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先进性论文,理论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时代需要锻造新的理论武器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毫无疑问,以工人阶级阶级性为基础的先进性是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也是党能够发展、壮大,带领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实现自己使命的根本条件。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核心问题。党的先进性不是自封的,也不是靠党章规定几条原则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的。传统党建理念强调,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党要由工人阶级先锋战士所组成,这是正确的,又是远远不够的。先进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阶级基础仅仅是保持先进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先进性本身。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体现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实践中,尤其是必须体现在党应对时代挑战,完成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中。20世纪初,列宁创建的布尔什维克党是先进的,因为它适应了战争与革命的时代需要,尽管党员仅有20万,却能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共产党也是先进的,因为它适应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领导苏联人民取得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党发展到200万党员。20世纪90年代,在戈尔巴乔夫主政下,苏共已有近2000万党员,然而,这样一个大党、老党丧失了先进性,没有能够从体制和政策上适应和平与发展时代的挑战,因而落后了,失败了。现实表明,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与时俱进;离开时代主题抽象地谈论党的先进性,没有意义;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与时代发展提出的新任务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现在,时代的发展变化把一系列新问题提到中国共产党面前。
——经济全球化迅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人类历史的前进是个加速发展的过程。近几十年来,尽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化阶段,即出现了生产要素以更大规模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世界经济被整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过程和趋势。辩证法认为,在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尽管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没有改变,但具体矛盾发生了变化,因此过程显出阶段性来。在经济全球化阶段,世界出现这样一些新特点:一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更加突出,先进生产力集中表现在以高科技为龙头,能够创造更高的生产率方面;二是各国经济交流密切,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三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由此,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更突出地表现为竞争并存、斗争共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围绕和平与发展问题,两种制度正在进行无情的竞争和竞赛,究竟哪种制度能够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尤其是为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历史就会选择哪种制度。近年来我国GDP已超过1万亿美元,然而也只是美国同期的1/9,人均GDP落后更多,今后几十年,力量对比“西强东弱”的局面不会改变,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面临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不容低估。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尖锐。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问题主要出在执政的共产党内部。二十世纪90年代,苏东地区的共产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俱倒,这场极为强烈的“政治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制的失效和政策的错误使社会主义原则遭到扭曲,在匆忙进行的“改革”中又迷失方向,党也因此失去人心,丧失了执政基础。1990年苏联一家报纸在公众中进行了“苏共代表谁的利益调查”,仅有7%的人认为“党代表人民利益”;有14%的人认为党代表党员的利益;认为党代表各级官员利益的竟高达85%!这样的党难道能够避免失败吗?执政的共产党脱离群众,不仅表现在僵化的体制、错误的政策上,也表现在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以权谋私等贪腐行为方面,最终导致党和它所代表的阶级、人民相离异。这里的悲剧在于:长期执政使苏联东欧党的领导人忽视脱离群众的危害和危险,甚至面对危机依然麻木不仁。苏联东欧党的失败当然不是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失败,只是证明:即使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党也必须通过正确的改革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才能让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人民的价值目标,并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党执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领域,经济成份、经济利益、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导致收入差距的拉大和新的社会群体的形成;在政治领域,不同的利益群体开始有不同的利益表达和政策主张,人民内部矛盾趋向尖锐,在某些地方,干群关系较为紧张;在思想道德领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加大,呈现“既活跃又混乱”的局面。所有这些变化,既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又带来许多不稳定的因素。有的外国学者指出,现代化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的过程滋生着动乱。这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的: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秩序打乱了,社会矛盾尖锐,新的秩序和整合机制尚未建立,发生动乱的危险增大了。具体到现阶段的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等特殊因素,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保持稳定,殊为不易。下一步如何走,如何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执政党面临的艰巨任务。
——党的自身状况也发生深刻变化,党领导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也给党带来新考验,使党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党已经拥有6000多万党员,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方面,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很容易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受到销蚀,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某些消极影响,党员和干部队伍都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更强,对党的期望和要求更高,对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反映更强烈。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这是千真万确的,问题在于,人民群众选择了党,今后,人民群众还要在实践中继续认识党。如果党不能继续代表人民利益,甚至损害这种利益,就会削弱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的认同感。加上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及敌对势力影响等因素,“执政风险”是不容低估的。从理论上讲,共产党执政后并不一定重蹈历史上革命者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的历史周期律,但逻辑证明不等于历史证明。可以说,今后几十年,中国共产党正处于打破历史周期律的关节点上。
总之,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现代化面临的机遇、有利条件和挑战、困难等两方面的因素都更加突出了。这种情况严重地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时代的发展变化要求共产党锻造新的理论武器,从理论上回答:共产党到底应当怎样保持先进性,怎样走在时代前列?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中之重。对这一紧要问题的回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二、一种新的“大党建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以说,“三个代表”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思考和科学认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严峻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新觉醒。“三个代表”是一种新的“大党建观”:它不是着眼于某一个具体问题,不是就党的自身建设谈自身建设,而是把党的自身建设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联系起来,放在当代人类文明进步的背景下加以考察,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特定阶段中加以思考。不是“以不变应万变”,而是从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中得出新结论,着力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极大地深化了对党的先进性问题的认识。深刻揭示出: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同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后者是可以量化的,主要是经济概念;前者则是综合概念,是指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的条件,主要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这是指根本要求。此外还有一些具体要求。尽管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水平在总体上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却可以通过正确的政策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此,党要真正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办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还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劳动者素质。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党必须敏锐地把握科技发展趋势,通过科技进步去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放眼世界,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历史的进步,全球化意味着先进生产力必须成为国际交往的组成部分,吸取苏联模式使社会主义经济远离世界经济而造成发育不良和最终衰败的教训;又要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效应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防止被其淹没。这里的关键是趋利避害,一方面接受主要由西方国家制定的国际标准和国际规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国际资源;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尽快赶超西方国家。总之,要善于学习、利用资本主义而不变成资本主义。唯此,才能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共产党的先进性。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充分认识先进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里要面对两个难题,一是市场经济带来利益多样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使社会上多种文化并存;二是在当今世界,西方文化表现为“强势文化”,依附其经济实力和物质财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强大冲击。对此,先进文化的建设要体现主导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所谓主导性,就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所谓包容性,就是要处理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所谓开放性,就是要善于在各种文化的激荡中汲取外国文化的长处,特别是面对西方文化处理好借鉴和抵制的关系。西方文化是“珍珠”与“垃圾”并存的,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部分内容反映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偏见,应予以抵制和批判;另一部分内容反映了西方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不同,但两者可以共生并存,交相辉映;再一部分内容是优秀的、对我们有益的成果,应结合民族特点加以借鉴。需要明确,所谓西方文化的挑战,不仅是抵制其中腐朽的有害的成分,而且是如何应对其中先进的有益的成分,如何在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吸收。任何民族文化都必须在对外开放和交流中吸收营养,才能走向繁荣,封闭只能导致文化的衰落,这是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只有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并在世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共产党的先进性才会更有力地体现出来。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核心和归宿。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要落实到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否始终如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检验党的先进性的试金石。现阶段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反映绝大多数人利益要求的共同利益,具体表现为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物质利益与精神文化需求的统一。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认识这种利益的多样性、综合性以及实现利益的科学途径。一要使党的方针政策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二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实现自己利益的主体,防止把“代表”变为“代替”。为此,既要坚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又要团结和鼓励一切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人们,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三要把执政理解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建立保证党永远代表人民利益的工作机制。
总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联系,指明只有始终作到“三个代表”,党才能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历史前进。这就抓住了保持党的先进性最本质的东西。提出始终如一地当好“三个代表”,既强调党成为“三个代表”的必然性、必要性、迫切性,又正视违背“三个代表”的可能性、危险性,体现了把握历史客观要求和发挥历史主动性的统一,体现了强烈忧患意识和坚定信心的统一。这不仅是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论阐释,而且是在实践中保证党的先进性的指导方针。
三、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理解这一点,不能仅从概念上、文字上进行阐释。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研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一种观点与过去的提法作概念上、文字上的对比,这样的对比是很难得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的。理解“发展和创新”的钥匙,就是理论与新的实际相结合,即是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当代生活,对时代提出的紧要问题做出正确回答,并成功指导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及其理论贡献,都可以这样来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解决在落后的东方大国,共产党如何进行民主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巩固、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和执政党如何进行自身建设。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必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财富。从这一角度分析,就会看到: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理论渊源,更是立足于当今现实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新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理论创新是艰巨的、充满风险的,会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干扰和各种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的侵袭,面临着僵化停滞和走入歧途的危险,要真正进入理论创新的新境界,最重要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三个代表”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它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它承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即坚持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坚持生产力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同时,又没有简单照搬理论,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实际,就是前面所述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理论与新的实际的结合,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讲了“新话”,回答了这种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指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所在,以新的观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们党多年历史经验提出来的,尤其是对执政党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理论的发展、创新要以经验为基础,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毛泽东在1962年党的七千人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民主革命时期,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反复比较,党才真正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他才能在抗日战争前后写一些文章,在这之前是写不出来的。这段话对理解“三个代表”的理论创新具有方法论意义。1956年党的八大对执政党建设做了初步探索,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群众路线等问题,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但由于缺少执政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丰富经验,对执政党建设这一崭新课题缺乏总体把握和全面认识,八大路线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党在八大以后的经验是极其丰富的: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教训,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有在局部问题上一手硬一手软的教训,也有苏联东欧巨变的教训,这是认识产生飞跃的基础。合乎逻辑地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只能产生于此时此刻,而不能是在此之前。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表述上也有新创造,它把唯物史观与党建理论统一起来,把党过去分别提出的原则综合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新概括,言简意赅、全面准确、富有创意。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基础,这是人们熟知的,但把唯物史观与党建理论统一起来,从唯物史观的高度揭示党的先进性,却是第一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种表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整体性,也增强了党建理论的说服力。“三个代表”是从三个方面而不是一个方面来审视党的先进性问题,认为只有实现“三个代表”的协调统一,才能准确而又切实体现党的先进性。这种理论的概括和综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也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在党的历史上,“四项基本原则”的每一项具体要求都曾提出过,然而,在1979年,邓小平根据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把这些要求概括为一个整体概念,从此,“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三个代表”的创造性概括也使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有了新的表现形态,也更容易为全党所掌握。
4.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必然促进思想解放,全面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事业。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推动下,近年来又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理论。
例如:在党的性质定位上,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第一个“先锋队”是党的根本性质,第二个“先锋队”是对党的根本性质的补充和展开,是指党要把全体人民和民族的意志凝聚起来,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两个“先锋队”相互联系和依存,既准确表达了党的性质,和“全民党”的提法划清界限,又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从而使党的先进性得到更全面的阐述。
在党的执政基础问题上,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的实际,提出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相统一,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也要把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社会阶层看作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在发展党员工作方面做出调整,指出,是否符合党员条件,是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的最基本组成成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这样做,无损于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而且会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有助于党更好地发挥先进性。
在党的奋斗目标和任务问题上,强调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统一起来。一方面,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和任务的认识,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社会,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据此提出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创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对共产主义做了新阐释,认为共产主义社会作为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这样,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更为科学,有助于防止空想,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
在党的自身建设任务上,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一综合概念,用以统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各方面建设,使执政党建设更加系统化,有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指导了党的建设实践。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只能用实践来检验。近年来,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以及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都面临大量新问题。解决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问题,既不能完全照搬老经验,也不能搞短期行为、实用主义。为此,迫切需要一个“把关定向”的东西,即从根本上明确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样,才能防止陷于盲目甚至迷失方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解决一切具体问题的“百科全书”,而是从宏观方面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揭示,它高屋建瓴,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工作标准。正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党的自身建设改革有了明确思路,各方面的建设都得到加强,党正在进一步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这一事实有力地证实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的科学命题,也证实了理论创新的巨大作用和生命力。
标签:创新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政治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科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