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新时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在现今的中国算是比较流行了,我们无须再去对其定义进行繁琐的界定。因为昨日的世界与今日的世界一定存在着知识的差距,要弥补这种差距,从昨日世界走过来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今日就必须继续接受教育,乃至终生接受教育。
一、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上挂下联”并允许“学校互动、学分转移”
综观我国现行继续教育的类型,不外乎两种,一是对学历层次的追加补偿,二是对新知识的追加补偿;在时间上,前者的周期要长一些,后者则表现为“短、平、快”的特色。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学历补偿,尽管形式不少,但表现得却十分单调、死板,它们分别被封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例如,自学考试,求学者免试入学,最后是学一门考一门,要力争门门成绩合格,最后才能得到一张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书”,此所谓“宽进严出”。学员们学得难、考得苦且不说,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途想换换专业方向,前面的学业成绩就得报废,主考学校也不认可;再如成人高考,求学者得先考进来,再学出去,考进来似乎要难些,学习到毕业,各校自显神通,就显得容易了,此所谓“严进宽出”。其实这里的“严”,只表现在录取分上。前些年,“分”竟可以用“钱”买得,分数差点,可以“钱”充“分”,试卷上的“1分”,有的竟可用“千儿八百”来抵。这“严”自然就十分可笑了,社会反响当然也很不好。
即使如此,当前学员们要转专业、转学校也没门。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专业上限得很死,几乎是所有高等教育的共性,针对成人为主的“继续教育”是否可以变得活一点呢?
我们的设想可以从行业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开始,它的内容应该尽量与它的上一个学历层次和下一个学历层次接轨,即所谓“上挂下联”。例如专科,其公共课和其他基础学科的课程内容应该考虑上挂本科知识,下联高中内容。学生(员)要想中途转向学习其他专业,只需补学几门特殊的专业课就行了,其他已经学过的公共课(如政治思想类课程)和语、数、外、理、化、生等基础课程,其成绩在转专业时,均可算数,只转移这些课程的学分就行。换言之,给上述这些课程颁发通用“合格证”,它们在同院校的不同专业可以通用,它们在不同院校的不同专业也有效。这样,普通大学的学生(员)可以转到某职业大学去学习,反之亦然;当然,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之间,也可以流动。甚至可以考虑,某些相近的课程成绩,也可以相互沟通、顶替,例如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的一定级别的成绩与大学4、6级英语沟通、互替;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定级别与“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等课程成绩沟通、互替等。学生(员)们追加、补偿学历的时间不会因上述变动而加长,但学习的专业活动面则大大地加宽了。异校的学员流动,在一些设有诸多分校的大学,操作起来会更便捷些。当然,具体的“学校互动、学分转移”还得有一个科学的评估方法。我们可以设想,各类继续教育学院(含成人教育学院)与普通大学之间会因此而敞开互相流通的大门,学生(员)们的人生会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学校(院)之间也会因此而得到教学上的交流与质量上的互相借鉴。
下面的示意图可以简单地表示这种“学校互动、学分转移”的动态:
二、“短、平、快”式的继续教育,内容应以“六新”为主,形式可以多样化
短期继续教育无疑的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短、平、快”式的对新知识的追加补偿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我国正在深入地推进两个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正在全面实施两个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正在逐步加强两个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因为如此,迅速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能创造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摆在继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在国际竞争方面,知识上的差距会直接导致国与国之间竞争力的差别,而竞争力的形成又主要源于科学技术。专家们指出,努力缩短占有在科技知识方面的差距,是第三世界国家实现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当务之急,可见我国继续教育不但“任重”而且“道远”,在较短时间内把顶级的科技知识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是我国国情的需要。因此,短期继续教育学什么,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决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九五”期间国家人事部、中国“科协”决定通过各级人事部门、“科协”、全国性学会,面向各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施“六新继续教育行动”的方案,具体来说,就是把世界各国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分行业选择内容尽快地传播给受教育者。当今世界知识更新的速度着实惊人,有人统计过,现有科技知识的75%都是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获得的,其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知识的90%诞生在1950年以后。人类知识的总和从1950年起,每10年翻一番,1979年以后,每5年翻一番;计算机专业发展更快,每两年就翻一番。这些新的科学技术的连续涌现回不但极大地扩展和深化了社会的生产领域,同时也迅速地淘汰了一些旧生产部门和生产方式。继续教育在内容上突出一个“新”字,无疑地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核心,在传授新知识的时间上,突出一个“短”字,唯有如此,在新内容的选择上才会强调使用性和针对性,才不会入云亦云,照本宣科;至于时间“短”到何种程度,当依据传授内容而定,可几个小时、几天、十几天,也可以月余。在教学形式上要强调一个“活”字。一定不能囿于老一套的课堂讲授,针对受教育者的类别,可进行新知识的专题讲座、可进行新理论的专题研究、可进行新方法的实际操作、可进行新技能的现场考核、可进行新信息的荟萃、编辑,可进行新技术的学习观摩;可面授、可函授,可座谈分析案例,也可以进行现代信息传媒的远程教学;可对口培训,可相互交流、可送教上门,也可以参观访问,等等,不一而足。利于受教育者亲自动脑、动手去运作,利于受教育者综合能力的形成才是教育形式“活”起来的真正目的。
三、国际接轨,完善“继续教育工程教育”的实体
随着人类知识半衰期的逐渐缩短,世界范围内的继续教育蓬勃发展,不少国家相继立法,规定了继续教育的权力、义务、时间,内容及经费来源等等,逐步形成了一种国际性的大规模的新型教育活动。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及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有两大明显的特征,一是起步晚,发展快;二是范围大,途径多。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一定的管理格局、一定的法规建设和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从1979年5月我国参加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一届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国际上称这种国际性大规模的新型教育活动为“继续工程教育”。应该说,在我国构建这个工程的基础是广泛的,但各省、各地区、各单位的发展并不平衡。为了使这一个关系到全社会、全民族经济发展和人才素质提高的事业能够得到良性的循环,我国新时期的“继续工程教育”必须做好下面的工作:
一是全国性的宏观管理刻不容缓。鉴于继续工程教育将是一个涉及全国、接轨世界的庞大工程,其管理机构之多、教学内容之广、学习对象之条是纯学历教育无法比拟的。在管理机构、培训层次、法规制度、人财物的投入诸方面,全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当前有些地区在对受教育者的培训内容、管理模式、发放证书等方面,已经出现为了经济利益,利用职权乱插手的现象,结果受害的是学员,降低的是质量,受损的是国家。
其二,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继续教育的法规建设,强化其实施体系,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必须立法。1988年,国家人事部提出建立继续教育“五有三化”体系的任务后,即着手进行了继续教育法规的研究,历时6年。1995年底颁布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这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自那以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专业部委、行业主管部门都相继制定了继续教育行政规章和法规。然而,全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并不一致,有的法规与制度还停留在一纸空文,有的法规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要逐步形成一种强制与激励相补充、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法制氛围。
三,要使全国继续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宏观调控、统一立法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管理实施体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这之中,除了组织、人事保障之外,建设现代化的继续教育基地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事业也必将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便利的现代化管理设施和教学设施,才能有效地发挥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用性,才能广泛地为受教育者提供快捷、廉价、高效的学习条件,及时地促进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想象,有效的培训基地网、社会办学网和远程教育网将会给继续教育带来多么灿烂的前景。
四、营造继续教育的环境,研究改革继续教育的内容
尽管继续教育已经逐步被国人了解,但人们对继续教育的真正意义,对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知道的并不太多,这与全球知识的日新月异,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很不适应,因此对继续工程教育的理论宣传当前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媒体,对新时期继续教育的方方面面予以报道,形成全民族、全社会的学习氛围。
另一方面,以“知识补偿”为主的短期继续教育内容的确定除了“六新”的共性之外,具体课题的开发十分重要,它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取决于受教育者而不是施教者,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需要而不是施教者的主观臆测,因此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大力推广“产、学、研”合作的路子,以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目标,及时组织教学内容。当然,学历补偿型的继续教育,也存在着随时补充新知识的必要。总之,在教学内容上,常教常新、常新常教,有的放矢;在教学形式上整散相济、动静结合、灵活机动,继续教育才会真正受到社会的欢迎。
21世纪将是一个新知识主宰经济的社会,21世纪也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继续教育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
标签:继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