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常出现学生基础差,上课不专心听讲,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接受能力差,平时作业靠抄袭来完成任务,考试经常挂红灯,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没有积极性等等。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肩上的担子很重,因此对学困生的转化是问题的关键。本人就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困生 帮扶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真正实现这一理念,学困生的帮扶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这关系到班级学风的形成。下面从兴趣、方法、习惯三方面谈谈学困生的帮扶: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1.重情感教育,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中学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献出爱心,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不得动辄打骂、训斥学生。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教育,即使学生只有小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地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直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让“成功”走进课堂,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从心理学角度讲,十几岁的青少年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而且在他们成功时,由于心理上得到欣慰和满足,很容易接受别人的引导和鼓励。因此,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除了注重情感教育外,还要破除学生对成功的神秘感,并处理好许多的“第一次”,充分发挥“首次效应”的积极作用。
3.化枯燥为有趣,让学困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
4.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中学生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他们好奇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中,教师可以直接指着操场上一棵参天大树说:“在没有较大的工具的情况下我能得出这颗树较准确的高度,你们知道怎么测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后,你也能测出树较准确的高度。
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的学生大多数不会预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的方法。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课时不懂方法,学习效率也就不显著。那么怎样听好课呢?
(1)在听课时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2)抓住重点作上笔记。上课时老师会强调某些重要问题,还会把某些公式、定理及方法板书在黑板上。那么就要求作上重点符号,并作好笔记,将某些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复习巩固。(3)在预习中作上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能听懂。(4)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再回答。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90%以上的学生的智力是相差很小的,都能学好。数学学困生往往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造成的。他们不会学习,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死记硬背;不愿动脑筋,一遇到问题就问老师,甚至扔在一边不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不论是在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堂上的学习,甚至是课后的练习巩固,都需要学生通过自觉学习来完成。特别是学困生,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成绩一定会突飞猛进的。
2.培养探讨的习惯。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有针对性、客观性的提问,引发学困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3.培养学生善观察的习惯。观察是引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学困生的观察能力必然要差些,所以我们老师就要有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画面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思考、获得知识,以至于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4.培养小结的习惯。在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即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重点在什么地方、最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哪里……这样强调自己去学习。
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引导和转化学困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体会也各不相同,还有待于我们共同研究和探讨。
论文作者:马玉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学生论文; 方法论文; 学困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数学论文; 习惯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