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分析论文_罗湘利

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长沙 410142

【摘 要】目的:探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方法: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4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组(n=200)和心理组(n=200),对所有基础组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对所有心理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心理组患者护理后GQOL-74、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高,心理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疾病,具有可逆性和不完全性,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1]。为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本院对4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了心理护理,并与常规基础护理的效果实施了对比。以下就具体护理内容实施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4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实施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综合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标准;自愿参与实施护理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脾胃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存在其他肺部疾病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意识障碍或难以配合研究患者。采取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基础组(n=200)和心理组(n=200),基础组患者中男性105例,女性95例;患者年龄50-82岁,平均年龄(66.8±8.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6±4.2)年;心理组患者中男性106例,女性94例;患者年龄50-83岁,平均年龄(66.9±8.4)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5.7±4.3)年。对基础组与心理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实施独立样本检测对比,P>0.05,可实施比对。

1.2 方法 “及时”一词重复过多,应删掉一部分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吸氧治疗、抗感染治疗、抗炎治疗、对症治疗等。对所有基础组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对患者实施常规病情监测、环境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为患者创设优质、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对所有心理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①认知干预: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基础知识,告知患者该病的发生原因、发病影响因素、治疗方式、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治疗配合方式等,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2]。②加强护理沟通: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与患者实施交流沟通,及时取得患者的信任,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引导患者表达身心自身感受,及时了解患者不良心理的引发因素,及时告知患者不良心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时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并给予患者心理暗示,改善不良心理。③寻求社会支持:护理人员需及时为患者寻求社会支持,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告知患者家属家人陪伴对患者治疗的影响,促进患者家属对患者的关爱及陪伴,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及时在院内组织病友交流会,及时指导病友间交流,并邀请治疗效果显著患者讲解治疗过程,提升患者治疗信心[3]。

1.3 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焦虑(SAS)、抑郁(SDS、生活质量(GQOL-74)、护理满意度评分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取SPSS19.0软件行数据处理分析,患者护理后护理效果相关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进行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与基础组相比*:P<0.05

2.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相关指标分析

心理组患者护理后SAS、SDS评分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低,GQOL-74、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高,P<0.05。详见下表。

注:与基础组相比*: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呼吸道疾病,当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发病率正呈逐渐升高趋势,不仅导致患者的肺功能下降,也导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且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呈现为慢性进展性,使得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不良心理,也导致患者生活质量较低[4]。本次研究中心理组患者护理后肺功能指标、不良心理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优,说明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并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程较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因担忧病情、治疗效果或因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而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诸多不良心理,而不良心理的出现极易导致患者治疗依从性下降,进而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且不良心理的出现也极易导致患者机体内分泌失调,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5]。实施心理护理时,从患者实际心理出发,对患者实施疾病知识教育可提升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促进患者自我护理管理观念形成,促进患者实施自我护理,提升患者疾病控制效果;实施护理沟通可提升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提升患者不良心理疏导效果;实施社会支持可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及治疗配合度,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而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也改善患者不良心理,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6]。

综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并提升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张岩.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抑郁焦虑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3):107-107.

[2]邱立萍.目标性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4(8):2159-2160.

[3]潘梅英.心理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1):47-48.

[4]王绣芳,李琴,易利霞,等.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和负性情绪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36(13):2057-2058.

[5]刘红兵,刘莹,卢云娟,等.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6,28(1):127-129.

[6]杨春晓,石磊.心理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6):200-201.

论文作者:罗湘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7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效果分析论文_罗湘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