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基本原理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迄今已经过了一个半世纪。 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也已经有了近80年的历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近半个世纪。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创立不同,社会主义是先有理论,然后依据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逐步建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几乎是在一张白纸上,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创立起来的。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认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逐步展开而不断得到深化的。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新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一个新特点。
那末,经过近8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检验,尤其是经过40多年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检验和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究竟有那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是什么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和实质是什么?现在,对这样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必须而且也有可能作出初步回答了。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正确阐述,对于深入认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更自觉地从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形态,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这个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采取谨慎严肃的态度。他们一贯反对“教条式的预测未来”,反复强调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他们一再声明:“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只限于指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不愿意并且坚决反对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
马克思深知,他所面临的任务是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而不是为某个国家具体地规划实现共产主义的道路,更不是描绘未来社会的详细蓝图。他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图景,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这完全应由当事人根据当时的条件来决定。
的确,马克思的著作很多,却没有一本著作专门论述未来社会。这不是疏忽,而是表明了他的方法论原则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列宁说得好:“科学社会主义其实从未描绘过任何未来的远景,它仅限于分析现代资产阶级制度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如此而已。……例如《资本论》这部叙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的主要著作,对于未来只提出一些最一般的暗示,它只考察未来的制度所由以长成的那些现有的要素。”(《列宁全集》第1卷第50页)对于不注重研究现实, 热衷于描绘未来的作法,马克思一贯持批判态度。1881年,荷兰社会民主党打算把“社会党人取得政权后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首要立法措施应当是什么”的问题,提交苏黎世国际社会党人代表大会讨论,对此,马克思在一封信中明确指出: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提得不正确的。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作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但是,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虚无缥缈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对于未来的任何一个问题,都象数学家解方程式一样,只有在它本身包含着解题的条件和因素时,才能做出答案。“如果一个方程式的已知各项中没有包含解这个方程式的因素,那我们是不能解这个方程式的。”当共产主义还没有变为现实,因而缺乏实践经验的时候,热衷于设计未来社会的具体蓝图,是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愈是制定的详细周密,就愈要陷于纯粹的幻想。
对待未来社会的态度,恩格斯同马克思完全一致。1881年,考茨基致信恩格斯,说讲坛社会主义者要求科学社会主义者回答,在未来社会将采取什么措施消除人口过剩的威胁。恩格斯复信说,我绝对没有义务去回答这些人由于自己头脑的混乱而提出的荒唐问题。他说,在我看来,“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比我和您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第144—146页)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反对把他们的理论当做标签乱贴,当做教条到处乱套,即使对待《共产党宣言》这种科学著作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恩格斯也明确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剖析,或者为了与现存社会作比较,才非常慎重地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点作了一些概略的预测。其主要论点有五个:
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任何物质前提,它将建立在纯粹的理论上面,就是说,将纯粹是一种怪想”。没有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和普遍交往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第三,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在马克思看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第四,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即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
第五,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3页)。马克思说的联合体,是指共产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这段话的含意是: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对立,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主人,每个人的才能、智慧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利益不再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相对立,而是个人利益及其发展目标与社会根本利益及其发展目标相一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仅不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还会相互促进相互鼓励。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创立,将全面改造人类的生存环境及人本身,不仅要改造社会经济关系,还将改造人的思想、人的观念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将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一种崭新的风貌,一代全新的人。
现在看来,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估计,在最主要方面,是符合实际的。但实践也证明,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某些估计和设想,是不切实际的。
(3)俄国十月革命前, 列宁全面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观点。经过十月革命后短短几年创建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列宁深有感触地说,他关于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之所以发生根本转变,最深刻的根源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现了差异。列宁的实践是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这就同马克思恩格斯对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同时取得政权后建立的新社会所作的预测产生了矛盾,这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列宁是一位彻底的辩证唯物论者。面对这样一个新的现实,列宁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他强调,现在工人和农民正在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社会主义。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对于俄国来说,社会主义已经从书本和纲领变成了实际的工作,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 由实践来修正, 由实践来检验”(《列宁选集》第3卷第398页)。列宁依据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实践经验,对社会主义所作的新的理论概括,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以后,只要条件允许,应始终把经济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放到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
第二,提高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获得胜利的最重要条件。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一文中,专门写了关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一节。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只有创造比资本主义制度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这毕竟是新社会战胜旧社会最根本的东西。
第三,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还必须利用商品和货币,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否则便不能迅速地提高生产力,从而也就不能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
实践证明,列宁依据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思路是正确的,结论是可贵的,可惜,由于列宁的早逝,这种积极的探索中断了。
(4)斯大林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 人们通常称为斯大林模式。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这是一个贡献,一个进步。这个模式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对于迅速奠定苏联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斯大林把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当作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仿效的唯一模式,搞“唯苏独社”,“唯苏独尊”,使本来应当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实践,僵化了、凝固了,限制了人民群众和共产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长期以来,使人们对于生机勃勃、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的认识变成了几句教条:即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由于斯大林在国际共运史上的特殊地位,上述认识成为关于社会主义的正统观念和普遍原则,深深地影响了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种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观念,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相当一些人的思想和行动。
(5)建国之初,由于缺乏经验,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基本上接受了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观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但到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我们党的领导层开始意识到苏联体制的弊端以及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毛泽东同志鲜明地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他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实践,结合苏联的经验,提出了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这一精辟深刻的思路。可惜,这一有益的探索,由于反“右”斗争、“大跃进”、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中断。
我们全方位地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的。经过近18年的探索,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获得了许多新的成果。这些新的认识成果,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得到了全面阐述。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文献对这些认识成果作了比较系统地归纳和表述。这种系统归纳和概括主要有五次:
第一次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十二大报告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当时概括为六条:(1)剥削制度的消灭和生产资料的公有;(2)按劳分配;(3)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4)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5)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6)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二次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十三大”报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在60多年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科学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归纳出我们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十二个科学理论观点,认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第三次是199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这个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把我们党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概括为三个方面:
1、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适当发展;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形式为补充;三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主要之点有三:一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主要有三点:一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二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
第四次是1991年底至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要点。这是邓小平同志对自己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对他自己在社会主义理论上的创新的集中概括,也是对后辈的“殷切斯望和谆谆嘱托。”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来经常困扰和束缚我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改革的性质和地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
第五次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中,全面回顾和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深刻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胜利,根本原因是在十四年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报告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即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一国两制”。
综上所述,自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但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性的认识日趋深化、日趋清晰、日趋具体、日益符合实际了。
(6)那么,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 尤其是经过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今天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究竟形成了哪些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基本原理呢?我们认为,其主要之点至少有以下十个方面:
1、无产阶级在完成夺取政权的任务以后, 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必须排除各种干扰,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文化建设上。
2、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 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是新社会最终战胜旧社会的最根本的条件。
3、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时期,还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4、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要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 按劳分配原则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制度。
7、 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上要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建设民主政治,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8、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 在文化上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同时注重个人价值的价值观;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文化现代化的方向。
9、社会主义国家要建立科学、健康、积极、 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友爱、和谐、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10、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世界上不存在一个标准的一成不变的现实“社会主义一般”。现实存在的,只能是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既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依据各国国情,带有本国特色。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要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走自己的路,建设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7)恩格斯说得好:“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 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65 、 467页)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 就是现时代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思维,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现时代社会主义理论思维的中国形式。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独特创造,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引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依据新的实践,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把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其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8)根据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依据我们目前已经获得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如下概括:
第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约需要100年时间, 这个时期的根本任务是集中精力高速度高效益地发展生产力,基本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结构;二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三是以国家宏观调控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
第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五个显著特点:一是以工人阶级先锋队——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二是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政治制度;三是在少数民族集中地区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五是逐步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第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要之点有五: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三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背景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四是坚持文化的现代化方向,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化优秀成果,尤其是近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具有时代特点的人文精神;五是创造人民大众的、健康积极的、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树立一代社会主义新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是关于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理论论证,是强国富民的大道理。其核心和实质,是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加速发展,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大国家,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中国人乃至以后几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我们党一切新的理论主张的提出和一切方针政策的制定都是围绕发展中国这一中心展开的。落后就要挨打,贫弱就没有份量,国家不富强,就什么也谈不上,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真理。在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教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压倒一切的根本任务,是中华民族的大局,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国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在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横下一条心,排除各种干扰,加快国家发展,加速民族振兴。
总之,加快发展,尽快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现时代的最强音,是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要义。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经济论文; 列宁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