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集性探讨_人肉搜索论文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集性探讨_人肉搜索论文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合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人肉论文,组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自2001年的微软“陈自瑶事件”打破网络平静以来[1],人肉搜索立足网络平台不时刮起一阵阵“人肉风暴”,不仅让网络世界风生水起,更搅得现实社会风起云涌。随着事件的不断衍生,人们对于人肉搜索的关注也不断升级。时至今日人肉搜索不仅成为网络平台最火热的词汇之一,也成为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法律、伦理道德及信息传播的角度展开[2],较少从复杂系统的自交流角度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本文将立足于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来分析人肉搜索的产生及演化发展过程。

2 人肉搜索及相关研究

2.1 印象人肉搜索

耳熟能详的典型人肉搜索案例是“辽宁女”事件[3]。2008年5月21日,一段讲述一名辽宁女子对四川地震幸灾乐祸、抱怨连天的视频现身网络。愤怒的网民基于道德责任在天涯社区发起了搜索令,大量网民加入到该搜索过程,不久该女子的QQ密码被攻破,半小时不到有网民公布了该女子的详细信息(身份证号、家庭成员、具体地址、工作地点等),甚至父母亲和哥哥的电话全被“挖”了出来。

从该典型案例可发现:人肉搜索实质上是基于网络社区的一种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过程,即某网民在一个网络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该网络社区的众多网民主动参与解答而非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它是基于人而非机器的信息查寻模式,即由信息“征集者”提出问题,信息“应征者”自主回答问题的信息搜索与提供方式。

根据“辽宁女”事件分析人肉搜索的过程:(1)议题出现,即特定目的者基于特定需求(如确证某一信息、解决某一问题、求助某一疑惑等)提出特定议题;(2)议题设置,即众多网民根据各自知识储备、认知方式、价值观对问题进行辨析,最终形成某种共同的舆论和判断标准,即议题设置成功;(3)议题极化,即能反映重大事件、引起人们兴趣的话题得到众多网民追捧,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讨论及信息共享中,很快壮大了网络舆论的声势,甚至吸引传统媒体参与其中,实现了网络舆论和现实的互动;(4)议题衰退,即众多网民的共享信息达到议题设置的评判标准,满足了议题提出者与其他参与者的信息需求,或是需要的信息无法获得,都可能导致参与者的热情消退,从而达到网络及信息新的平衡状态。

2.2 人肉搜索的相关研究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网络信息搜索行为,已为广大网民所认可,成为Web2.0环境下信息搜索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归纳起来,目前人肉搜索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法律、伦理道德出发探讨人肉搜索,诸如人肉搜索的行为及基本特征[4-5]、行为心理过程[6]、运行机制与动力机制[7-8]、产生的伦理道德影响及控制措施[9-10]等;二是将人肉搜索作为一个信息传播途径与渠道加以研究[11],如基本特征[12],传播流程[13-14][4]及运行模式[15-17]等。

然而,人肉搜索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过程,更是信息交流过程。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现象,其背后的运行机制、影响因素等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些问题将深刻影响人肉搜索的发展方向,也将丰富其所代表的社会合作信息查寻与检索的内涵。为此,本文将从复杂系统的自组织来分析人肉搜索的产生及演化发展历程。

3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信息聚合过程

3.1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产生条件

人肉搜索是基于特定议题的众多网民间共同参与的信息查寻与共享过程,其貌似无序的信息流活动,实则是内在机制驱动下从简单走向复杂、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人肉搜索的产生满足系统自组织发生的基本条件。

(1)开放性。开放是有序之源。只有开放,系统才可能自发组织起来,形成更加有序的状态。人肉搜索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参与者的开放性,即人肉搜索是面向广大网民零壁垒的互动交流平台,任何一个网民只要他愿意都可以参与进来;信息内容的开放性,即人肉搜索参与者可自由发布言论,传播信息,实现各种显性及隐性信息完全共享;评判机制的开放性,即任何人都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判共享信息,为最终相关信息的提取贡献力量。

(2)涨落和突变。涨落和突变是指突然性出现的、使整个系统状态发生急剧变化的变动性因素。当提出一个崭新议题时,在特定信息空间就产生了引发系统状态发生改变的可能(即引发一个系统涨落),系统要么使引发的改变转化为系统的一部分,要么是直接返回给相应的环境,从而恢复系统的初始状态。如果议题本身优秀,在一定动力激励机制的驱使下,将引发直接相关者及广大观望者的参与;由于每个参与者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认知模式、认知结构和知识背景,在相互间的竞争协调下将形成规范系统发展的序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序参量的支配下,信息流及相关的提供者在特定语境下可能产生相干效应,引发系统的突变。

(3)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指系统整体和各要素均处于一种非平衡态,它是促使系统有序化的动力源。人肉搜索作为一个网络交流系统,不断穿梭于系统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流使系统始终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突变更加剧了远离平衡态。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信息单元的不平衡,即人肉搜索的每个参与者即为一个信息单元,每个参与者的知识量、知识处理方式、提供信息与议题的切题性都各不相同,因而每个信息单元在人肉搜索中的作用是不平衡的,同时人肉搜索进程中不同时刻的信息单元数目、属性特征、相关程度也不平衡;议题演化的不平衡,即随着进程的推进,最初的议题可能演化出许多新的议题,不同时刻议题的极化程度也不平衡;激励机制的不平衡,即议题演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助推信息提供的激励动力也各不相同,因而相应的信息查寻速度、结果相关性等也处于不平衡状态。

(4)非线性作用。人肉搜索的非线性表现在演化进程的非线性和聚合效应的非线性。在网络信息空间中,议题的出现是随机的,各个议题的参与度、关注度及议题演化轨迹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整个人肉搜索进程的多选择性,在突变机制作用下多选择性的演化路径必将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在议题设置中,需求的识别及评判标准的设置决定了系统的演化发展方向,也决定了信息自组织聚合的非线性形式。在演化进程中,各个参与者之间情感价值的认同、对信息相关性的共鸣也会导致信息聚合的非线性扩展。演化进程中不同激励机制所形成的竞争关系与协同关系也将导致非线性作用方式的出现。

3.2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激励因素

议题的出现是人肉搜索过程自组织的吸引子,议题相关者的参与及旁观者的大量介入是自组织演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仅仅依靠他们的利他思想远不能引起网民的关注热情并驱动网民积极参与,还应提供一些激励因素鼓励大家共享知识与智能。归纳当前人肉搜索的激励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供足够的外部刺激激励网民参与,二是契合网民的内在心理需求引导网民介入。

3.2.1 提供外部刺激

所谓外部刺激主要是指能激化参与者激情的外部刺激要素。这些刺激要素或是物质利益,或是有悖于行为规范的议题,或是满足猎奇求趣的议题。

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的现实的或虚拟的物质利益刺激是人肉搜索的典型外部激励要素。如猫扑上的虚拟货币Mp、论坛上的花花、悬赏分等。这些虚拟奖励物质,不仅使参与者获取网络服务的更多权限(如用于网络游戏中购买游戏装备),还可能因获得赏识(尤其是交流明星的赏识)而提高在网络中的地位,从而能够唤起人肉搜索网站更高的人气,他们在知识共享过程的竞争与协调将促进自组织序参量的涌现。

尽管网络是一个相对言论自由的地方:人们可相对随意地表达意愿,表达在现实中想说又不能说的言论,宣泄压抑在心中的情绪,获得表达的快感。但当特定事件本身超越了人们普遍能够接受、容忍的行为规范时,为了维护普遍的行为准则也会激活人们的参与热情,如“辽宁女”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激励因素有可能被有意识地利用,利用群体的力量来实现个别人的利益。

任何人都有猎奇求趣的心理,因而具有一定新奇有趣的议题或事件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打破砂锅探到底”的心理将促使人们积极参与。例如通过对陌生人(尤其是明星、社会上流人物等)信息的搜索,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窥私欲。当然,这类通过新奇议题来激励人们参与的激情可能会踩响道德或法律的“地雷”。

3.2.2 激活内在需求

仅是依靠外部刺激不能持续地引导广大网民介入人肉搜索,必须提供能契合网民内在需求的激励要素来唤醒人们的持续热情。人肉搜索作为一种基于社群的社会行为,从社会行为心理要素入手可较好解决人们持续参与的问题。

基于社群的人肉搜索是满足社群成员交流愿望的平台。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与数字资源的依赖,现实环境中的交流有缩小的趋势,基于虚拟平台的交流不仅可弥补现实环境的缺失,还突破地域范围的影响扩展了交流视域。在人肉搜索中,成员基于共同的情境认知、关系结构认知与社群文化认知交流特定问题的信息与观点,不仅可满足交流及求知的实现,还可以实现相关信息资源的汇聚与人际关系的聚合。

基于社群的人肉搜索营造了社群成员的从众氛围。在集群的社会中,大家都有不愿被孤立的想法;当社群成员参与探讨某事时而自己不懂,就会产生一种边缘化的恐慌与不安,掩饰自己不懂的最简单、最省力的方法是随大流。在人肉搜索中的大部分案例中,很多与吸引子不直接相关的旁观者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参与交流共享过程,从而在序参量的裹挟下形成滚滚的自组织洪流。

基于社群的人肉搜索还是社群成员寻求共同价值归宿的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其社会化过程表现之一就是寻找心理及价值归宿。尽管人肉搜索是在虚拟环境下实现的,但其行为仍然是以社群为依托的价值归宿与认同,即追求自我实现,满足社会认同的自尊需求,或是追求价值肯定获得同类人的价值归属。尤其是通过网络展现技术和专长,会使参与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己影响力的强大和体验存在的价值感与自豪感,同时在序参量支配下相同观点的汇聚能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和价值观肯定度。

3.3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演化发展过程

网络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局部有序整体无序的信息空间。当某一扰动量(即人肉搜索的问题需求或议题)产生且该扰动量的能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则会吸引广大信息用户的关注;在激励机制与序参量的作用下,一部分信息流开始由无序向着有序发展,相关信息逐渐积累汇聚。围绕着这种特定强烈的信息需求与分散的信息供给之间的落差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非平衡信息系统。这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不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驱使相关信息向信息需求流动,产生自组织的信息聚合。

3.3.1 扰动启动

特定议题的出现及成功设置标志着扰动启动。由扰动引发的系统不平衡态将激起相关信息用户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信息用户中的一部分围绕此扰动量而聚集,同时在参与者信息流的带动下更多用户参与进来。以“辽宁女”事件为例,一段记载该女子在举国哀悼汶川地震遇难同胞时大放厥词的视频(扰动量)出现在网上,该女子严重失范的行为使其迅速成为网络新闻人物,并在各种网站风传,随即愤怒的网民在天涯社区发起搜索令。该女子有悖道德的行为与当时整个社会沉浸于自然灾害悲痛的社会认知产生严重冲突,因而曝光其现实世界的具体信息并让其接受现实社会的道德谴责是众多网民参与该人肉搜索的基本初衷,这样就把关注这一问题的广大用户聚集起来。

3.3.2 扰动极化

扰动启动后,如果该扰动不是一个优秀的吸引子,则会迅速湮灭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不会给整个系统带来大的影响;如果该扰动是个优秀吸引子,且有相应的各类激励因素催化,则能唤起大量用户的参与激情。随着众多用户的参与和交流,大量信息不断流向扰动,从而极化扰动状态。

流向扰动的信息主要有四类:

(1)直接信息。此类信息直接契合扰动引发的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有利于解决扰动引发的各类问题。它既是推进扰动极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吸附扰动引发的系统能量改变的优质材料,将长期驻留在扰动中,与序参量一道规范系统的演化发展方向,其累积结果将形成与特定问题相关的信息集合和与该扰动高关联度的社群。

(2)线索信息。此类信息与扰动问题的解决并不直接相关,但它为扰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线索信息。它既可能是解决扰动实质问题的外围信息(如“辽宁女事件”中提供的上网QQ号),也可能是促进扰动演化为其他问题的分化因素。

(3)助推信息。此类信息通常对于扰动问题本身的解决没有帮助,但它承载大量的激励呐喊因素。它能够维持直接参与者的持续激情,能点燃观望者的参与激情,增强扰动极化的气势氛围,扩大扰动作用时空范围,加快扰动远离平衡态的速度。

(4)无关信息。此类信息既不能解决扰动问题本身,也不提供扰动演化的动力,纯属偶然出现或是其他信息流的附带产品。在扰动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它是轻轻溜来,又不着痕迹地轻轻溜走。

在上述四类信息中,除无关信息外,其他三类信息都不同程度地对扰动极化发挥作用。助推信息提供了环境氛围,是人肉搜索的环境动力因素,有利于提升扰动极化的速度;大量的信息是线索信息,参与者通过共享、评鉴、提纯这些线索信息,从而凝练出解决扰动问题的发展方向,通过不断的积淀从而得到解决扰动问题的直接信息。因而,线索信息是扰动极化的核心部分。正是由于众多线索信息的纷至沓来,为了共同目标形成协同相干效应,直接信息是这种相干效应的必然结果。

3.3.3 扰动消退

随着事件的发展和信息的不断聚合,问题逐渐得以解决使系统达到一个新的平衡。或者问题迟迟难以解决或根本就无法解决,扰动极化能量随时间耗散殆尽,整个系统也将恢复稳定状态。

“辽宁女事件”中,该女子严重的道德失范行为激怒了广大网民,网民们发动人肉搜索旨在曝光其现实世界信息并加以道德谴责。围绕着这一问题需求,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各类与该女子相关的信息逐渐浮现出来,从最初的破译出IP地址、套出QQ号等到后期的定位其家庭住址、工作单位、姓名年龄等,该女子被锁定出来。伴随着网络上、现实生活中对其的谴责以及该女子的深刻反省与道歉,人们愤怒的情绪逐渐平息,该事件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3.4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合结果

3.4.1 网络信息资源的自聚合

实现网络信息的组织有序化一直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以搜索引擎目录、门户网站及搜索引擎为代表的均是自上而下的他组织过程,代表的是以工具为中心的信息组织范式。随着Web2.0信息环境的完善,用户有更多机会参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生成与管理,因而从用户角度来探索网络信息的自组织序化成为可能,人肉搜索至少提供了一种尝试。

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求助性信息共享,即是问题提出者自身难以获取问题解决所需的信息而向社会提出的信息求助[18]。尽管参与这一过程的网民由于知识结构、认知模式、信息背景、信息拥有量等各不相同,但在议题设置评判标准和激励机制的作用下,最后形成了由直接信息、线索信息和助推信息共同构成的层次分明的资源体系。该资源体系是众多有共同兴趣爱好网民的信息背景、信息空间、信息认知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等和各种网络信息、现实世界信息的聚合与映射。人肉搜索以议题为吸引子、以网络社区为平台、以社群为载体实现了信息资源的自组织聚集,使整个网络信息空间在局部尺度上实现了资源的自组织有序化。如果将这种方式与机制继续延伸与扩展,能否实现整个网络信息资源的有序化,这是今后研究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3.4.2 网络社会关系的自聚合

数字化网络化生存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态势。传统局限于地域的信息交流渠道已难以满足需求,网络体现的无限时空跨越能力和个体数字网络化生存压力使各类搜索引擎、浏览器、新闻组、社交网站以及网络社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它们将具有共同信息需求的用户聚合在一起,实现了网络社会关系的自聚合。

人肉搜索更多体现了用户端智能化搜索模式,它变传统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搜索为人际关系网络社区信息求助和信息帮助。通过具有相关知识或信息的网民在平台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在虚拟场域里实现信息共享、评鉴与提纯,从而将具有相关知识或信息的网民连成一个网状的社会关系集合。在人肉搜索进程中,基于序参量的淘汰机制将把对该议题感兴趣,或是具有相似的价值认知观、相似的知识信息关注度的人群离析分化出来,形成稳定的虚拟人际关系网络,从而实现网络社会关系的自聚合。它不仅是构建网络稳定社群关系的基础,也是实现网络社会规范管理的重要基础。

4 结语

人肉搜索顺应了Web2.0语境下的合作信息查询与检索范式要求。从搜索模式上看,作为一种顺应Web2.0发展开发的多用户交流合作范式平台,它改变了人们对搜索工具与系统的完全依赖,通过复用人们的知识经验技能,提高信息鉴别力、准确性;从搜集范围来看,它克服了搜索工具与系统的信息资源覆盖率局限,将网络资源、现实社会资源及用户知识结构中的隐性资源有机聚合起来,最大限度拓宽信息搜索范围。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合功能,一方面丰富了信息检索的手段和信息传播获取模式,拓展了网络功能,打破了传统的单用户线性搜索模式;另一方面可利用社会资本脉络,打破并融合源于任何时间与地域的信息资源,充分实现了网络信息资源与网络客户群关系的自组织聚合,降低信息交流的成本。它必将使传统的信息观念和信息获取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在更广域范围内研究以人肉搜索为代表的社会性合作查寻与检索的环境动力机制及过程模型,通过更多案例来研究影响有效实施该进程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影响因素模型。

标签:;  ;  ;  ;  

人肉搜索的自组织聚集性探讨_人肉搜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