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 研究土地利用规划以及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一些问题,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一系列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 采用综合分析法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 经过研究和探讨,得出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工作当中的一些具体程序、指标以及内涵与方法,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研究结论 应该尽快根据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在相关规范技术的引导下,对土地与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引言
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只有特定的团体和组织才具有对土地利用的规划权,而且在规划的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原则,积极组织环境影响评价,并出具详细的说明。但是目前分析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很多都是根据建设项目进行的,对于土地利用过程中的评价体系几乎为零。因此结合我国的土地现状建立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完善这一体系,为我国土地环境提供一个保障。
一、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当中由于某一行为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评估出相关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预防或者降低灾害的对策进而完善相关制度,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
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首次在世界上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此后的30多年里,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在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环境影响评价在全球迅速普及和发展起来,成为各国重要的环境管理手段。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范围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对单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到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而发展为规划、计划和政策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简称SEA)。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历史与发展
1979年,中国第一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扩建、改建和新建工程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此,中国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法规,建立和完善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管理体系和技术方法。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投入有限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强化环境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有效手段。中国开展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绝大多数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出台的一系列环境标准基本上是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1998年6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非污染性生态影响评价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为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提供了依据。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
(一)中国面临的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多与土地利用有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政府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绩。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并要求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订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3月25日,经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其重点是针对中国现存的环境与发展的突出矛盾采取应急行动,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打下坚实基础。1998年和2000年,国务院分别发布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以及《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确立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基本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1]。
(二)土地利用规划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考虑不够
中国在近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为自己的发展注入新鲜的东西。但是应该明确的是,中国的土地规划中考虑的环境因素相当少,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人们没有明确土地在人类活动当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清楚它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人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多的陡坡地被人们在开垦的基础上当作耕地使用,加大了水土流失以及泥石流发生的几率;
2.人们肆意将湖面面积减小进行围湖造田,让洪涝灾害的发生变成了常态;
3.对荒草地进行肆意的开垦,破坏了其周围的生物多样性;
4.水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有些地方出现了枯竭的状况;
5.高质量的农地往往被当做建设用地来用是不合理的;
6.生物群落的破碎化以及岛屿化变成了一种常态。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一)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借鉴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刚刚起步,需要借鉴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和方法[2],特别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着眼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传统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考虑污染性环境影响。包括:
1.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水体污染);
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大气污染);
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土壤污染、退化和破坏);
4.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噪声污染)。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综合性的用地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反映土地利用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以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活动对区域内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重点考虑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层次性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国家级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依据国家的宏观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战略,以评价宏观生态环境影响为主。地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借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重点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大,应尽量选择相对指标,采用统计数据,以反映宏观尺度上的影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环境要素(或环境主题)层:土地利用规划活动涉及的环境要素;
(二)准则层(可持续发展目标层):针对环境要素的环境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标准;
(三)指标层:具体反映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多项指标。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可以采用状态指标和影响指标。状态指标是反映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指标,影响指标指那些用来衡量环境影响的指标。
五、建议
(一)明确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除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外,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等专项规划也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3]。
(二)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研究,构建科学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由于国内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很不成熟,建议尽快开展这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工作,构建既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又体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特色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三)开展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试点研究
只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案例分析,才能建立既科学又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开展试点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较好的方式。
(四)尽快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规程
目前,由于没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技术规程和标准,给未来的规划修编工作带来一定困难。建议尽快组织力量进行技术规程和标准的制订。
参考文献
[1]苏婷.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低碳世界.2016(21):123.
[2]王国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4):654.
[3]王波.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78-79.
论文作者:夏雪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9
标签:环境论文; 评价论文; 土地利用论文; 中国论文; 方法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指标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