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调整的两难选择与当前利率调整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利率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随着1993年以来的“软着陆”的成功和通胀率的持续降低,在1996年5月1日和8月23日两次下调利率后,经济界对利率调整及其走势的分歧重新明显化,其中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是物价的回落重新为下调利率腾出了空间,因为从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看,零售物价指数回落到1%以上,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左右,而一年期利率在7.47%左右,即使按照消费物价指数来衡量通胀水平,利率水平依然要高于消费物价指数3个百分点以上。
我们认为,当前的利率调整是可以考虑的,但是必须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全面把握利率调整的效果,既要继续保持正利率政策,又要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总的来看,当前的利率应该以稳定为主,适度下调是有一定的空间的,但是也存在一些推动利率上调的现实因素,因而无论是上调利率还是下调利率,调整的幅度都不宜太大,只能以微调为主。
一 支持利率下调的因素
1、物价的持续回落,正利率水平开始有所扩大。
2、居民储蓄保持增长势头,居民继续保持较高的储蓄倾向。
3、减轻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如果利率适度下调,最为直接的收益者是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银行的最大债务人,国有企业的高资产负债率使得国有企业的利息负担明显下降。据测算,利率每下调一个百分点,就能够减少国有企业500亿元左右的利息负担。
4、刺激消费和投资的适度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的回升。
5、从缩小利差的角度控制国际短期投机资金的套利行为。
6、在证券市场一级市场发行或二级市场交易出现困难时,降息可以鼓舞市场人气。
二 制约利率下调的因素
1、市场化利率与官方利率的走势出现偏离扩大的趋势。市场化的利率应该成为法定利率调节的参考,但是,从实际经济运行角度看,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差距在趋于扩大。从利率结构看,贷款利率应该高于同期同业拆借利率,但是两次降息使得这种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从1997年上半年的情况看,同业拆借各个品种中期限最长的4个月品种的利率一般在11%以上,而6个月的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只有9.72%。这当然有可能是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存在一定的失真,但是法定利率和市场利率的过分偏离必然会干扰宏观金融的正常运行。
2、利率水平低下是地下金融活动抬头的利率方面的原因。较低的官方利率、较高的非管制利率并存,是许多金融违规现象的根源之一。负的利率水平是金融抑制的重要特征之一,扭曲了利息作为资金供求信号的功能,必然会造成社会资金配置的低效率。非法集资等活动在局部地区的兴起,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利息水平过低以及相对收益的吸引,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人为的低利率分流政策,会导致居民储蓄过快向金融市场分流,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当前的国有银行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本(如高负债企业的破产、兼并企业的停息等),因而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国有银行承担的责任,现实地要求国有银行保持相当水平的资产扩张速度,其中不排除将大量隐性财政赤字向国有银行体系转移。但是,如果国有银行的存款增长难以满足其资产扩张业务,就不可避免地倒逼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来填补资金缺口,这无疑会干扰金融的正常运行。1996年的两次下调利率,已经使储蓄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分流,今年如果继续下调,有可能继续迫使商业银行的新增资金来源大幅减少。考虑到近期中央银行将着手放开对国有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存款对其业务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表现得更为突出,各家国有银行为了在业务发展中争取主动,可能会在局部地区诱发存款的恶性竞争,增大金融体系运行的风险。
另外,在适应市场经济的间接的宏观调控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以前,在当前以信贷规模等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体制下,人为的低利率分流政策,会使存款迅速分流到传统控制手段覆盖之外的领域,从而削弱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能力。
4、人为的低利率分流政策,会增大金融当局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难度。
5、部分国有企业的经营困难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运营效率,仅仅依靠降低利息负担并不能从根本上推动国有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利率作为一个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手段,如果过分地将其用作利益分配的工具,可能会造成利率手段的扭曲。
三 利率调整中需要把握的原则
(一) 要保持正利率政策
正利率政策,即保持利率水平高于通货膨胀水平。积极推行正利率政策,放弃负利率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从日本、韩国等经济起飞的经验看,在经济起飞时期,从控制通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及促进金融市场发展等角度看,需要保持正利率。日本在1955—1973年的经济起飞时期,利率一直保持正利率水平,起飞期间平均实际正利率为6.34%,即便是在高速增长的60年代,也一直保持在3—4%的正利率水平。即便是韩国这样以高通胀、低利率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1962—1978年的经济起飞时期,实际平均正利率依然保持了1.61%的水平。
2、继续实行负利率政策可能会打击居民的储蓄热情。保持较高的储蓄率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如果每当通货膨胀率下降,就匆匆降低利率,给人们的印象是我国的居民似乎不应该从银行获得正的利率,要么是零利率,要么是负利率。这种负利率政策之所以在前一阶段没有造成居民储蓄的大量分流,是由于前期我国居民在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条件下,其主要储蓄动机之一是所谓预防动机,这一部分资金是为了将来的生活保障或者子女上学等之用,对于利率的敏感性自然较低。但是,随着居民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大,新增的居民资产在满足了预防性动机之后,就会更多地满足其它方面的动机,对利率的弹性会增大。
(二)合理把握利率水平与资金利润率的关系
理论上说,利率水平的合理区间,应该介于通货膨胀率和企业的资金利润率之间。有人根据当前我国资金利润率一般低于利率的事实,来呼吁降低利率水平。这是对资金利润率水平的一个误解。
事实上,资金利润率这一指标在经济理论分析和金融实际应用中具有不同的内涵。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资金利润率=剩余价值m÷(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m是指社会总产出减去物化劳动c和活动劳动v;而我们在实际计算m时,还减去了企业上缴的营业税和接待资本的使用成本——银行利息。因此,在理论探讨利率水平的合理区间、计算利率的理论上限——资金利润率时,应该加上营业税部分和银行利息部分(即:资金利润率=实际资金利税率+贷款利率×企业资产负债率)。实际测算可以看出,这一理论上的资金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实际中的资金利税率。
这一分析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明显的:当前的利率水平与企业的理论资金利润率相比,同样存在相当的上调空间。企业通过获得官方利率的贷款,能够获得较大幅度的隐性“补贴”,这也在事实上扩大了企业的资金需求,干扰了宏观金融调控的有效推进。
因此,利率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重要工具,对其调整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应该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全面把握利率调整的效果。
标签:利率论文; 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 利息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 负利率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