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巨头侵占中国指数市场_中信集团论文

境外巨头蚕食中国指数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境外论文,巨头论文,指数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指数商开始收编中国指数运营商。”对于现时的中国指数市场,已经有业内人士开始忧虑。

3月1日,在中信标普50指数和中信标普300指数的发布会上,中信证券董事长王东明与标准普尔指数部主管Robert A.Shakotko又一次亲密握手,用Robert的话说就是“很高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重返北京”,因为两个月前,双方才刚刚签署开发中国A股市场指数的合作协议。

类似的一幕上演在一周前,新华财经首席执行官布希女士与雷曼兄弟全球固定收益指数主管Steven Berkley携手推出了新华雷曼中国债券指数,并将于3月15日正式发布。

境内指数的无奈

在国际指数运营商大举进军中国之际,国内指数运营商其实处于赔钱赚吆喝的阶段。

其实,从1996年起中国国内就开始了各类指数产品的开发,当时上海交易所曾尝试推出了上证30指数,但此指数被市场认为“作为投资标的肯定不行,也根本没法用来做基准”;2002年7月1日,上交所被迫以上证180指数替代了上证30指数,中国指数市场也第一次出现了真正风格化、投资型的指数产品,很快华安基金公司和天同基金公司分别以其为标的开发了华安180指数基金和天同180指数基金。

步入2003年,随着基金公司所推崇的核心资产概念的走红,顺应时势,上交所开发了上证50指数,并于2004年1月2日正式发布,易方达基金公司迅速抓住机会,及时推出了易方达50指数基金。

虽然在交易所推动下,中国指数研发有了一定突破和进展,但专家们还是认为,无论是上证180指数还是深证100指数都属于过渡性产品,市场迫切需要一些覆盖沪深两市的指数产品。

交易所由于自身缺陷显然不能够完成这项任务。原因之一是两个交易所都有各自的利益,无法融洽地合作,实际上两个交易所也曾在开发统一指数方面合作过,但取得的成绩十分有限;原因之二是交易所属于具有政府背景的非营利性机构,其推出指数产品目的是为了促进交易所交易的活跃,没有动力去开发更高质量的指数产品。

在中信和标普正式合作之前,中信指数已经有了3年多的发展,形成了囊括综合指数、中信指数、风格指数、行业指数、特征指数和债券指数六大类和众多细类的指数产品系列,但就像国内其它指数提供商面临的困境一样,中信虽然对指数运营中的商机了如指掌,但在获利方面却仅能浅尝辄止,离国外指数商所推崇的完美盈利模式总有一步之遥。

合作是惟一出路

其实早在2000年,国际指数商就开始收编国内市场了,当时,富时指数集团与新华财经合作成立新华富时指数有限公司,主要任务就是开发中国指数,并于2001年4月陆续推出了包含A股指数、B股指数、国际指数和依据富时公司全球行业分类系统编制的52组行业类指数。

作为靠“卖指数为生”的商人,富时的盈利模式也在中国被克隆成功,2003年2月,湘财荷银公司以新华富时行业指数为业绩衡量基准成立了第一个伞形基金,此后,博时基金发行了以新华富时中国A200复合指数为业绩追踪标准的博时裕富指数基金。

相比富时集团,标准普尔动作有点迟缓,但这不影响它进军中国的速度。与以前标普进入其它国家所采取的模式不同,此次标普没有选择与交易所合作的方式,而是选择与中信证券合作,因为在标普眼里,“中信是中国大陆市场的领先的指数提供机构”。

随着中信与标普合作发展,中信指数将面临着消亡的命运,虽然中信发言人程博明表示,“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投资者将有充裕的时间过渡到新指数,”但“中信将品牌重新确立为中信标普指数”已成定势。

业内人士对此的看法是,合作的结果对中信证券是件好事,因为相对以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此次合作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在发布会当天,就有嘉实基金公司和长城基金公司决定使用中信标普作为投资标的。但也有人士比较悲哀,认为中信指数的消失意味着以中信为代表的中国指数商全面溃败。

指数背后的商机

在标准普尔Robert A.Shakotk的印象里,“2003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化带来了更多与全球投资环境并轨的机会,而中国A股市场通过QFII方案对外开放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基于此理由,建立一个全面、准确地跟踪中国市场的指数变得日益重要。

虽然Robert没有明确说明是否已经有一些QFII提出使用中信标普指数,但他明确地感谢了一些QFII在中信标普委员会制定指数过程中给予的帮助,由此看来,未来QFII使用中信标普指数只是时间的问题。

按照国际惯例,指数商运作的指数的收入来源有:一是产品化之后,指数商不仅可以收取指数产品的交易费,还可以向机构使用者索取根据其资产规模计算的授权费。二是指数被一些研究机构采用,这些研究机构需要按年缴费。而且,“我们可以提供与指数有关的数据,如果有些客户需要特殊数据,也可以向我们定制。”中信方面表示。

中信系列指数结构图

但分析人士认为,这几种方式都不是国际指数商进军中国的终极目的,“这只是他们计划中的一部分。”

就拿标准普尔来说,其业务范围不仅仅是指数开发,而是更擅长包括公司评级、主权评级在内的各种评级业务。

同样的,新华富时的大股东新华财经旗下业务不仅包括提供新闻等多种信息服务,而且在2002年它就尝试推出了新远东中国资信评级服务业务,并在2003年4月成为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的大股东。

即使是刚刚推出新华雷曼中国债券指数的雷曼兄弟,其业务范围也包括投行和评级业务,所以,“作为指数商进入中国仅仅是这些国际商人的战略步骤之一,未来他们完全可以参与中国其它业务,如基金公司评级。”银河证券的一位人士说。

或许,Robert A.Shakotk的话最能说明问题,他表示,“目前标准普尔专注于开发与中国股票市场有关的指数,但标准普尔也会把握亚洲地区出现的任何可行的商业机遇。”

标签:;  ;  ;  ;  ;  

外资巨头侵占中国指数市场_中信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