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政治信任与国家治理三者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家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国家审计、政治信任和国家治理的关系,先要清楚三者的定义是什么?只有真正清楚了三者的定义,我们才能分析它们的关系,并联系实际深层次地分析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本文先列举了国家审计、政治信任和国家治理的定义,通过国家审计和政治信任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治理国家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一、国家审计 国家审计也称政府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包括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金融保险机构、企事业组织,以及其他与国家财政有关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经济效益等所进行的审计。其特点是它是一种法定审计,对于审计机关做出的审计决定,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必须执行。 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制度安排。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核心是推动民主法治,实现国家良好治理,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和科学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国家治理的模式决定了国家审计的制度形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审计本质特征的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审计的发展规律,对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推动国家审计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治信任 政治信任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观点,最早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其理解和定义,依我理解所谓政治信任就是一个政治体系内部如国家、省份又或者是联邦的州等体系下的权利相关者如市民、公民等人对权力机构和掌权者的信任和支持程度。政治信任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公民期望政府运营和所制定的政策和他们期望一致的信心。 政治信任从最根本上来说,是对政治制度、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依赖。从国家角度来说它依赖政治信任来团结各个阶层的公民,提升国家的凝聚力;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它需要依赖政治信任来维持它的运转,提升它的公信力;对政党来说只有人们对它的政策认可才能获得执政的资格,这也是政治信任的一种体现。由此可以总结政治信任是国家凝聚力,政府的正常运转、党派可以执政的基石和必要条件。 最近几年中国发生了几次大的自然灾害,当时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都战胜了这几次自然灾害。从汶川地震开始,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成绩。为什么中国能在面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表现的那么团结和坚强?其实是中国人民在对政府在大灾大难的时候的做出的决策的认可,是对党和政府在大灾大难的时候的行动的信任与支持。如果公民在国家面对这种情况时,政治信任度不高,中国还能团结在一起坦率面对这些自然灾害吗?我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公民对国家、对党和政府的政治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从以前国家在面对这些事情时的表现来决定的,如果没有九七特大洪水时中国政府所表现的决策,如果没有在以前无数次的灾难面前党和政府的快速的行动,没有把人民生命财产高于一切的行为付诸实际,公民是不会如此地信任政府。 但并不是什么时候公民都对政府是信任的,所以很多时候公民对政府并不是那么信任。经验观察表明,当代中国,政治信任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布呈现出非匀质的特征:民众对中央政府较为信任,对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则颇多不满。这一现象可以表述为“差序政府信任”。与此同时经调查,与其他国家不同,在中国当今大学生中对政治的关注、参与程度一般不高。 到底是怎么造成这种“差序政府信任”,为什么作为社会上的未来“精英”的大学生政治的关注、参与程度会不高呢? 近几年中国对媒体行业的放宽,使得大量地方的腐败案例在电视上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但真正引发这种“差序政府信任”现象的原因是底层官员与人民群众的信任纽带的断裂才是真正的原因。譬如:城管执法的不规范性、拆迁办的打、砸式执法和上访困难。近期甚至有瓜农在执法人员执法中离奇死亡的事情发生,这应该令政府警醒。 大学生作为受过良好教育、有知识、有文化而且政治参与度较高的人群,一直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因为这个人群拥有影响社会未来发展方向的力量,所以大学生对政府的印象非常重要,但是如今我国大学生群体对政治的关注、参与程度一般不很高。大学生对于新闻、网络论题的参与状况可谓令人堪忧——49.9%的人偶尔会关注,而经常关注的占百分之46.6%。对于新闻、论坛的默然也至少可以侧面反映政治信任的程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首先是目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难,其次当今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与社会的发展和现状相符,这些情况都直接地影响了大学生对政治态度的转变,使得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政治的冷漠。 三、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有阶级社会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国家治理的本质在于通过其属性及职能的发挥,协调和缓解社会冲突与矛盾,以维持特定的秩序。阶级性和社会性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属性,在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治理既强调其阶级性也突出其社会性,社会性主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职能的发挥来实现治理。 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审计实质上是国家依法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其本质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简称审计的“国家治理”论)。从这里我总结出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主要起三个方面的作用分别是:监督、评价和鉴证。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了35个年头,国家治理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近年来,在国家治理领域引进了“善治”这一国际的前沿理论。理论家认为,新的政治治理结构应当是多中心的、自主的、分工合作互为补充的治理结构,私人经济部门和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第三部门或公民社会在新的治理结构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所谓善治就是政府和民间组织、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管理和伙伴关系,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四、三者的关系 现代社会,确立政治信任与国家制度建设是同一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国家制度建设构造政治信任,本质上是通过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先有政治不信任才有政治信任,而把不信任变成信任,某种程度上依靠国家审计部门的作用来完成或协助完成。 国家治理不是政府单一的管理国家,社会公众也有权利和义务一起来治理国家,所以国家治理可以分为民间治理、市场治理和政府治理。政府运作应该公开透明,政府的权力是来自人民的授予,所以将政府的信息公开,使政府的工作透明化是人民对政府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一个负责任政府的最基本要求。这一过程也需要对政府进行监督,对政府的监督也可以分为专业监督和政治监督。其中的专业监督就包含审计监督。 “国家审计是国家的免疫系统”这一理论正是刘家义审计长洞察了国家治理的实质,并结合国家审计的现状提出的一套理论。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的关系是: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的需求决定了国家审计的产生,国家治理的目标决定了国家审计的方向。 对于国家治理来说,其实政治信任度过高也不好。比如现在的朝鲜,朝鲜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过高,完全不去质疑政府是发现不了问题的,他的国家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形同虚设,这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有很大弊端的。由此可看出政治信任既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只有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才能对国家治理起积极作用。国家审计既可以防止政府财务报告出现虚假内容,又可以评价或证明官员对公众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还可以揭露和威慑腐败行为。这些既可以提升政府的信任度,又在国家治理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其实不管是政治信任还是国家审计,都是治理国家的一个方法或者政策。在社会变革快速的今天,我们党和政府只有跟得上这种变革,才能使中国重新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审计、政治信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_政治论文
国家审计、政治信任与国家治理的关系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