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年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焦点”_数学论文

第一年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焦点”_数学论文

一年级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着眼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着眼点论文,新课程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年级是培养各种意识和习惯的关键期,各种学习方式都要从小抓起,以数学学科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着眼点”入手引导学生展开新课程的学习。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奋点”

教师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点”,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到学习中来,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教师神秘地拿出一只黑色的袋子,学生眼睛“唰”地一下都集中在了老师身上,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袋子里装着什么东西。老师告诉学生里面装着红绿两种颜色的小圆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第一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的小圆片?猜对的学生欢呼雀跃,猜错的学生扫兴中又跃跃欲试。老师又让学生猜第二次可能拿出什么颜色?第三次呢?学生兴趣盎然地猜着……越往后学生越容易猜对。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为什么能猜得这么准?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在学生的“兴奋点”上将他们引入“找规律”的自主探索活动之中。

二、独立学习——引发“初探点”

在合作学习之前首先要有一个独立学习的过程。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还不知道如何进行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耐心地教给他们独立学习的方法。例如,教学“有关8和9的加减法”,教师出示情境图“跳绳”,引导学生学会独立观察和独立探索问题的方法:①图中在干什么?②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信息?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跳绳?”等等)④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请列出相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列出全部算式,目的是让学生经过自己初步的独立探索,为下一步开展合作交流和进一步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三、小组合作——产生“集思点”

合作学习既可以共同探究个人力量难以完成的主题,也可以进行个人探索成果的交流。通过交流,训练数学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并通过大家的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实现学习成果多样化。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有关10的加减法”,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分苹果”,(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然后小组里展开讨论。有一个小组在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到:8+2=10,2+8=10……有几个小组经过大家互相启发,还拓展出:10+0=10,10-10=0,10-0=10。这种人人参与的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组际交流——形成“共鸣点”

在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组际之间进一步展开合作交流,使全班同学达成共识,形成“共鸣”。例如,一位教师教学“7+6”,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全班交流。某个小组先汇报说:把6分成3和3,7+3=10,10+3=13;也可以把7分成3和4,6+4=10,10+3=13。另一小组马上补充道:我们还有一种分法,就是把7分成5和2,把6分成5和1,5+5=10,2+1=3,10+3=13。又一小组的代表站起来说:我们组不用分就能把它算出来,只要把7放在心里,往后连着数6个,得13。这时有人反驳道:你们这样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我们只要知道6+6=12,就能知道12+1=13;或者7+7=14,14-1=13。经过一番热烈的交流、讨论,思维产生了“碰撞”,大脑形成了“共鸣”,大大丰富了算法的多样化。

五、应用拓展——挖掘“深化点”

根据新课程提出的数学建模思想,当学生建立数学模型之后,接着要进行解释与应用,通过练习来巩固深化新知。例如,当学生学习了“认识物体”后,可设计一系列“动手做数学”的练习:摸一摸——蒙上眼睛从“聚宝箱”中自由地摸出一个物体,告诉大家是什么形状的?然后,要他摸出指定名称的物体;滚一滚——利用课本和文具盒,组成滑滑板,分别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放在斜面上,看看出现了什么情况?搭一搭——利用桌子上的材料,搭建一座房子,比比谁搭得好;帮一帮——小猴要搬一个圆柱形大油桶,可是它折腾了半天,油桶却一动不动,你们想办法帮帮它吧!(课件演示)想一想——小白兔带着一个又大又重的长方体木箱去旅行,怎样才能方便省力地移动木箱?(课件演示)说一说——圆柱体、球体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等等。

六、反思总结——延伸“后续点”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能够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与反思”。因此,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前,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的机会。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十几减9”这一内容时,首先让学生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然后小组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最后全班汇报。学生通过长时间思考与交流,找到了多种解题策略,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是:“十几减9等于几加1”。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一策略进行总结反思,通过回顾原先的思考过程,一些学生的灵感马上被诱发了,使得这一解题策略迅速被迁移到后续的学习之中,他们发现了“十几减8等于几加2,十几减7等于几加3……”。

总之,只要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进而实现“我会学”。经过这样“细水长流”的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能逐渐养成,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标签:;  ;  

第一年数学新课程教学的“焦点”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