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银行业金融管理产品市场_银行论文

中国银行业理财产品市场面面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财产品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大背景

近年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发展得益于内外两种因素的支撑。

从内部来说,中国金融市场面临着银行与市场在融资方面的竞争与较量。传统上,中国银行业经营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在国家对存贷款利率管制背景下这种利差具有政策性。表现在:(1)中国银行业利差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相对处于较高水平,体现了国家对银行进行管制与一定程度的扶植。(2)随着银行业市场化与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政策性利差有收窄并向市场化利差转换的要求。作为银行来说,其资产负债表上的政策性利差收益不可能总是存在,银行寻求表外发展业务成为必然,而理财产品正迎合了银行内部盈利结构调整的需求。

从金融业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完善、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金融监管的强化,资金融通的格局由银行一手撑天必然走向竞争,资金的“脱媒”现象是一个大势所趋,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的保险业、公私募基金业、信托业、证券业以及股权投资业(PE)的大发展与大起落,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挤压着银行存款。2005年至今,银行存款绝对减少与相对减少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从金融产品的需求来看,近年来人们金融理财意识的觉醒,储蓄与保险、投资,保值与增值等观念之间的厘清与功能划分,引发了资金从银行原有渠道中的脱媒现象。中国银行业为了应对竞争和脱媒趋势,发行了种类繁多的银行理财产品。事实上,银行业的确以其从业时间最长、信誉度最高、网点渠道优势等进行主动出击,赢得了大量市场份额。

从外部来看,2007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动荡,极大地动摇和摧毁了人们对金融体系的信心和原有金融结构,资产价格的大幅下跌使现金为王成为主流。在此大环境下,中国银行业适时推出了介于银行传统产品(如储蓄存款)和市场产品(股票、债券、衍生品等)之间的各种中间产品,其中大部分产品的收益风险属性正好适应这种需求而获取了生存空间。2008年底,4827款银行理财产品未到期,账面余额8200多亿元,其中保本类产品余额为2918亿元,非保本类产品余额为5300亿元。出现浮亏的产品为500款,但浮亏金额与全年发行的总金额相比不到1.7%。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如果不考虑“基金系”QDII产品,零收益或负收益产品的比重较低,总体平均收益水平远高于定期存款利率、CPI涨幅和上证指数的表现。

二、银行理财产品种类及其特征

据理财周报对截至2008年底5038款理财产品调查统计,银行理财产品大约囊括了信托贷款类、债券票据类、外汇产品类、FOF类、QDII类、结构性资产类等六大类,这些产品的数量、结构、发行机构、风险收益属性、流动性、产品标的物等特征概括如下表。

概括地讲,所有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都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合的产物,并不是“纯”银行产品。其中,信托贷款类、债券票据类、外汇类等产品因为投资标的物是原来银行传统主业经营的主体,因而更多附着了银行产品的特征,如保本、短期、稳健、安全、风险锁定、流动性好等,是名符其实的“银行”理财产品;而QDII、结构性资产类、FOF类等其挂钩标的物是银行外资本市场、基金市场、衍生产品市场等市场资产,银行只是这类市场中最初投资者(理财产品购买者)与最终机构投资者(如投资银行、基金等)之间的一个桥梁与中介,因而这类产品更多带有公开市场产品的竞价特征,如不保本、期限长短不一、波动幅度很大、安全性低、风险发散、不可赎回等,是典型的“银行外”市场理财产品。具体来看:

(一)信托贷款类

信托贷款理财产品,是银行将客户资金以理财产品的形式集中起来,通过信托公司按其信托计划向指定的对象(规定用途、期限、利率与金额等)发放贷款。

从数量上看,这类“纯”银行理财产品数量最多,占35%以上份额。其原因主要有:(1)这类理财产品设计风格比较保守和谨慎,符合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原则。(2)这类产品的投资标的都是银行原来主业非常熟悉的信贷业务,商业银行运作起来得心应手。(3)从供求关系来看,在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和超调的背景下,银行低风险稳收益理财产品弥补了银行存款和资本市场之间的一段空白,解决了投资渠道过于狭窄的问题。(4)这类产品在运作过程中,业绩与预期比较吻合,不断获得大量投资者的认同。据2008年12月8日理财周报统计,收益率最好的50款产品中,招商银行29款,北京银行18款,建设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各1款,其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完全吻合,收益率在5.45%-6.2%之间,既规避了股市大幅下跌的风险,又相对于银行储蓄产品具有明显的优势。(5)2008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银行贷款规模受到监管机构严格限制,与信托公司合作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监管。

(二)债券票据类

债券票据类,是银行将客户理财资金代理购买债券或票据,在无违约情况下,银行按照事先约定的收益率进行偿还。收益率主要是由标的物的风险决定的。如国债的回报率低于公司债的回报率。

在债券类理财产品中,500款产品成为最佳亮色,债券理财产品兼具流动性和安全性,是市场波动时期最抗跌,并能逆市获得相对较高回报的投资产品。招商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渤海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的收益率达到4.6%-7.7%,表现最为突出。但是,也有个别短期债券年化收益率低于定期存款,主要原因是期限短收益低。据Wind统计,这类较低收益的债券产品主要为基础类债券理财产品,投资标的为银行间或交易所流通性好信用度高的债券或票据等。这类产品带有货币市场的一些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特征。

(三)外汇产品类

外汇产品类,是银行将客户资金投资外汇市场,期限以3-6个月为主,挂钩利率和汇率的理财产品。

在外汇理财产品类上,1300款外汇理财以挂钩利率、汇率产品较多。据普益财富统计,2009年以来的外币理财产品中,澳元240多款,美元650多款,欧元200多款,港币210多款,英镑、日元、加元共30多款。总体上看,外汇理财产品收益率往往随着外汇市场波动而大幅波动,平均来说收益率在3%-4%左右。超过4%的20款产品中,华侨银行9款,建设银行4款,厦门国际银行3款。可见,在外汇理财方面,中外资银行中的一些风格谨慎、对外汇市场掌控能力较好的银行业绩较好。

(四)FOF类

FOF类,是基金中的基金,是银行将客户理财资金打包投资于其他基金的基金。

在FOF理财产品中,40款产品投资的主要标的是国内ETF、LOF、封闭式基金、新股申购基金、低风险的债券和货币市场。从绝对收益来看,FOF产品收益呈现普遍下跌,主要由于与股票市场挂钩而分担了2008年股市下跌风险。从相对收益来看,所有产品中累计收益率没有一款产品的跌幅与大盘同步,即FOF全部跑赢大盘,主要是因为银行系FOF都始终将配置重点放在圈定目标上,遵守了游戏规则。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若干FOF产品获得了正收益或者只是微亏,主要得益于两点:(1)投研团队对市场判断准确,做到了及时止损。(2)银行的FOF基金在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第三方合作机制中是主动参与管理而不是被动跟随。如工商银行在其一款产品采取与基金公司联合管理模式,当大盘下跌时,工商银行主导决策,大幅配置了债券资产和货币型基金而得以取得正收益。

(五)QDII类

QDII类是银行发起的境外代客理财基金。从QDII产品来看,253款QDII产品在大宗商品市场、矿业基金、新兴市场基金折戟沉沙。2008年底,50款跌幅最大的QDII中,累计收益率在-60%至-70%之间,其中光是汇丰银行就占了37款。据普益财富统计,运行中的337款QDII产品,有220期累计净值亏损在40%以上,98期亏损超过60%,亏损最大的50款累计净值跌幅在56%-72%之间。其中,汇丰银行占12款,花旗银行占11款,渣打银行占9款。这类产品呈现出以下特征:(1)外资银行由于熟悉海外市场而发行量占比最大。(2)这类产品挂钩全球性大宗商品、矿业基金、新兴市场,外资银行对这些标的物的市场走势、金融危机的蔓延广度与深度没有预期或预期方向错误,从而遭受巨大亏损,并因此引发了投资者对其银行信用的质疑。(3)中资银行QDII产品跌幅因其创新较少而远远低于外资银行,最大经验是“不进入不熟悉市场”,反映了银行谨慎经营的理念。

(六)结构性资产类

结构性资产类,是银行将客户本金用于无风险投资如债券等,再将本金所产生的收益或者小部分(5%以内)本金投资于衍生品,通过期权、期货的杠杆放大收益。

在结构性资产中,500款产品投资的主要标的是大宗商品、股市、汇市等,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结构性产品的收益分布比较发散,既有收益率在15%-35%的好产品,如渣打银行的QDSN08011价值发展(35%)、QDSN08014E环球农业(30%)、QDSN08019E价值发现(30%)等,又有零收益或负收益产品。截至2008年,最差50款结构性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为4.5%-35%,而实际收益率只有-8%-0%,其中华夏银行13款,民生银行9款,交通银行6款,浦发银行6款,光大银行和深发展各5款,招商银行4款,平安银行3款,宁波银行、星展银行、中国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各1款。

收益高主要得益于:(1)时机选择,相当一部分是过去2年发行的产品,因为介入时间较早而避免了2008年的剧烈市场震荡。(2)银行看准了市场方向,而用对了期权策略。反之,产品收益差的原因则主要表现为错误的时机选择了错误的资产,或看反了市场方向等。如挂钩于股票类和商品类产品若在2008年上半年介入,产品设计为单边看多,则无一例外会使最终产品收益为零。

从结构性产品的盈亏银行来看,中资银行明显处于不利地位。其中亏损特别突出的是中资股份制银行。因为中资银行原本只是做纯银行业务,对涉及投资银行业务和全球市场业务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不太熟悉,在投资策略、进入时点、产品设计、市场风险等方面处于劣势,贸然引入大量结构性理财产品而忽略风险控制,则会使银行信誉和主业受到一定影响。

三、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思路

(一)认清银行理财产品的性质与优势

银行理财产品的实质是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在各种不同金融市场上通过构造出新的风险收益产品,以区别于储蓄、债券、股票、基金、国债、衍生品等,是介于银行产品与市场产品之间的具有不同收益风险属性的中间品种。

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具有明显优势:(1)借助于国家信用,中国银行业具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无与伦比的信用优势,容易得到投资者认可。(2)银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渠道和网点优势。(3)银行相对于基金及证券公司来说,交易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前者既可以以公开竞价方式投资公开市场,也可以协议方式配置于一些票据和信贷资产,后者则主要投资于公开市场。(4)银行投资范围广泛,可在商品市场、境外市场、信用市场、利率市场、汇率市场等进行多元化配置。(5)银行产品创新与时俱进,如在结构性产品中保息条款、止损条款、浮动参数设计等。

(二)基于资产配置与理财规划思路进行战略性决策

1.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额度要在整个资产组合、长期资产配置和理财规划基础上进行战略性决策。原则上说,银行、证券、保险、黄金、外汇、衍生品等金融产品,都有一些相同的金融性质并可以互相替代,但金融细分这些子行业,意味着其间必然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功能与属性,有些功能不能相互替代,这就需要从总体、长远角度根据个性化需求做好战略性定位与定量,决定多少资产配置到银行理财产品中。特别是投资规划方面,是选择通过银行来间接配置,还是通过投资机构来直接配置,需要仔细筛选,比较其间投资能力、信用状况、各种交易费用等的差别。

2.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额度内,选择什么产品还需要定位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及风险偏好。银行理财产品不是纯银行产品,银行产品原有的保本、无风险或低风险、流动性好等特征在银行理财产品中只是部分具有,有些产品基本上不具有。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近年来大跃进式的发展,不可避免存在泡沫和风险。

3.在风险基础上考察收益。理财产品收益率有预期收益、实际收益、最高收益等差别。事实上,弄清楚最差情况下所获得的收益,要比最高预期收益更有意义,即以风险情况下的最低收益作为取舍标准。对于预期收益以及引用历史数据测算出的结果,投资者应当客观对待。

(三)银行理财产品选择要与投资目的与风险偏好相匹配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若是为了保值增值,不希望冒太大风险,那么应该选择稳健型的纯银行理财产品,如信托贷款类、债券票据类等,这类产品的保本条款可保本金安全,同时又可在一定条件下获得投资收益。如果投资者希望投资行为更为激进,则可在结构类、QDII类、FOF类、外汇类中进行选择。

此外,选择中资银行还是外资银行理财产品,也要分析两者的投资能力、信用度、优劣势、创新等方面。如中资银行在纯银行理财方面具有熟悉国情、市场份额较高、信誉较好、渠道广泛等方面的优势,而在产品创新方面、面向全球化经营方面逊色于外资银行。而外资银行则在熟悉世界市场和复杂金融产品、行业配置与全球配置、产品设计多元化与创新机制等方面具有专长。

(四)要进行全方位多方面的投资过程管理

投资银行理财产品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在技巧和细节上进行把握。

(1)有品牌意识,选对银行,特别是那些产品研发能力、风险控制较强的优质银行。

(2)注意考察投资的几大要素:如期限、标的、策略、介入时机等。一些产品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这几大要素中的一个或多个都没有控制好。

(3)在市场趋势震荡格局下,投资结构资产类产品尽量选择一些简单的“线性产品”,明确地看涨、看跌或中性策略,远离杠杆效应。

(4)详细阅读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的获利模式,这样既有利于在购买前分析其前景,又便于购买后判断产品收益走向,以便及时转变操作方式。

(5)及时跟踪。大部分理财产品的计划期限为半年以上,甚至达到3至5年,投资者有必要随时了解产品的确切信息,获取相关数据,以及时调整投资策略。如一些投资期限固定的理财产品,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提供一次提前赎回的机会,若投资者认识到产品收益并不理想,或预期该产品所在市场受到不利因素干扰时,完全可以提前离场以减少损失。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我国银行业金融管理产品市场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