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难解: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支点_数学论文

概念难解: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支点_数学论文

观念刷新: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支点论文,新课程改革论文,观念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课程改革无疑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数学教育改革中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扑面而来的数学新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在前瞻性与现实性结合上对新课程改革方向加以明确,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作用和操作予以理解,在规范与创新上对新课程改革的体系结构予以充分把握。在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更好地适应数学新课程改革这些新要求,以确保自己“适者生存”并永远“胜似闲庭信步”呢?我们认为关键仍取决于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上能否有一个突破。因为被誉为中国教育改革史上的一次“五四运动”的这次新课程改革,绝不再是像以往那样仅仅换一本教科书而已,而是一场脱胎换骨似的教育观念的革命运动。如果我们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方案所体现出的精神领会不透彻,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话,那么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相反还会起到南辕北辙的负效应。

诚然,顺应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很多,但笔者觉得以下四个方面似乎显得尤其紧迫而且重要。

1 宽松教育——给学生发展以“桃源”空间

诗哲泰戈尔曾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造就了亮丽的鹅卵石”。无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昭示着这样一条定律:宽松的教育,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民主平等教育,是一种最利于学生自能发展的教育。曾经有一位教育理论家这样描述过:在今天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而学生们坐着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段话或许说得刻薄了些,然细加思量,发现这不正是目前师生关系形象而深刻的剖析与写真吗?传统的中国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训条,而今确也存在“不听老师言、吃亏在眼前”,“不跟师傅走、倒霉等着瞅”的现实。传统思想的熏陶,经验教训的积累,使得莘莘学子们对恩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这“三板斧”总是恪守生道,言听计从,决不敢“越位”,更不敢跨越“禁区”半步,“敢问路在何方”者寥寥无几。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孩子。”因此拥有爱心应该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事业的“护照”。然而,古往今来,“爱心”二字似乎有一个普遍的“定律”——爱全人类容易,爱每一个学生难,尤其是爱一个“差学生”更难。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着的封建思想观念及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不知已冲失了多少学生的数学探究激情,流失了多少学生的数学聪明睿智,丧失了多少学生的数学表现机遇,损失了多少学生对数学的美好希冀…。诚如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现任苏州市教育市长)一针见血所言:“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在担当‘教育警察’的任务…。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数学教师应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自己“单打”角色过渡到与学生“双打”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主要传授数学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数学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师要减少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越俎代疱”,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错”中“磋”、“探”中“叹”,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得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2 终身学习——为自己“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奠基

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无论过去怎么说,现在怎样讲,将来又如何看,360行中,教师的工作, 真够得上是很“瓷器”的“瓷器活儿”。倘若没有干好教师行当的“金刚钻儿”,要想在孩子的心田上丰收出“果实”来,那实在是不可思议。早在20世纪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艺术”。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学习和研究这条幸福道路上来”。2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着高度信息化的挑战,面临着教育国际化的挑战,面临着教育现代化的挑战,更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普遍提高,“青胜于蓝”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挑战时代,智慧的力量不再意味着凭借一点点天生的小聪明,而是意味着你要不断学习,意味着你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正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讲话中所号召的:“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

国家制定的数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及教学评价等对数学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带来巨大的冲击,提出更大的挑战,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数学课程将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生活。数学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自觉成为终身学习者,实现由“做一辈子数学老师”和“一辈子学做数学老师”的转变;数学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头脑;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要切忌那种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浅尝辄止、隔靴搔痒的形式主义学风,积极参加有关培训,要把掌握教育理论与心理学的理论看作是教学升档次、上品位的行为,决不能在教育理论上成为“近视眼”,在理论指导实践上产生短期行为,形成“泡沫教育”;要逐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积极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把概念化的教材具体化、形象化,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要积极学习英语,特别是中学数学专业英语,为今后可能的数学双语教学和教育国际化而“粮草先行”;要加强对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面,为实践课、活动课、研究课及问题解决等开放性教学而“未雨绸缪”;要少沾“烟酒”,多钻“研究”,尤其是学校的课题研究,努力使自己丰富的数学教育教学经验向前迈出一步,升华为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然后再应用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高屋建瓴地建构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对数学新课程改革有更多的领悟,逐渐把自己培养成数学教育“钻”家和专家,教学能手和高手,提高自己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科”(教育理论)“技”(现代化手段)含量,提高自己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软”、“硬”兼施水平,从而敢立潮头涌大江、唱大戏。

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也不可能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从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甚至有时头脑中内存的信息还要比教师多得多,鲜活的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的世界了。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导他”。因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把学生看作自己的老师,将成为数学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我们的数学教师要时刻告诫自己:师不一定贤于弟子,要俯下身、弯下腰来虚心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我想这才应该是一个优秀数学教师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

3 人人成才——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抬头走路

课堂教学的思维就其本质来说,反映的应该是客观对象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思维个体的某些局限性,也就不可能做到每个人每次的思维成果都是等值的,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思维成果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教师应确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本教科书”、“有一千个学生就应有一千张课表”的教育思想。

由于凯洛夫的“自我中心”论的垄断影响,致使我国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了统一。老师常常采用“剪切”、“复制”、“粘贴”、“格式刷”等工具,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等“统一战线”,搞大一统、一刀切的“流水作业”、“批量生产”。结果磨平了众多学生个性的棱角,致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相似形”、“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了,诸如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切断了,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了。联合国《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育可以培养创造性,也可以扼杀创造性”。为什么建国50年来,我国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国际奥赛捷报频传,但就是出不了世界级大师呢?为什么中国大陆至少还要20年才可能出一个“诺贝尔”(杨振宁博士日前在香港的坦言)呢?也许这就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吧。

令人欣慰的是新数学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齐划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数学教师要摒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以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数学教育目标的多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走自己的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服务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做最有益最愉快的贡献,真正解决“智力差、吃不下,智力好、吃不饱,老师卖力不讨好”的教育痼疾。要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设计多元评价体系,要注重对学生的横向比较,更要重视对学生的纵向评价,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以肯定性评价为主、强调差异性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对参与评价的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要克服那种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的单一评价模式。唯其如此,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数学教育生态环境”,才能使数学课堂真正成为每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性,痛痛快快亮出光彩的大舞台。

4 开放创新——对学生的未来和终身负全责

女诗人索德格朗曾恳切地告诉世人:“人啊,别积蓄使你们沦为乞丐的财富,给你们的孩子一点儿人类眼睛从未见过的美吧,给你们的孩子以推开天堂之门的力量”。与西方数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似乎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带来的数学教学模式更具有封闭特征,“课堂听讲——课后作业——频繁考试”成为不可“删除”的程序,“FOLLOW ME”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撤消”的指令, 升学率的不正当竞争更使“课内加密”、“课外加练”、“假日加班”成为“虽不合情却合理”的“非法操作”,难怪乎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那么一点点思维活跃,一进入数学教学圈,一见到那些“孺子牛”、“拼命三郎”式的数学“突击教师”,便“染毒”、“死机”,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时下,数学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数学教育热点和数学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新模式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封闭型教学显然办不到。因此,新课程改革方案特别强调要实行开放创新教学,主要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

①在时间上表现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以后仍具有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②在空间上表现为数学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与工农实际广泛结合,要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拓、链接,接受有益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在内容上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向儿童世界回归,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增强综合性;

④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学生不畏师,不唯师,不唯书,不盲从,要敢于大胆质疑。毫无疑问,这种开放创新式的课堂教学必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装上助推器,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学生最终拥有数学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迈上自能发展之旅,从容不迫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格,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部学生”。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新课程改革需要具有新观念的教师来实施,让我们走向教育自觉,与数学新课程改革共生长、同发展吧!

标签:;  ;  ;  

概念难解: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支点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