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人口达到63亿,总体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世界人口的最新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世界论文,最新动态论文,总体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672(2003)04-0044-02
据联合国经济及社会事务部人口司2003年6月出版的世界人口报告,截止2003年年中,世界人口已经达到了63亿146万,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46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8%,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世界人口总体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率为1.2%,粗出生率为21%,粗死亡率为9%,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2.7,预期寿命为65岁。但是世界各地区的人口变化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地区人口规模、密度以及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存在较大的差异
2003年年中,世界人口达到63亿,其中,发达地区12亿,发展中地区51亿。如表1所示,目前世界人口的3/4集中在亚洲和非洲,而在亚洲,人口又主要集中在东亚和中南亚,其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9.6%和40.9%,位于东亚的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其人口数已经超过整个发达地区的人口总数,达到13亿;在非洲,31.8%的人口分布在东非,28.7%的分布在西非。其余各大洲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都低于10%,欧洲和北美洲的总人口还不到11亿,占世界人口的16.7%,人口数最少的是大洋洲,其人口仅为3223万,占世界人口的0.5%。
从人口密度来看,总体而言,发展中地区人口稠密,发达地区人口稀少,但分布极不均衡。2003年年中,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46人,发达地区23人,发展中地区62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20人,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其中,中南亚、东亚、东南亚的人口密度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45、129、121人;欧洲总体人口密度较小,每平方公里32人,但是其内部各地区差异较大,人口密度最大的西欧,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67人,而东欧每平方公里仅有16人;大洋洲是人口最为稀少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
表1 2003年年中世界各地区人口规模、密度、比重以及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World Population 2002,UN.Population Divis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二、各地区年龄结构差异明显
截止2003年年中,世界总体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地区间差异明显。总的来讲,发达地区儿童少年人口比例小,占总人口的17%,老年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20%,形成了高度老年型年龄结构。其中,欧洲儿童少年比重最低,为16%,老年人口比重最高,达到21%,老少比为131%;北美洲儿童少年和老年人口比例仅次于欧洲,分别为21%、16%。发展中地区则与此相反,从总体上看,其儿童少年人口比例大,占总人口的32%,老年人口比例小,只占总人口的8%,但其内部各地区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非洲的儿童少年人口比例为42%,居世界首位,老年人口比例最低,为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年轻型年龄结构;而亚洲、拉丁美洲老年人口比例分别为9%、8%,人口结构属于成年型;大洋洲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和其他发达地区一样,大洋洲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由于年龄结构的差异,这两类地区在劳动适龄人口对非劳动适龄人口的抚养比上有很大差异。世界平均抚养比为63.9%,发达地区为58.7%,发展中地区为66.7%,后者比前者高出8个百分点。
三、各地区人口再生产诸指标值差距较大
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粗出生率、粗死亡率、人口年均增长率及妇女总和生育率这四个指标上(见表2)。2000-2005年,发达地区粗出生率为11‰,粗死亡率为10‰,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2%,早已进入“低、低、低”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1.6,大大低于更替水平。其中,欧洲粗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均为世界最低水平,分别是10‰和1.4,人口每年以0.1%的速度负增长。而发展中地区的粗出生率为24‰,粗死亡率为9‰,年均人口增长率为1.5%,与发达地区相比,人口再生产尚处在“高、低、高”阶段,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2.9,还高于更替水平,尤其是非洲,其人口年均增长率为2.2%,总和生育率为4.9,是欧洲的3.5倍,粗死亡率达到15‰,这三个指标值均居世界首位。
表2 2000-2005年世界各地区人口再生产及人口质量指标
资料来源:同表1
四、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有着较大的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年中,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48%,城市化进程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这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整体上看,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差异明显。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已经达到76%,其中,欧洲和北美洲分别为74%和78%。而发展中地区整体水平较低,平均每一百个人中才有42个人住在城市,二者相差34个百分点;第二,发展中地区内部差异较大。如拉丁美洲的城市化水平超过欧洲3个百分点,达到77%,而亚洲和非洲的城市化水平则相对较低,仅为39%。
五、各地区人口质量差异明显
从出生时预期寿命来看,世界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达到了65岁。其中,发达地区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超出老年人口的年龄下限11岁,达到76岁,相比之下,发展中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较低,平均为63岁。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是北美洲,已经达到77岁,其次是欧洲和大洋洲,最低的是非洲,仅为49岁。(见表2)
从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来看,发达地区远远低于发展中地区,后者高达89‰,几乎是前者的9倍。非洲是儿童死亡率最高的地区,平均每1000人中就有148个死亡,亚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也较高,分别为71‰和41‰,北美洲的儿童死亡率最低,仅为8‰。
表3 1950、2003、2050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单位:百万人)
资料来源:同表1
六、人口大国在地区之间分布不均
表3显示,1950年,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只有四个,分别为中国、印度、美国、和俄国,其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占50%;到2003年,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11个,其中有8个是发展中国家,3个是发达国家;预计到2050年,将有18个国家人口在一亿以上,其中只有4个国家是发达国家,而14个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这表明发展中地区出现人口大国的速度远高于发达地区,人口大国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地区。这是因为:
首先,根据前面的分析,发展中地区过去几十年和现在的人口增长率都大大高于发达地区,根据人口增长的惯性,在未来几十年里其增长速度仍将大于发达地区;其次,发展中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属于年轻型或成年型,而发达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就表明,发展中地区不仅是在过去和现在人口增长快于发达地区,而且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一现象仍将持续下去。这两个因素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口大国集中在发展中地区。
收稿日期:2003-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