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福群 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儿科一病区 434000
【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语言性的沟通护理,观察组患儿采取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组间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14,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采取非语言性沟通具有显著的临床作用,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以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强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缓解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关键词】非语言性沟通;儿科;护理;应用
儿科患者相较于其他科室的患者而言。其本身的特征性十分的明显。儿科患者年龄较小,护理人员在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语言沟通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非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1-3】。本次研究将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儿科收治的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1-12岁,平均(6.4±4.3)岁,住院时间为5-13天,平均(6.5±4.1)d;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1-11岁,平均(6.1±4.1)岁,住院时间为4-12天,平均(6.0±4.1)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方法与目的均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在自愿原则下参加本次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语言性的沟通护理,观察组患儿采取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眼神与目光交流
当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紧张、疼痛的状况时,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眼神与目光的善意注视来表达关心,令患儿感觉到信任与安全。并对患儿产生一种关注与鼓励的作用,帮助患儿积极的面对治疗以及护理过程中的疼痛,帮助患儿以一种放松的状态以及稳定的状态来接受医护人员的治疗或者护理,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2.2安抚与抚摸
由于患儿对外界的感觉十分的敏感,当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治疗与护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打破患儿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出现焦急、不安以及害怕的情绪。而通过抚摸,特别是轻柔的抚摸可以让患儿感受到一种舒适感以及安全感。通过抚摸护理不仅能够促进患儿成长,还能够改善患儿的睡眠质量,促进患儿的自身免疫力的提高,促进患儿的吸收以及排泄,对患儿身体健康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1.2.3面部表情
通常患儿会通过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来感知医护人员的情绪以及给人的距离感的远近。医护人员的面部表情对患儿具有较大的心理影响的作用。在护理过程中,患儿首先感知到的就是护理人员的面部表情。护理人员的一个十分和蔼、亲切的微笑会让患儿感到温暖、熟悉,会减轻患儿自身对医院以及治疗的不安、害怕情绪,增加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会促进患儿积极的配合治疗。同时,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评价。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80份,收回80份,满意≥85,一般≥60且<85,不满意<60【4】。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组间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表1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例数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率
观察组4025(62.5)14(35.0)1(2.5)39(97.5)*
对照组4022(55.0)12(30.0)6(15.0)34(85.0)
注:与对照组比较,x2=3.914,P<0.05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儿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率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组间比较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儿科护理工作中采取非语言性沟通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提高患儿以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加强患儿与医护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缓解医患关系,促进患者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促进患儿早日康复。因此,在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性沟通的护理方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宁秀梅等人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5】中所得结果与本次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了非语言沟通技巧相较于传统的常规护理办法更具护理效果,且扎起临床研究与实验中得到普遍证实。
综上所述,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并受到广大患儿及其家属的认可,为医护人员的工作也带来了较大的便利,因此,在现代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沟通护理方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晓丽,刘娅萍.非语言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05(30):193.
[2]潘学彬.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11(32):215-216.
[3]郑蔚.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1,23(32):9-10.
[4]曹桂红.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6(34):87.
[5]宁秀梅.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20(32):183-184.
论文作者:苏福群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患儿论文; 儿科论文; 语言论文; 家属论文; 护理工作论文; 医护人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