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云”编辑助广电编辑系统转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辑论文,广电论文,媒体论文,时代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8-0118-03 计算机与广播电视技术在早期曾并无直接关联。20世纪90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深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技术逐渐融合,“多媒体”一词横空出世并于一夜之间普及。在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几乎每一次数字革命都会对传媒事业的发展带来跨越式突破。近年来,云计算理论的提出将媒体带入又一轮新的科技狂潮中,从“数字媒介”到“云”媒介甚至具体到“云”编辑工作,IT技术与广电技术的共融促进了媒体编辑工作的转型,其所创造的辉煌一次次震惊世界。 一、媒介入“云端” (一)云计算与云服务 早在1993年,互联网刚刚兴起之际,克林顿总统曾高瞻远瞩,提出举世瞩目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他任期内为美国搭建了一个覆盖全国的光纤通信网络。作为坚实的基础与历史性的起点,美国从此进入信息时代,并带领全球掀起一股“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 十几年后,在信息技术革命一直持续蔓延与发展的今天,云计算的概念引入,并带来信息产业的重新布局。如同天上形态各异的云朵一样,关于云计算的具体定义可谓众说纷纭,并无定论。目前广为认同的一点是,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与升华。如今,云计算已不仅仅局限于对计算机科学概念中,而被更多地扩展运用于教育、公共服务、医疗、营销、旅游、出版等商业领域。 作为云计算的技术应用层面,云服务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迅速蔓延。从商业角度说,云服务通过庞大的整合资源提供个性化产品以满足市场丰富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借为公司提供资金、推广、物流、客服等一整套服务,如同水和电的输送一般,将自己的运营资源供外部按需使用。简言之,云服务以大批量,大规模,全方位覆盖的方式为各行业提供服务。而想将云计算理论与传媒行业成功对接,云服务模式的参考与应用不可或缺。借此传统媒体的采、编、审、发业务闭环将推送至大众互动裂变式传播,整套传播、经营的理念与规律都会发生颠覆式的变化[1]。 (二)全媒体背景下的“云”媒体 “媒体融合”(或“媒介融合”)是当下颇具时代性的传媒字眼,它指在科技进步的催动下,生成了新的传输平台,可以使不同媒体之间进行融合互动,在不同媒体之间,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相互借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形成共同发展之势[2]。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这一概念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以前的“跨媒体”“多媒体”逐步衍生而成。“全媒体”不仅仅是多媒体的一种传播方式,而更多地意味着传媒集团中呈现的多媒体状态,利用全媒体模式,新闻信息的采编与发布可同时在所有集团内部媒体中进行一体化运作。 全媒体的应用与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拥有信息技术背景和媒介技术背景两大技术力量支撑的数字媒介难免成为现代技术共融的楷模。作为能够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内容的设备。数字媒介是时下最具流通性的文本形态,它一般以最简单的0和1,即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信息,并按照不同的排列顺序组合而来。它的发展繁荣解决了传统媒体业务编辑系统陈旧滞后等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弊端,如因数量繁杂而引起的数字媒介资源浪费,传播阻塞,效率降低等。数字媒介的演变进程无疑随着科技发展而走向一个新的质变,“云”媒介由此产生。 从数字媒介的宏观定义看,“云”媒介仍属于数字媒介的范畴。这一名词在学术界属较为严谨的专有名词范畴,它强调传播学层面的媒介属性,而与云“媒介”不同的是,云“媒体”则成为较为大众并普遍接受的概念。“云”媒体是一种基于云计算与互联网技术,将大量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使纸媒、移动媒体、广电媒体与网络新兴媒体等传统与新媒体形态融合成一个庞大的媒介资源聚集地。它不仅可做到内容的无限传播、信息传递形式的多样,同时注重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共享权利,可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对信息进行细分。相对于“云”媒介,“云”媒体涉及了媒介属性,但同时涵盖了方式、制度等与媒介信息传播相关的所有细则,更具综合性与社会性,往往在社会实际应用层面被提及与推广。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媒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云”媒介绝非以独立的媒介形式存在,数字媒体包含“云”媒介的内涵,两者存在互融。区别于数字媒介,“云”媒介需要依赖网络这朵“云”的资源聚集平台才得以正常运行。可以说,“云”是数字媒介在云计算出现后产生的全新的媒介融合趋势与形态。云“媒介”的引入将用户的信息需求更加细分,云的强大计算能力把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因地制宜,为不同差异的信息需求者提供差异性的、针对个人定制的信息搜集、分类与组合。 二、“初出茅庐”的“云”编辑 (一)“云”编辑与普通编辑工作异同分析 随着数字出版、云出版的发展,以往的编辑系统与编辑业务流程已无法适应新的传播环境需要,亟需改革与转型。广电媒体编辑系统的内部革新势不可挡,“云”编辑的出现可谓大势所趋,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比较“云”编辑工作者与普通编辑工作者的业务范畴,主要有以下几点异同。 1.共性分析 (1)工作行为:离不开编辑本身属性。“云”编辑行为与传统出版领域的编辑行为具有相同的工作属性。两者都是由编辑人员按照一定编辑学既定的思想、规划与原则对已获取的资源和素材等进行组织和整理与加工的行为,工作流程同样包括资源获取、采访撰写、组织整理、渲染加工、作品审定等。 (2)工作内容:无论是传统编辑,还是数字媒介中的“云”编辑行为,在作业过程中所处理的编辑内容是相同的,皆是针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资源而展开编辑加工。 (3)工作执行者:任何播出与出版领域的编辑,都须归入编辑序列,具有编辑身份,共同组成编辑大家庭。所有云编辑工作人员(包括普通编辑、制片人或编辑部主任等)首先必须达到基本编辑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可越界。 2.特性分析 (1)海量的数据储存与处理能力 数字媒体内容与应用的结合,激发了媒介从业人员的想象与创造力,但同时加重了工作中的编辑量。“云”编辑技术旨在实现内容与技术的对接,“云”服务资源池成为了这个拥有超能量的数据处理与计算基地,提供各种应用支持。当我们用个人计算机进行编辑,后台运作的是成千上万台高配置服务器在对你的编辑信息进行处理与整合。而当个人知识受限无法独立完成编辑工作时,云计算的高端数据处理能力可通过资源池庞大的数据搜索能力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信息与参考文本。 (2)多样化的执行终端与内容展现 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原本在个人计算机或独立终端中的数据储存与处理全部转移至“云”中资源集群中,大大降低了对本地软硬件设备的配置要求。从理论上说,所有的内容和应用都可以放在“云”上,用户终端仅作为显示界面,这极大激发了新媒体形式的各种想象[3]。互联终端的形式与内容更为广泛,手机、上网本、智能本、电子阅读器、数字电视等设备均可通过网络通信模块实现高速数据交互从而被纳,而传输内容包括文本、图像乃至音频、视频的一切格式。 (3)强大的网络协同作业随时更新 强大的计算能力令“云端”的服务器设备具有即时更新储存数据,并记录各个用户与“云”间的交流状态的“魔力”。而这种状态的记录只同各个端口已验证用户身份有关,与连接设备的属性并无直接关联。换言之,只要用统一客户端登录云服务器,无论此时用何种工具来操作(手机、平板电脑或PS机等),在该客户端内的所有储存数据皆能够被立即调动出,包括保存的资源、编辑内容与作业完成进度等。 (二)“云”编辑的定义与应用实例 相比云计算技术与“云”媒介的概念,“云”编辑可谓“云”大家庭中的新生代产物。继“云电视”、“云新闻”、“云出版”等多种由“云”派生词汇出现后,“云”编辑作为媒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业务环节终于问世。“云编辑”概念在传媒界尚未发展成熟,并未有学者对此作出明确定义。经过查阅多方文献后,笔者对“云”编辑概念进行如下总结:“云”编辑,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充分利用资源“云”,按照既有的编辑思想与规划,根据自身需要实施资源获取、分类、组织、整理、编辑加工,并对产品进行动态更新与维护的全面编辑系统。 河南电视台和大洋公司建设的全台制播业务云系统是值得一提的广电“私有云”系统案例。由于广电业务在对云系统的建立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节目生产制作环节作为整台的业务核心,对运算处理资源的要求与常见的IT技术问题差异相去甚远。 经过反复探索与研究,大洋公司在云编辑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其建立的基于云平台的节目编辑系统,通过云技术可实现高效、便捷的编辑业务操作,具有诸多优势,如节目编辑渲染运算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集群式后台处理、易于监控与升级维护、节能环保等。 三、广电系统云编辑模式的建立 (一)广播电视媒体编辑系统现状 尽管如今广播电视业的采编播实务操作多以数字化管理方式开展,素材收集、编制与安排也介入网络管理模式,但就目前广电系统新媒体运作模式来看,仍存在不少缺陷。 1.海量资源储存混乱,使用率低下 广播电视行业所采用的媒介资源多以音频视频等大容量格式储存,占用系统空间相对巨大。而由于资源管理混乱,存储无序等因素,媒体从业人员在真正需要调用历史资源时往往找不到资料,或搜索效率低下,为接下来编辑工作的实施带来不便。 2.业务操作流程复杂,影响工作效率 目前,广电部门从业人员在对原始素材进行编辑时多用非线编软件操作,无论对素材格式、硬件配置、软件版本等都有较高要求。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耽误节目编排制作的整个工作流程,过程繁琐低效,同时面对风险较高。 3.部门间素材交互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 进入共享媒资储存的素材往往是无偿提供,故编导存于手上的资料因多种因素不愿上交。如果要使用外部素材,完全靠关系凭感情,或者被漫天要价;反过来,外部索要素材时,也很少能直接方便获取。这一系列问题并非技术原因,而是管理上出现的漏洞[4]。 (二)广电“云”编辑基本模式构架 根据广电系统编辑工作特性,同时依据传播学经典的“5W”模式,设计出以传播者/被传者、内容资源、编辑服务、信息平台为主体展开规划的系统管理模式图(如图1所示)。 图1 广播电视系统“云编辑”工作流程模式图 只要具备信息传播功能的个体、群体、组织都可以通过任何传播媒介(如报刊、电视、电脑、手机),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构建出一个开放、共享、平等、便捷的云服务系统,在“云端”完成内容传播、信息生产、资源获取、加工重组、审核提交直至再生产的全部编辑流程。 在广电“编辑云”工作系统中,传播者和传播对象无明确划分,所有处于“云”系统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都同时具备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双重身份,参与编辑信息的原素材采集,但也许并不参与具体的编辑加工过程。同时,编辑信息资源也将最大限度的扩容,除了传统的信息来源,更多普通人将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在广电系统数字媒体编辑过程中,引入“云”的计算模式和架构,通过对已有设备和网络结构进行升级与创新,从而拓展出一种内容资源提取便捷、数据更新管理优化、多格式视频处理高效的系统模式。这种低投入、低成本而换来高质高产的作业模式,也一定程度上倡导了“低碳环保”的新理念。 同时,由于广电云编辑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信息的过滤。由于网络环境的复杂,一些未经专业指导过得普通用户“编辑者”上传的信息或存在语言、内容中得纰漏,由于编辑软件的非统一正规化而导致的传输文件携带病毒也有可能发生。故当单位内部编辑者在进行最终节目编制时需要对云资源中冗杂的原始信息进行把关与再加工,将非合理与受污染的信息进行过滤。 由于版权等外在因素影响,最终播出的节目内容编辑方式应进行合理规范与限定,使播出的内容达到标准化。受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影响,笔者认为,一定的规范也应该是传播内容的一部分。 对于广电系统的“云”编辑,云服务器中得资源集成即是开放的,同时受播出规范的制约信息的筛选也具有一定的限制,因开放与权限并存的特征影响,可以考虑建立混合云的形式,通过“私有云”和“公有云”同时协调工作。将对资源信息安全性要求不高的大众娱乐类资源放入开发且全面的“公有云”范畴,而对安全性、保密性要求甚高的政要新闻类信息放入“私有云”系统内进行管制与协调。 在IT领域,关于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在不断发展与提升。而将云计算嫁接在传播学中时,我们不仅仅将它看作是一种计算方式,更多的是一种创新的信息传播理念。我们所研究的是如何将云计算的技术优势合理应用到现代传播系统的方式方法,这要求在现代信息技术浪潮中翻滚攀爬的新传媒人时刻具有“云”意识,将“云端”的应用植入工作的每个环节,进行头脑风暴。如此一来,只要具备一定的“云”编辑技能,相信“人人皆是编辑”的未来图景将不再遥远,而在那时,怎样进行周密的部署与规划,人性且理智的用好“云”这把双刃剑,最终将成为是否促进媒体机构良性运转的关键。全媒体时代“云”编辑辅助广电编辑系统的变革_云计算论文
全媒体时代“云”编辑辅助广电编辑系统的变革_云计算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