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的呼吸与人民的命运分享--傅庚辰与他的歌曲创作_傅庚辰论文

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①——傅庚辰及其歌曲创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共命运论文,同呼吸论文,时代论文,歌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傅庚辰,这是一个在中国乐坛颇有分量的名字:他创作的《地道战》、《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映山红》、《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雷锋,我们的战友》等作品堪称中国当代歌曲的经典,经近半个世纪的时光考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继承并发扬了聂耳、冼星海“为人民服务”的革命音乐传统;他任中国音协主席期间提出“六个抓”②的工作框架,坚持“二为”方向、“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等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并引领着音协工作健康发展;他创立的金钟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品牌,为专业音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他提议并促成为老艺术家发放生活补贴,倡议在金钟奖中设立老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给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老艺术家们送去了人民的敬意和党的温暖;他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的多次发言③和提交的提案为推动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始终践行着“诚挚于人生,执著于事业,忠诚于理想”的人生信念,在中国音乐史、文化史上庄重地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傅庚辰的音乐人生

1935年11月14日,傅庚辰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3月,不满13岁的傅庚辰参加了在哈尔滨成立的东北音乐工作团④,学习吹笛子的同时随团为解放战争东北战区的战士们演出。1948年,东北鲁迅文学院恢复办学,他进入音乐系少年班专修小提琴演奏,1950年4月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文艺工作团任乐队小提琴演奏员,1951年转入东北人民艺术剧院⑤歌舞团任演奏员、分队长,期间由于每天挖防空洞,加上长时间练琴,右手手腕发炎,期间又带病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半年,1953年8月回国后不得已放弃了小提琴,自此开始了他的作曲生涯。1954年7月至1957年7月,傅庚辰进入由东北鲁艺音乐部改建的东北音乐专科学校⑥作曲系学习,毕业后,傅庚辰正式走上了部队音乐创作的道路。先是调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歌舞团创作员,1959年随建制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二团创作员,1961年4月,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故事片室任作曲,后任音乐组组长,1983年3月,调任总政歌舞团团长,1989年4月起任解放军艺术学院任副院长,1990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2年被任命为院长。曾任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9年12月至2009年12月任第五届、第六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任第七届中国音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荣誉委员、中俄友好协会顾问、联合国世界音乐理事会终身荣誉会员等。

傅庚辰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也是一位担任过较高职务的领导同志,他以一个文化工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音乐界、文艺界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了很多开创性的事情,启动“金钟奖”便是其中一件极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1998年前后中国音协曾经有意创办一个全国性的音乐大奖,但因经费问题一直搁置着。1999年12月,傅庚辰担任音协主席后,感到“音协工作需要有个抓手,不能让经费问题捆住手脚”。这一年,他作为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考察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期间,听河北省政协主席李文珊同志说起廊坊市长希望与中国音协联合办个合唱节,他感到这是个好机会,说“要办就办金钟奖”。经过三轮谈判,2001年,廊坊市投资250万举办了第一届金钟奖。应当说,启动并实现金钟奖的构想,体现了傅庚辰过人的魄力和能力。比赛尚未结束,厦门文化局等四部门便登门要求第二届移师鼓浪屿,可见社会对这种高水平音乐赛事的需求很旺盛。从第三届(2003年)起,金钟奖永久落户广州市(此后有很多城市申请举办该项赛事,但傅庚辰认为“要重视根据地的作用”)。作为中宣部批准设立、中国文联和中国音协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界唯一的国家级综合大奖,中国音乐金钟奖以其特有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导向性而成为中国音乐界的龙头工程和全国重要的文化品牌,在社会各界也具有极为广泛的影响。

另一件值得一说的是他为老艺术家争取生活补贴的事情。2000年3月4日上午,傅庚辰到医院看望吕骥、李焕之、李德伦、何士德等老同志,为他们的现状深感痛心,下午就在全国政协文艺界联组会上做了发言,转天又提交了“为少数年届80,从事文艺工作60年的老文艺家发放生活补贴”的政协提案,会上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的支持。在此后9个月时间里,傅庚辰在不同场合五次追问李岚清同志及具体承办人员,提出“不要一攀比就放下”,“此事不仅是对这些老同志一生从事革命文艺事业的褒奖和评价,对后人也是一种激励”,12月27日参加江定仙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后,他拿起沉重的笔给李岚清同志写了一封信,再三强调此事的紧迫性,“因为很多老同志已经来日无多”。12月30日上午10点,李岚清副总理的秘书打来电话告诉他,文件已正式下发并执行了:“组通字(2000)34号,关于给部分老艺术家发放生活补助的问题,给予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之前文艺级别为1至4级的老艺术家每人每月1000元生活补助,由所在单位随本人工资或离退休费按月发放。”(当时的国务院特殊津贴是每人每月100元)。在此事的触动下,傅庚辰在随后金钟奖的组织中又提出专门为“年届80,从艺60年以上,并拥有卓越成就和贡献的”老音乐家设立“终身成就奖”,迄今为止,已经有50多位老艺术家获此殊荣。

二、傅庚辰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

从1950年创作第一首器乐曲《秧歌舞曲》至今,傅庚辰共创作了各种体裁的作品近千部,其中歌曲占绝大多数,共七百余首(包括七十余部影视音乐),另外有《星光啊!星光》等七部歌剧、舞剧、话剧音乐,以及《欢庆圆舞曲》等十余部器乐作品。歌曲占据了傅庚辰作品的绝大多数,其艺术成就也主要集中于此,《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映山红》、《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地道战》、《雷锋,我们的战友》等电影歌曲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并以其对几代人的深刻影响而成为新中国歌曲的经典之作。近年来,傅庚辰仍然致力于歌曲创作,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⑦(2003)、《小平之歌》⑧(2004),交响诗《红星颂》⑨(2005)和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⑩(2005)、大型声乐套曲《毛泽东之歌》(11)(2011)、交响组曲《雷锋之歌》(12)等先后问世,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相对于器乐和歌剧、舞剧作品来说,傅庚辰的歌曲创作数量大、佳作多、影响广,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讨论傅庚辰歌曲(包括影视歌曲)创作中题材、体裁、技术手法及创作思想的有关问题。

我认为,一个作曲家的成功至少有两个决定性因素:技术和思想。所谓“技术”,狭义地说是指具体的作曲“技术”,广义地讲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从选择创作题材,到根据内容确定相应的体裁和表现形式,最终用技术展现作品独特艺术个性;而所谓“思想”,狭义地说是指创作“思想”,广义地讲应涵盖作曲家的审美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技术决定“怎么写”,而思想决定“写什么”。下面就围绕傅庚辰歌曲创作的“技术”和“思想”做些深入探讨。

(一)题材特点

选择怎样的题材进行创作是体现作曲家创作思想的重要参数,与作曲家的人生经历、精神追求、思想境界、审美品位等密切相关。作为一位亲身经历了三次战争,受党和军队多年培养的艺术家,傅庚辰把“往日的炮火硝烟,时代风云,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波涛奔涌、丰富多彩的生活历程”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源泉(13)。他的歌曲选题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题材广泛,二是主旋律题材为主,三是时代感突出,大致包括以下八类:

1、军队与革命历史题材。这是傅庚辰歌曲中数量最多的一类题材。有颂扬光荣革命传统的,如《长征万代放光芒》(辛冶词)、《延安精神代代传》(集体词)、《遵义城头金光闪》(韩笑、革非词)、《北斗住延安》(陈毅词)、《热血迎来红旗飘》(王愿坚、陆柱国词)等;有表现军人革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如《愿把青春献宝岛》(杨炀、周发源词)、《啊!哨位》(潘军词)、《战士与梅花》(高峻词)、《国徽在机坪上闪光》(李智明词)、《啊!战友》(傅庚辰词,电视剧《井冈情》插曲);有表现军人情感的,如《离别泪,莫轻流》(电影《飞行交响曲》插曲,石祥词),《老战士之歌》(高瑞明词),《阵地上的思念》(黄新词)等;有表现军民鱼水情的,如《慰问亲人解放军》(李幼容词)等等。

2、革命家诗词歌曲是傅庚辰歌曲创作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革命家的诗词不仅是文学中的精品,诗词中的佳作,而且是他们心灵与思想的写照,是他们革命历程的足迹,是他们理想、信仰、精神、情操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中极其宝贵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他们创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壮丽颂歌。”(14)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从20世纪60年代初写下第一首革命家诗词歌曲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开始,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傅庚辰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胡乔木、傅钟、张爱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谱写了40余首歌曲(15),其中为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16)、陈毅的《梅岭三章》、叶剑英的《八十书怀》、毛泽东的《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7)、胡乔木的《希望》、傅钟的《长相思——致台湾故旧》等诗词所做歌曲均为佳作。

3、歌颂英雄人物、纪念革命先辈。如《我们怀念杨开慧》(顾工词)以及2005年收入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中的《呼唤烈士的英名》(杨啸、冉淮舟词)、《童年印象》、《留给后世的故事》(冉淮舟、刘绳词)等,深切缅怀了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先烈。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傅庚辰先后创作了《春雨》(韩伟词)、《春天,你永远留在我的心间》(辛坚词)、《难忘》(乔羽词)和《请允许》(柯岩词(18))等歌曲,表达对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切的敬意和衷心的爱戴。为了表达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崇敬之情,在邓小平诞辰百年之际,傅庚辰创作了大型声乐套曲《小平之歌》。除了宏大主题之外,傅庚辰也非常关注身边的英雄,如《歌唱英雄周丽平》(邢军纪、傅庚辰词)就是为歌颂在1991年华东大水灾中为抗洪救灾英勇牺牲的人民战士而作。

4、表达对祖国和党的热爱之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1956年的声乐处女作《花林中的少女》(张藜词)就表现了花季少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红星的故事》(任志萍词)以老一辈革命军人对五星红旗的深刻情感激发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热情,歌中唱道“红星,红星,它是什么?它是先辈昨天的理想,它是我们明天的太阳”。这类题材的歌曲还有《腾飞吧!中华》(张爱萍词)、《永恒的记忆——为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而作》(江志伟词)、《鲜红的党旗迎风飘扬》(刘崇智词)、《鸿雁千里知故乡》(高瑞明词)、《我若是春风》(夏文字词,赞美长城)、《今日吐鲁番》(雪峰词)、《祖国江山美如画》(刘文田、傅庚辰词)等。

5、少年儿童题材。傅庚辰非常关心青少年歌曲创作,曾专门撰文呼吁多创作优秀的少儿歌曲(19)。他写的少儿题材歌曲有《小松树,快长大》(电影《雷锋》插曲)、《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肖华词)、《春天的花》、《我的好朋友》(柯岩词)、《我爱我的小书包》(幼儿歌曲,卢全惠词)、《少年先锋之歌》(胡乔木词)和《手捧红领巾,怀念周总理》(舒扬词)、《老师窗前的灯光》(杨春华词)等。

6、抒写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有抒写乡情的,如《沈阳,我的故乡》(李云柱词)、《问月》(宗洛娃词);有歌颂故乡和母爱的,如《花纸伞》(李自卫词);还有为在不同岗位上辛勤工作的人们而写的职业歌,如《不眠的眼睛》(佚名词)写的是气象工作者,《他也在硝烟里》是为外事工作者而作(佚名词),《红烛颂》是为教师节而作等。

7、为友谊与和平而作。如《中朝友谊之歌》(原名《告别朝鲜》,黎汀词)、《中俄友谊之歌》(陈昊苏词)、《中朝青年之歌》(刘延东词)、《世世代代要做好朋友》(歌颂中日友谊)、《亿万人民成兄弟》(为“世界五十亿人年”电视晚会而作)等。

8、校歌、市歌:作为一名部队专业音乐工作者,傅庚辰也积极参与基层部队和地方的社会文化生活,曾为中关村一小、勤得利第一小学、扬州中学(20)、解放军艺术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桂林陆军学院、武警技术学院和军事经济学院谱写校歌,还为双城和莱阳谱写了《双城市市歌》、《莱阳是个好地方》。

正如傅庚辰所说:“一个作曲家要想掩饰他对生活、对时代、对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透过他的歌曲选题,我们可以看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风貌始终是傅庚辰音乐创作的核心内容。

(二)体裁与声乐表现形式

傅庚辰歌曲的体裁也比较多样,有颂歌、抒情歌曲、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叙事歌曲等。为了准确地表现歌词内容,他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歌曲体裁和表现形式,声乐套曲《航天之歌》集中体现了他对各种体裁的驾驭能力:合唱《诉衷情》和《航天进行曲》是雄壮矫健的进行曲,展现我国航天事业坚定稳健的前进步伐;男声独唱《航天人的歌》是颂歌体裁,深情赞颂了航天科学家为实现中国的航天梦“汗水泪水常相伴,白发黑发总关情”的奉献精神;女声领唱、女声合唱《航天摇篮曲》,表现一位航天员的妻子为宝宝哼唱摇篮曲的情景;男女声二重唱《航天圆舞曲》用节奏欢快的圆舞曲体裁,表达了航天事业取得成功时人们的喜悦与自豪。《歌唱英雄周丽平》是一首篇幅长大的叙事歌曲,独唱的第一乐段之后,用较大的篇幅完整讲述了战士周丽平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献身的事迹,期间多次变换速度和演唱形式,有多处戏剧性的处理,最后是台唱的赞颂部分,全曲随着故事的发展层层推进,跌宕起伏。

在声乐表现形式方面,擅用各种形式的合唱是傅庚辰最为突出的特点。除了用完整的混声合唱(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地道战》、《小平您好》等)和童声合唱(如《红星歌》)之外,他还特别喜欢用各种形式的独唱、对唱、重唱与合唱相结合,如男中音领唱加合唱《大军西去》,男高音领唱加合唱《八十书怀》、女声独唱加合唱《小路》,男女二重唱加合唱《三位老人》,男女声对唱加合唱《他从广安走来》、《新编凤阳花鼓》等。

为什么大量使用各种形式的合唱呢?

首先,与独唱相比,合唱在我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更容易贴近群众的审美和音乐文化需求,也更能体现傅庚辰为人民、为时代而创作的核心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对《黄河大合唱》以来优秀合唱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其次,合唱在和声、音色、音量上的优势使其长于抒发饱满、热情、激昂的情感,能够表现雄浑的、磅礴的气势,适合表现“集体”、“群众”、“人民”等群体性形象,而各种领唱往往与具体的、个性化的形象有关,二者不同的艺术效果会令听众产生“群体”与“个体”的对比和想象,给歌曲增加戏剧性的因素。比如,傅庚辰为叶剑英《八十书怀》谱写的歌曲就充分运用了这种对比来推动音乐:开头是合唱队四个声部次第进入轻声吟唱“啊——”,关于这个引子,傅庚辰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在诗人八十寿诞之夜,当一切客人和亲属都走了之后,他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那里陷入了沉思许多往事涌上心、头,思绪如潮,感慨万千……”(21)接下来的主题部分由男高音演唱:“八十勿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忘尘。”这里,男声的音色当然让人与词作者的男性身份联系起来,可以想象为诗人的独白;而用男高音年轻、明亮的音色表现“八十书怀”似乎有点意外,细想之下,却是对诗人“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最佳诠释了。接着是对比段B,用威武的男声齐唱演唱“亿万愚公齐破立,五洲权霸共沉沦”,音乐风格也由先前的抒情改为典型的进行曲风格,这些处理都与歌词中“亿万愚公”的“群体”形象相匹配。这一段陈述之后又加入女声重复一次,仿佛革命队伍在不断壮大。C段再次使用男高音领唱,以符合歌词中“老夫”的第一人称,四部合唱与领唱做错后一小节的卡农式模仿(但合唱的歌词是“啊——”),仿佛人民群众在侧耳倾听诗人的话语并陷入沉思。C’段改为四部合唱重复一次,仿佛人民群众也由衷地为诗人的乐观精神而慨叹。这首歌曲中,演唱形式的这几次变化是作曲家在充分理解诗词内涵之后,为了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因素而精心设计的,让我们看到了独唱与合唱相结合所产生的表现作用。

傅庚辰的独唱作品中为男高音、女高音和男中音而作的较多,其他声部较少。如男高音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希望》,女声独唱《映山红》、《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小路》,男中音独唱《梅岭三章》、《篝火》、《扬眉剑出鞘》等。此外还有少量的男女对唱(如《梅花巾》、《梅竹同心永相爱》、《摆摆叶手郎哥来》)、男女声二重唱(如《航天圆舞曲》)及领唱加伴唱(《长相思——致台湾故旧》),都是针对不同内容需要而设计的演唱形式。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电影音乐中,傅庚辰还常根据剧情需要,把同一首歌曲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置于不同的画面中,如《映山红》有女声独唱和女声领唱加合唱,《红星歌》有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加混声合唱三个版本。

总之,歌曲体裁与演唱形式的设计是傅庚辰实现自己艺术设想的重要手段,而不论什么体裁什么形式,与歌词内容紧密契合才是关键因素。

(三)作曲技术特点

具体到写作技巧,我认为傅庚辰的歌曲创作有这样一些特点:

1、擅长用各种手法把简短的歌词(或诗词)抻长,用音乐表达更深刻的思想,体现变奏、对比或中国音乐展衍的思维。

(1)在“起承转合”原则基础上发展、累积、变化,以取得更加完满的艺术效果:在一些诗词歌曲中,A乐段歌词是在原诗四句的基础上重复后两句构成(即1234,34,可参见谱例2的歌词),音乐也相应采用六个乐句,但句法关系有不同处理。如《大军西去》A段是a+b+c+d+e+d六句,第四句歌词两次出现用了相同的乐句d,二者的呼应使后两句成为前四句的补充,明确了音乐的结构感。下文谱例3中《八十书怀》中男高音领唱部分,最后两句与三、四句虽旋律不同,但节奏却完全一致,即a+b+c+d+c'+d',是在原来四句的基础上的升华。《记遗言》、《大江歌罢掉头东》及《梅岭三章》中的A、B两段都是由连续并列的六个句子构成,即a+b+c+d+e+f,与前例4句主体加2句补充的结构相比,这种一气呵成的句法流畅性更好,陈述性更强,也更符合中国音乐连续发展、自由展衍的审美传统。还有一个必须说到的例子,女声独唱《映山红》也是四句词,作曲家将之抻长为1234,34,4,4共8句,音乐是a+b+c+d+c'+d'+e+e',音乐材料的处理与歌词是完全同步的。董必武的诗《病中观窗外竹感赋》共4句词,傅庚辰在歌曲中的处理与《映山红》完全一致,也是1234,34,4,4,音乐却有不同的安排:他先用这四句写成a4+b4+c4(2+2)+d3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之后用新的音乐e4(2+2)+f3重复后两句歌词(句法与c、d相同),8小节的连接之后是两次重复f句(歌词是第四句诗)这样第一乐段长达9个乐句:a4+b4+c4(2+2)+d3,e4(2+2)+f3,连接,f3,f3。

(2)歌词完全重复时音乐是原主题的变化重复、发展甚至对比,音乐不受歌词的束缚,形成新的层次:重复时变化比较小的可能只是两段内部细节有出入,如《病中观窗外竹感赋》,第二乐段重复时把原来8小节的连接演化成19小节,两个f句之后多了一个补充,使两段的终止形成呼应,其他未作太大变动。

歌词重复时也可能采用原主题材料自由展衍,自然发展下去。如下例,这是《梅岭三章》的第三部分,如谱例左侧所示,音乐由A段、B段和补充构成,B段在重复A段歌词时,集中采用了A段中两个重要的材料变化发展而来(即谱例中的1和2)其中材料1基本保持原样醒目地用在几个句头,材料2在B段最后原样出现之后,补充句是把材料2中的r,do两音去掉,压缩为sol-la-sol-mi-sol,然后时值拉宽一倍继续补充。两段音乐有关但不同,重复歌词的同时音乐也得到有效的发展。谱例1 《梅岭三章》片段

《诉衷情——赠远洋船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A、B两段歌词相同,但音乐材料却是并置性对比关系,不但旋律完全不同,演唱形式也从A的男声合唱改为男声独唱,B的后半部分改为四部合唱。但是仔细研究,发现两段音乐材料有特别的联系,见下例(为了看清骨架音,谱例中没有画连音线):谱例2 《诉衷情——赠远洋船队》片段

谱例所示第一行乐句是从A段的第四小节开始,第二行是从B段的第一小节开始,仔细观察发现它们的骨架音几乎完全一致,歌词却是“错位”的,因此,即使音乐材料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因为配了不同的歌词,仍然会给听者造成两段并列的印象。为何要这样设计呢?我们知道,并列单二部曲式由于强调两段之间的鲜明对比,容易造成割裂感,所以作曲家一般需要在两段之间安排一些内在联系的因素,隐蔽地消融掉这种割裂感,而象这个例子这样“掐头”加“错位”的巧妙处理的确是相当精彩的。

(3)主题段落也常做变奏性重复,以扩大规模、深化主题。如《航天人的歌》主体是并列单二部曲式,但每段都带有复乐段,构成AA'BB'的结构。《大军西去》的主体也是并列单二部曲式,但作者在B段上大做文章,变化演唱形式,变化重复了两次,整体为A-B-B1-B2-尾。《八十书怀》是带引子和尾声的并列单三部曲式,后两段通过变化演唱形式分别重复了一次,整体为引-A-B-B'-C-C'-尾。

2、灵活的句法和节拍

傅庚辰常把方整性乐句和非方整乐句自然地糅合起来,如《八十书怀》主题段(见下例),按歌词分共有六个乐句,第一、三句“八十勿劳”“导师创业”处理为一字一拍,二、四句的“长征接力”“侪辈跟随”改为一字半拍,形成4小节的方正句和3小节的非方正句的结合,这种处理可能是为了避免所有乐句后两小节节奏基本一致将可能形成的过分平衡感,现在这种不平衡的句法反而使音乐更加灵动、流畅,谱例3 《八十书怀》片段

节拍的变化,是傅庚辰擅长使用的一种音乐陈述和发展手法。《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节拍变化比较丰富,A段为2/4和4/4拍交替,B段中是5/4和4/4拍交替,c段改为3/4拍。《八十书怀》是2/4拍和3/4拍交替。《希望》A段是慢板的抒情段,用2/4拍,B段转入活泼的小快板,节拍也相应改为舞蹈性的3/4拍,第三段是情感的尽情释放,乐句非常自由奔放,为了避免3/4拍重音规律出现会形成舞蹈性风格,作曲家有意识地在每句词的最后一个字上拖长为4拍,形成3/4与4/4拍的交替,使旋律洒脱而热情,适于抒发情感(见下例中1的四句)。随后的四句则用了相反的处理,是44与3/4拍交替,由于句尾变短,使四句更加紧凑(见下例2的四句)。谱例4

3、简洁的曲式结构

傅庚辰歌曲的结构并不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单二:两乐段的如《记遗言》,稍复杂的如前述《航天人的歌》和《大军西去》。

(2)再现单三:如《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引子-ABA'的结构。第三段改变演唱形式变化再现。

(3)并列单三:如《梅岭三章》的原诗作分三“章”,音乐相应的是ABC三段构成;《希望》第一段是抒情的诉说,多句式,旋律低缓抒情。第二段突然转成跳跃的、舞蹈性的小快板,第三段是长线条的咏叹,3拍子和4拍子交替。尾声部分先抑后扬,突然爆发结束性高潮,符合“希望”的内容需要;《八十书怀》是带引子和尾声的并列单三,整体结构为引-A-B-B'-C-C'-尾,后两段通过变化演唱形式分别重复了一次。

4、贴切的词曲关系

(1)注意音调与语调的关系。傅庚辰的歌曲中比较注意体现汉语语调四声的特点,如《枫叶飘》中“枫枝摇”的“摇”字用sol-la或mi-sol的上行音调,《枯木逢春发新芽》中“歌女”的“女”字用了la-do,”“姐妹”用了(姐)mi-sol-(妹)mi-re-do。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

(2)参考语言节奏写作音乐节奏。如上文谱例3中“纵然海知道,天会有暗时,希望告诉心,云必有散时”音乐节奏与诗歌朗诵的节奏完全一致。《青春之歌》中“青春是热,青春是爱,青春是歌”三个短句用三次xx.x|x—|的节奏,“火之歌、热之歌,爱之歌,歌之歌”四个短句则改变附点的位置用的节奏型,这两处音乐节奏不但与语言节奏一致,而且其富有弹性的节奏型非常适合表现青春的朝气与活力。

(3)从音乐需要出发,合理处理歌词结构与歌曲结构的关系:为一些工整对仗的歌词作曲时,傅庚辰常常故意破坏平衡和对称感,如七言诗《八十书怀》的第一乐段,四句歌词均为7字,傅庚辰却将之写成4+3+4+3的四个乐句。遇到一些参差不齐的歌词,他反而会把它们归置到方整句之中,从而有效地淡化了歌词不工整不对仗的问题。如《诉衷情》,四句歌词分别是7+5字,6+5字,3+3+3字,4+4+4字,没有任何两句是一样的,也没有递增、递减、对称的布局,傅庚辰却用相当自然的旋律写出了四个8小节的方整句。又如1956年创作的第一首声乐作品,女声小合唱《花林中的少女》(张藜词),并列单二部结构,主歌部分齐唱,副歌部分二声部合唱。主歌歌词由长短不一的5个句子构成,傅庚辰将之整合成3个方整句(每句8小节),值得注意的是第二句的句尾,没有沿用第一乐句尾音延长的做法,而是用了do-re-mi的级进,不但避免因落在主音上过早形成终止感,而且自然地引出了第三句开头的fa音,使音乐更加顺畅,也更易于演唱。副歌部分歌词也是5个长短不一的句子,分别是13字、15字、4字、4字、10字,傅庚辰将前两个长句子写成两个5小节的乐句,后面3句整合成一个9小节的乐句,构成5+5+9的三句式乐段。两个乐段的句法结构完全不同,乐句长短变化较多,音乐基本采用自由展衍的手法,但由于恰当地处理了歌词结构与音乐结构的关系,使旋律唱起来朗朗上口。

5、符合内容需要的艺术风格

从技术层面讲,歌曲创作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呢?傅庚辰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要吃透作品的主题思想”(22),这决定作品的方向;“二是要吃透作品的艺术风格”(23),这决定作品的成败。后者尤为重要,只有找到合适的、特定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才有可能创作出有独特风格的、有鲜明个性的歌曲。

“吃透作品艺术风格”在傅庚辰的电影音乐创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电影音乐中艺术风格的定位首先就是要为电影情节服务,要符合故事发生地的地域特点,更要符合剧中人性格特征,为了做到这些,傅庚辰在反复研读剧本的基础上经常“无中生有”、“自我否定”,直到找到合适的表现方式为止,这里举两个最著名也最成功的例子:《地道战》的剧本中写道:“清晨,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画外,太行山上响起了抗日歌声”,傅庚辰起初在此注明:“此处可用《在太行山上》”,但后来发现歌曲与影片中的情绪不够吻合,关键是“自由之神在纵情高歌”完全不是农民的语言,于是自己作词谱曲,创作了日后家喻户晓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再如,为电影《雷锋》创作音乐时,先是写了一首名为《高岩之松》的主题曲,把雷锋塑造成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但随着他到雷锋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深入生活、搜集素材,他发现雷锋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伟大寓于平凡”的英雄,原来那首歌不符合人物的根本特征,于是苦苦构思一个多月后,终于作词谱曲创作出了歌曲《雷锋,我们的战友》,这首更贴近人物形象的歌曲以其朴实无华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旋律很快在群众中流传开来。这种在吃透作品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对“艺术风格”的反复推敲、精益求精正是傅庚辰歌曲创作的一大特点,也是他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傅庚辰歌曲创作思想及美学观

梁茂春在《中国当代音乐》一书中指出:“中国当代歌曲的显著特点,是它紧密配合着、伴随着社会变迁和各个时期的政治任务以致党的各项具体政策。”(24)这是对当代中国很多作曲家、很多作品共同特点的概括。有不少作曲家曾活跃于其中某一个或几个时段,而像傅庚辰这样,在长达六十五年的音乐生涯中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佳作问世,那必定是有某种坚定的信念在引导他支持他——那就是,歌曲要与时代同呼吸,歌曲要与人民共命运,歌曲要给人以美的感受,这三点正是傅庚辰创作思想的集中体现。

1、歌曲与时代血肉相连(25)

傅庚辰歌曲创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感,这个“时代感”不仅是创作题材几乎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重要历史时期,更体现在用准确的音乐语言和艺术风格,表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视角下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有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电影音乐《闪闪的红星》、《梅岭星火》,有表现抗日战争人民斗争的电影音乐《地道战》,有以解放战争为背景的电影音乐《挺进中原》、《风雨下钟山》,有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内容的电影音乐《打击侵略者》、《英雄坦克手》、《飞行交响乐》,有反应“文革”的电影音乐《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写出了否定“文革”的歌剧《星光,啊星光》,1991年建党70周年之际出版了革命家诗词歌曲专辑《大江歌》,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飞成功写了大型声乐套曲《航天之歌》,2004年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写了声乐套曲《小平之歌》,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写了交响组曲《地道战留给后世的故事》、交响诗《红星颂》,2006年为党风廉政建设写了《纪检之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写了歌曲《你我一起走》、《真爱在人间》,北京奥运会前夕写了歌曲《奥运之火》,2013年为纪念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创作了交响组曲《雷锋之歌》……这样的作品目录与傅庚辰在东北鲁艺学习期间形成的创作观、文艺观、人生观不无关系(26),他在《歌曲——时代的呼声》(27)一文中指出,“聂耳、冼星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革命音乐的奠基人、成为人民音乐家,原因在于他们能够投身于时代的洪流,投身于革命的熔炉,投身于人民的怀抱……他们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具有先进的世界观”(28);这样的作品目录也是他长期全面学习的结果。在任音协主席后的第一次领导班子会上,傅庚辰提出音协工作的“六个抓”,其中就有“抓学习”,强调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外,音乐工作者更要加强在政治思想、文化修养等方面的学习,要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不能故步自封、坐井观天,因为“思想的狭隘会影响专业的发展”;这样的作品目录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曲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看到了他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

2、成为人民的歌者

在音协的一次讲话中,傅庚辰指出:“作为音乐工作者,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反映人民的生活、愿望、心声,满足人民的音乐需求,积极主动地发挥音乐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29)

这种音乐为人民服务的创作思想既体现在傅庚辰对创作题材的选择中,也体现在他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音乐风格中。周荫昌在《略谈傅庚辰音乐创作的艺术特点》(30)一文中指出,用朴实的音乐刻画生动的形象,深入浅出地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是傅庚辰对冼星海、聂耳革命音乐传统的继承与发扬。担任音协主席的十年间,傅庚辰曾多次谈到歌曲创作的人民性问题,指出音乐工作者要为群众写歌,要写群众能唱、爱唱的歌,因为“历史证明,实践证明,那些紧扣时代脉搏、结构简洁、曲调生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群众歌曲,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31)

3、音乐的本质是美

音乐的本质是美,“音乐要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陶冶,给人以欢乐,给人以美的享受”(32),这是傅庚辰始终坚持的创作观念。1973年,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特殊年代里,他为电影《闪闪的红星》创作的《映山红》、《红星歌》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三首歌曲像甘洌的清泉滋润了“文革”时期人们焦渴的心灵,以至于后来有“十年动乱,一部电影、三首歌”(33)的说法。而今,历经了四十年时光的检验,这些歌曲仍然以其独特的美在打动人、感染人,这其中的故事也发人深思——傅庚辰在去故事发生地体验生活后很快就创作了全部七段歌曲,就在乐队总谱也已完成之际,他偶然发现创作组抽屉里剧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词很简洁质朴又动人,但由于过于抒情已被否掉了,如果写这首歌就意味着要推翻已经写好的七首歌曲中的三首及其总谱,不但要冒艺术上成败的风险,更有可能冒政治上的风险。经过几天的思想斗争,他最终决定“要努力听清自己心底的声音”,坚信无论什么时代,真正美的音乐才是人民需要的——无论何时,“美”都是音乐的本质,他下定决心之后,仅用两个小时就写成了这首歌,并取名为《映山红》。它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为经典。

傅庚辰的艺术创作是成功的,他的人生也是成功的。他有着特殊的人格魅力,几次采访发现,他既有作曲家的敏感多思、又有实干家的脚踏实地,既有艺术家的丰沛才情、又有政治家的冷静理性,既有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又有知进知退的生活智慧,感性和理性在他身上平衡、融合着。现年78岁的他头脑清晰、思维缜密、语言精练、记忆力惊人,谈话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名、地名、会议名、作品名、主题旋律等等都是脱口而出。正当我为此暗自惊叹时,他谈到了去医院探望李德伦等老一代文艺家并为他们的境遇而痛心,尽管用了非常克制、平静的口气,那真诚的情感还是带着温度扑面而来……我的目光开始离开文献,投向面前这个让人肃然起敬的人。

他是个务实求真、锲而不舍的人。他所有的发言、体会、总结、提案等文字都是在工作和创作之余,挤时间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后自己动笔写成的(34),一篇文字常常要反复修改多次,直到满意为止。对于所有的采访、讲座,他都要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对象提前很久做充分准备。他很执着,不论是工作还是创作,都坚持“要看准切入点,要锲而不舍地追,不要半途而废”,从前文提到的为落实老艺术家生活补贴的事五次请示李岚清同志就可见一斑。他的执着还表现在敢于自我否定,认定是对的事就坚持做到底,但如果发现不对,即使已经投入很多精力甚至已经完成了也要推翻重来,或是完全停止。如前文提到为电影《雷锋》和《闪闪红星》创作音乐时抛开已有成果另起炉灶的故事。

他是个实事求是、心胸坦荡的人。第一次采访看他的照片,他指着其中一张黑白照片的背景说:“毛岸英同志就葬在这里”,我问,“那就写您某某时期到烈士陵园瞻仰毛岸英墓?”他淡淡地说:“不是的,我们每天回驻地都要经过那里”。再如,有人说他的《红星歌》、《映山红》、《红星照我去战斗》等歌曲是“红歌”,他说那是为电影创作的,有其自身的艺术价值,不能因为歌名中有个“红”字就是“红歌”。

他平易近人、真诚待人,他极好的修养令我这晚辈产生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第一次采访前他在电话里详细告诉我怎么准确找到他家,刚刚坐下一杯热茶就送到了面前,还找来一摞资料便于我尽快了解一些情况。采访第二天,他派人给我送来一部专题片,信封上大大地、正确地写着我的名字,内附一封便笺说明情况,看到自己的名字竟然没有被想当然地写成“莉”,我这才想起一个细节,落座前他问过我的名字是哪几个字……之后,我从其他同志那里了解到,傅庚辰尊重身边每一个人,无论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我不由得在这面镜子前打量起自己………

成功没有捷径,勤奋执着、苦学勤思成就了傅庚辰。现在,年近八旬的傅庚辰仍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近两年,他在哈尔滨、广州、贵阳、南京、合肥、长沙、北京、上海等地举行了多场以“理想之歌”为名的作品音乐会(35),之所以命名为“理想之歌”,“是想告诉人们,有一种直指内心的声音——理想。他用自己的音乐,写下了不同时代对理想的不同诠释,也写下了自己对理想的忠诚和无畏”(36)。

2013年11月4日,中央电视台“光荣绽放2013——十大作曲家声乐作品音乐会”录制现场,在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中,傅庚辰走上舞台:“78年的人生之路,65年的艺术生涯,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今后还要继续,要歌唱伟大的中国梦。”愿傅庚辰的艺术生命长青,愿他为人民创作的歌曲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永远回响。

①“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是我音乐人生的座右铭。”引自《傅庚辰谈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6月,前言。用这样口号式的文字做学术论文的标题曾是笔者尽量避免的做法,但在阅读了几万字的文献资料并对傅庚辰和他身边人做了多次采访之后,我确信,这是本文最贴切的标题了。

②即抓创作、抓建设、抓组织、抓活动、抓学习、抓联络。

③如1998年3月8日,在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的大会做题为《关于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加强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的发言;1999年6月8日在全国政协第十八次常委会专题讨论会上做题为《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的发言;2002年3月9日,在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代表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做题为《对“入世”后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几点建议》的发言;2005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文艺界联组会上做题为《为了祖国的花朵》的发言等等。

④后来改为东北鲁艺音工团,团长由“鲁艺”总团团长吕骥兼任。

⑤该团于1951年8月在沈阳成立,由东北文艺工作团、东北文教队及东北鲁艺音工团、文工团组成。

⑥简称东北音专,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

⑦这部套曲是为庆祝2003年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而作,由7首歌曲组成,首尾2首为张爱萍词,其余5首均为翟泰丰作词。包括男声领唱加合唱《诉衷情》、男声独唱《航天人的歌》、女声领唱加合唱《航天摇篮曲》、男女声二重唱《航天圆舞曲》、合唱《航天进行曲》、女声独唱《中国飞船是神舟》和男女声领唱加合唱《腾飞吧!中华》。

⑧这部套曲是为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而作,由序曲、男声领唱加合唱《他从广安走来》、男女声二重唱加合唱《三位老人》、女声独唱加合唱《小路》、男女声对唱加合唱《新编凤阳花鼓》和合唱《小平之歌》构成,均为翟泰丰作词。

⑨《红星颂》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话别》(器乐),第二乐章《映山红》,第三乐章《红星照我去战斗》,第四乐章《红星歌》。全曲以原有的三首歌曲为基础,加入根据这些主题发展、变奏的器乐部分。

⑩组曲由7首歌曲及器乐构成,分别是:女声独唱《童年的印象》(1995),器乐,《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器乐《地道战显神威》,合唱《地道战》,男声独唱《忘不了》(1991),器乐《忘不了一》,合唱《呼唤烈士的英名》(1995),器乐《忘不了二》,男声独唱《多少次雁来雁去》(1995,电视片《平原诗篇》主题歌),器乐与声乐《忘不了三》,领唱合唱《留给后世的故事》(2005)。

(11)包括男高音独唱《西江月·井冈山》、合唱《七律·长征》、《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女高音独唱《菩萨蛮·大柏地》、男中音独唱《清平乐·六盘山》、男高音独唱《沁园春·雪》及合唱《七律·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2)交响组曲《雷锋之歌》是2013年傅庚辰为纪念毛泽东为雷锋同志题词发表50周年而作,包括合唱《雷锋,我们的战友》、童声合唱《小松树,快长大》、合唱《为社会主义大厦多添一块砖》,管弦乐《苦难欢乐阳光》及合唱《老百姓的雷锋》组成。其中合唱《老百姓的雷锋》是新创作品,是《雷锋,我们的战友》的姊妹篇,2013年3月1日在辽宁抚顺雷锋大剧院首演。

(13)傅庚辰《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在“革命诗篇”傅庚辰作品音乐会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人民音乐》2007年第8期。

(14)傅庚辰《为革命家诗词谱曲》,《人民政协报》,1998年11月3日。

(15)1999年前诗词歌曲的创作情况可参见傅庚辰《为革命家诗词谱曲》,《人民政协报》,1998年11月3日。到目前为止,傅庚辰已为毛泽东的八首诗词谱曲,为董必武、叶剑英、陈毅诗词谱曲各十首左右,胡乔木诗词三首,张爱萍诗词四首,周恩来、朱德、傅钟等各一首。

(16)这是当时国内第一首周恩来诗词歌曲。1977年底写成一首男中音独唱并由黎信昌首演成功后,作曲家感到1分钟的独唱曲不足以表现诗作的气魄,也不足以表达对敬爱的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于是在1978年春节期间将之改写成长达5分钟的男中音领唱加合唱歌曲。

(17)该曲是傅庚辰为影片《风雨下钟山》创作的主题歌。

(18)施万春用柯岩的这首诗创作了歌曲《送上我心头的思念》。

(19)参见《让祖国的花朵更美丽——在儿童歌曲创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载《人民音乐》2004年第7期);《为了祖国的花朵——在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文艺界联组会上的发言》(载《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

(20)扬州中学是江泽民、胡乔木、吕骥等同志的母校,1992,为纪念建校90周年,由胡乔木作词、傅庚辰作曲,创作了《扬州中学校歌》。

(21)傅庚辰《为叶剑英诗〈八十书怀〉谱曲的一些往事》,载《人民政协报》1998年2月14日。

(22)引自傅庚辰《歌曲——时代的呼声》,《人民音乐》1983年第12期。

(23)同上注。

(24)《中国当代音乐》,梁茂春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3版,第1页。

(25)引自傅庚辰:《岁月如歌——2007年军旅作品音乐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载2007年10月26日《解放军报》。

(26)指1948年3月至11月,“这段时间仅仅八个月,但对我的人生道路、对我的音乐生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几个经过实践反复验证的基本文艺观点至今还是指导我文艺思想的依据。”见傅庚辰《岁月如歌——“2007年军旅作品音乐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载2007年10月26日《解放军报》。

(27)载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12期。

(28)引自傅庚辰《歌曲——时代的呼声》,载于《人民音乐》1983年第12期。

(29)傅庚辰:《中国音乐的新高潮——中国音协第六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音乐》2007年第10期。

(30)载于《人民音乐》,1981年第4期。

(31)傅庚辰:《踏准时代的节拍》,载于《人民音乐》2003年第10期。

(32)引自大型人物纪录片《映山红——音乐家傅庚辰的艺术生涯》,上海广播电视台出品。

(33)李双江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音乐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第481页。

(34)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文集《傅庚辰谈音乐》中收录了他的142篇文章。

(35)2011年9月29日,为纪念建党90周年《理想之歌——为革命家诗词谱曲音乐会》在哈尔滨举行,2011年12月25日《理想之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在广州举行,2012年7月2日,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在贵阳举行了《理想之歌——傅庚辰作品音乐会》,2012年9月28日《理想之歌江苏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在南京举行,2012年11月22日《理想之歌上海之声——傅庚辰作品音乐会》在上海举行。

(36)引自大型人物纪录片《映山红——音乐家傅庚辰的艺术生涯》,上海广播电视台出品

标签:;  ;  ;  ;  ;  ;  ;  

与时代的呼吸与人民的命运分享--傅庚辰与他的歌曲创作_傅庚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