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珍(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810007)
【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气胸的护理方法,以降低新生儿气胸的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3年6月一2013年11月间对8例新生儿气胸的治疗及护理临床资料;在对给患儿相应治疗后,观察患儿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护理,对其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8例气胸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 对新生儿气胸的患儿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异常、积极干预;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气胸的关键。
【关键词】 新生儿 气胸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5-0212-02
新生儿气胸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肺泡过度充气,肺泡腔压增高或肺泡腔与间质间产生压力阶差及临近组织压迫,导致肺泡壁破裂而产生[1]。此病是新生儿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急,进展快,常表现为突发的呼吸困难、面色紫绀,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生命。多数发生在原发肺部疾病的患儿如呼吸窘迫综合症、胎粪吸入综合症等;在需要正压通气时更易发生。近年来随着加压呼吸的广泛应用,发病率明显提高至5%-20%[2]。我科2013年6月一2013年11月间收治了8例新生儿气胸患儿,经过胸腔闭式引流、机械通气等治疗及护理,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8例,男5例、女3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5例。其中自然分娩4例、剖宫产4例;产时有窒息史6例,无窒息者2例;基础疾病为新生儿肺炎2例,羊水吸入综合征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患儿X线检查,结果提示为左侧气胸3例,右侧气胸4例,双侧气胸1例。其中一次性穿刺排气2例,胸腔闭式引流6例。
1.2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经皮氧饱和度低于85%,查体有胸廓隆起,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X线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肺压缩。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治疗 保暖、镇静、吸氧、抗生素、营养支持等。
1.3.2 应用BD针一次性穿刺排气
1.3.3 胸腔闭式引流 在锁骨中线第二或第三肋间置入一次性橡胶吸痰管,其中1例放置了双侧引流管。
1.3.4 机械通气 本组8例患儿中有6例行机械通气,2例仅头罩罩氧。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新生儿室温湿度适宜,将患儿置于辐射台保暖,抬高床头15-30度。保持患儿安静,避免哭闹,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鲁米那镇静;维持基础代谢,给予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注意各项治疗的正确及时,遵医嘱24小时维持输液,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给予面罩罩氧,调节氧流量为3-4L/分,注意氧疗的注意事项。合理喂养,对于吸吮能力或者吞咽能力较差的患儿给予鼻饲喂养,保证患儿的能量摄入,做好基础护理及口腔护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操作时动作轻柔,各项操作尽量集中进行,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
2.2 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儿的神志、反应、面色、生命体征等情况;密切观察患儿呼吸运动、胸廓形状是否对称,若出现呼吸运动减弱或者呼吸音消失,可判断为患儿气胸加重,应做好抢救准备。
2.3 呼吸治疗的护理
2.3.1 罩氧 遵医嘱给予头罩氧,正确调节氧浓度。
2.3.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者给予超声雾化以稀释痰液;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者每2小时吸痰一次。
2.4 胸腔穿刺减压的护理
2.4.1 穿刺排气 紧急情况下行胸腔穿刺排气,2例患儿均采用24G一次性静脉留置针穿刺胸腔连接20ml空针抽出空气,患儿发绀症状立即得以缓解。拔除留置针后消毒,更换一次性无菌透明敷帖。
2.4.2 胸腔闭式引流 将患儿立即置于辐射台上,取头高足低仰卧位固定患儿,在无菌操作下6例患儿行胸腔闭式引流。我科自行设计专为新生儿使用的一次性胸瓶:用0.9%生理盐水瓶做瓶身,1形玻璃管插进盐水瓶并没入水面2-3CM,L形玻璃管插进盐水瓶,协助医生将一次性橡胶吸痰管的一端插入胸腔另一端与1形玻璃管相连接形成密闭式胸腔引流瓶,并低于穿刺部位60cm;术中应观察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并观察和记录穿刺、引流情况,观察水封瓶水柱波及水泡溢出情况。若水柱波动不明显或无波动,胸腔内又确有积气,应及时检查原因,调整并重新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水封瓶应每日更换,严格无菌操作,并防止气体进入胸腔。将引流管妥善固定,检查是否有扭曲或受压,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切口处敷料是否干燥,线是否脱落。观察引流物的量、颜色、性质,并做好记录。如闭式引流管通畅,但无波动,患儿呼吸改善,先夹闭引流管观察24 h左右,复查胸片肺复张情况,无积液、积气后再拔除引流管。拔管后用凡士林纱布和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加压包扎至伤口愈合。拔管24 h内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困难,穿刺部位是否有渗血、渗液、皮下气肿等。
2.5 高频机械通气的护理
HFOV是一种高频率、低通气压力和潮气量等于或小于解剖死腔气量的通气方式,它是通过高频流动的气体增加弥散和对流、肺泡直接通气、肺区域间气体交换的不均性等作用,使肺组织的气体交换更加迅速有效,增加肺血流,改善患儿的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由于HFOV可以在较低的吸入氧浓度和气道压条件下进行气体交换,从而避免了气压伤和高浓度吸氧所致的后遗症,所以新生儿气胸首选高频通气治疗[3]。完善的加温湿化和适宜的气道管理技术是HFOV成功的基本条件,将患儿头偏向一侧,使患儿头部位置高于呼吸机管道位置;湿化灌内加入适量的灭菌用水,有效加温湿化,保证吸入气体温度35-37°C ,每小时检查湿化器的水位,保持在允许最高水位之下,及时倾倒呼吸机管道冷凝水;按需吸痰,吸痰管粗细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2/3为宜,避免窒息;正确调节负压,最大负压不超过5kpa,避免肺复张过程中过大的负压吸引,促使肺微血管内液体外造成肺水肿;每次气管内吸痰时间<10秒,吸引次数少于3次,两次吸引间隙均使用呼吸囊加压供氧,压力<40mmhg准确记录呼吸机参数。在使用中基本保持频率不变,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避免人机对抗,如出现人机对抗应遵医嘱使用镇静剂。
3 护理体会
新生儿气胸发生率为0.05%~2%,是新生儿科常见病与多发病,大部分继发于肺部感染,不适当的气道加压给氧易诱发气胸的发生;不及时正确治疗容易危及患儿生命。在护理中,积极预防新生儿肺部感染和窒息,并避免不当的气道加压,可减少气胸的发病率。认真细致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穿刺引流患儿,保证引流效果,是护理的关键。一是护士要熟悉新生儿气胸的临床表现及发生各种危重症时的征兆,如呼吸急促、血压骤升或骤降、严重紫绀等,及时发现问题。二是对引流患者,要密切观察,重点护理,吸引管的位置不能过高或过低,严防引流瓶的位置超过引流管的切口水平,以免引流液返流进入体内。三是机械辅助通气时,要严格遵医嘱选择通气模式和各参数,以免机械通气带来新的肺部损伤。四保证护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五是要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与教育,争取家属的配合。
参考文献
[1]陈麒翔,王文学,胡玲琴,等.新生儿气胸一例诊治体会[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5):316.
[2]荣丽英,郭静,王丹,等.新生儿气胸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抢救体会[J].天津医药,2007,35(1):67-68.
[3]蒙来成.新生儿气胸61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2010,31(13):1725-1726.
论文作者:韩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2-19
标签:气胸论文; 患儿论文; 新生儿论文; 胸腔论文; 呼吸论文; 医嘱论文; 肺泡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