型买方市场的继续;2.向典型卖方市场回归;3.均势 市场的初步形成。之所以有第一种可能,因为现在供给已全面过剩,政府连续三年加大宏观 调控力度,企图拉动需求增长,都不达效果,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这种畸型买方市场具有 极大惯性。之所以有第二种走势,因为畸型买方市场在本质上没有脱离典型卖方市场范围, 现在的生产条件组合仍以劣等为主,市场由高位价值支配,一旦宏观调控等外在条件过度刺 激了需求增长,市场容量将迅速扩张,大量被竞争逐出市场的劣等企业会一拥而入,收入的 急剧增长,加上投资需求的盲目扩张,会使需求曲线无遏制右移,而低产出难以形成相应供 给,畸型买方市场将复归到典型卖方市场,政府又将面临更严峻的宏观调控局面。
以上两种走向不是我们所期盼的,在理论上和过去20年的实践中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它 们是自我调节功能极其不完善的市场类型。我们所期盼的是向均势市场转变,在均势市场, 价格机制具有双向调节功能,供求关系可以相互转化,有时买者占优有时卖者占优,使竞争 充满活力,它同时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人们不必时刻担心经济的大起 大伏、危机的随时爆发。
均势市场如何实现呢?均势市场是以中位价值为核心,而中位价值的存在是以中等生产条件 为前提,因此向均势市场转化,关键是要改善劣等生产条件及其组合,为此需从两方面改进 :一方面,改善技术设备、人力资源、原材料资源、资金资源及经营方式等基本条件;另一 方面,优化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等组合条件。然而每一种市场形态都有其自身轨 迹,它不可能自动向均势形态转化,因此我们必须借助于宏观调控政策力量,引导市场机制 对微观经济发挥作用,限制夕阳产业发展,淘汰劣等生产条件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和大量 中等以上条件企业进入市场留出更多空间,使生产条件组合不断提高,最终实现向中位价值 转 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政府就成为把握市场走向的关键,也就是说,政府 能否将建立均势市场模式作为长期调控目标就成了首要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的多 次调控中,我们看到政府缺少一个长期的整体目标,追求的仅是几个表面指标的稳定,如GD P年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而这些指标具有短期可变性,往往造成政府对调控力 度 的失度把握,20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一直摆脱不了经济运行过冷过热的困扰。
诚然,实现向均势市场的转化,决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们甚至要为此付出巨大代价,为 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成本,更快地实现预期目标,我们需要做大量基础工作,当务之急就 是要做好以下诸方面工作:1.加快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2.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社 会保障体系的建设;3.改革分配体制,严惩腐败,避免贫富差别过大引起生产和消费对抗; 4.规范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
标签:买方市场论文; 市场类型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生产类型论文; 价值类型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