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孩子成为快乐的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孩子论文,快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观点一 自由的才是快乐的。
我小时候暑假到乡下奶奶家,虽然没有棒冰吃,没有电风扇吹,但 下河摸鱼、上树采果,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感到特别快乐。我觉得对于 孩子来说,自由的才是快乐的。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玩好,孩 子应该感到快乐幸福,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孩子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天性喜欢探索、喜欢自由,只有满足孩子的这些心理愿望和需求,使孩 子的心灵处于放松自由的状态,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充实与快乐。过 多的限制只会压抑孩子,使孩子处在沮丧、焦虑的消极情绪状态之中。 (7岁男孩父亲 张江)
观点二 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孩子更快乐。
我觉得快乐是和一个人的自信分不开的,而自信却取决于成人给予 孩子选择的权利和孩子由此感受到的自身能力。有一次我带儿子去买衣 服,5岁的男孩子,本来就不喜欢逛服装店,再让他一会试这件一会穿 那件,弄得他垂头丧气,抱怨个不停。干脆,我说,“喜欢哪件?自己 挑吧。”他立刻高兴起来,主动试穿。逢人便说:这是我自己选的,得 意之情溢于言表。这么小的一件事,这么一点点权利,竟让儿子快乐这 么久。由此我想到,要使孩子快乐,就要给孩子“放权”,比如让他自 己吃饭、穿衣,自己选择玩具和玩伴,自己决定怎么玩,学着安排和管 理自己的生活,从中感受自主的快乐。(5岁男孩母亲 朱晓庆)
观点三 有朋友的孩子是快乐的。
孩子们在一起玩时总是快乐的。可独生子女大多数时间只能和父母 在一起,因此,我认为要让孩子快乐,父母应成为孩子的朋友。这一点 我深有体会,虽然在为孩子订规矩的时候,我会比较严肃。但休息时, 我总不忘抽空与孩子一起玩耍,讲故事做游戏,甚至和孩子一起淋淋雨、趟趟水,和孩子一起趴在地上看小草、逗蚂蚁, 做孩子喜欢的朋友。他们能不快乐吗?(4岁男孩母亲 王盛明)
观点四 过度满足的孩子不快乐。
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以前没有电风扇的日子,一把蒲扇过 暑夏也很满足,如果能吃上几支冰棍,那简直是快乐至极,而现在享受 惯了空调,如果只有电风扇,便觉得难以度夏;以前的孩子吃了一颗糖 就可以甜上好几天,现在的孩子即使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高级糖果, 也不会感到一点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都是因为满足过度而引起的。 快乐是一种感受满足的体验,而这种满足感是以“感受缺失”为前提的, 一个人在某方面缺失得越多,他的需要就越容易得到满足,也就越能感 觉到快乐,相反,如果没有对缺失的意识,就不可能会有对需要的意识, 也就不可能有满足需要的快乐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总是对 吃饭不感兴趣的原因:孩子从来就没有饥饿的感受,怎么可能从吃饭中 体验到快乐呢?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要使孩子 更多地拥有快乐,就不能过度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别人总说我女儿性格 开朗,其实这得益于我们生活中的“缺失”教育。(6岁女孩父亲
林 宇杭)
观点五 耐挫力强的孩子是快乐的。
我认为孩子的不快乐往往是由挫折引起的,时间长了,便会成为一 种心境和性格。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烦恼,而在同样的事情面前,每 一个人的挫折感是不一样的。对此,我的经验是做父母的,一方面对孩 子的期望要合理,多肯定和鼓励孩子,避免因期望过高而经常苛求孩子, 增加孩子的挫折感。另一方面要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还要教孩子 掌握一些应付挫折、调整心态的方法和技能。比如女儿1岁, 我就教她 说“没关系”,所以磕着碰着时,她先乐呵呵地说“没关系”。再大一 些,我教她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要向父母诉说,鼓励她参加各种活动,学 会忘却自己的不快,运用故事中或生活中的榜样来鼓励自己等等,以保 持心理的平衡和情绪上的乐观状态。我的努力没白费,谁都说女儿是个 快乐精灵。(7岁女孩父亲 王鲁岳)
观点六 兴趣广泛的孩子是快乐的。
我女儿小时候特别喜欢唱歌、听音乐,为了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特 长,我很早就给她买了钢琴,风里雨里地送她学琴,每天还要陪着她练。 孩子玩的时间少了,参与其他活动的机会也少了,自然闷闷不乐。后来 我想通了,她喜欢什么就让她去参加什么,还有意识地带她去参加她平 时不怎么喜欢的活动,比如游泳、打球、登山等,现在她一会儿弹琴, 一会儿画画,一会儿剪剪贴贴自己做玩具,乐此不疲,还喜欢上了打球 和爬山,好像每天都过得很快乐。因此我觉得孩子的快乐是和活动连在 一起的,活动越丰富,孩子的快乐就越多。除非孩子自己喜欢,否则就 不要过早地把孩子禁锢在单一的活动之中,应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参加 各种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受生 活的快乐。(7岁女孩母亲 刘咏梅)
主持:快乐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性格,快乐的心情是暂时的,而 快乐的性格却是相对稳定的,它会对一个人的个体发展和生活幸福产生 非常重要的影响。要想使孩子拥有快乐的性格,我们建议:
1.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感受:不论我们的条件如何,不论生活中出现 怎样的波折,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幸福和快乐。
2.让孩子自由发展,才能使孩子拥有更多的快乐。
3.多与孩子交流,会使孩子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