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单靠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我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一、与儿童一起体验建构《品德与社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指导,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支持他们的各种活动,同时也在进行着与儿童的合作——与儿童一起共同建构课程。例如,教学《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我的家”作品展。学生把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或自己画的家庭成员或物品图画等举办了小展览。每个同学都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人,物品和自己家里的趣事等。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家庭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养成了学会了关心父母,爱亲敬长的好品德;在“我爱秋天”这一课中,主题目标:体验发现秋天的乐趣,认识秋天,欣赏秋天的美。初步认识种子,感受大自然的美,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我让学生学会看温度计,让他们当小小“气象员”观测、比较夏天和秋天温度的变化,感觉秋天已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并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感受秋天的气息。观察植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以及秋天的色彩,观察秋天的果实等等,让他们置身在生活中,在自然中去感受秋天,去热爱秋天。我相信教师有效地安排组织把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学到了更多的东西,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生活。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环节之一。体验也是维系认知和行为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鼓励学生自己分配角色。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情景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二、坚持教学生活化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体目标有四个方面,即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些目标怎样才能实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旧的学生观、发展观、知识观和课程观的束缚,使我们面对这门新课程时感到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了的课程观念和教学方式,领会新课程的根本目标,才能上好这样的课程。教材中的各个目标,有的主要是让儿童通过体验性学习,以培养其信念与情感而主要不是认知;有的需要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主要是操作性学习,主要想激发儿童探索的热情,让儿童积累探索的经验,通过学习获得探索的方法。这些不同性质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相对应。在这样的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是截然不同的。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教师在实现这些不同的角色的同时也提高了与儿童互动的质量,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化教学手段已悄然走进课堂教学,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小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强化了教育效果。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就可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1、自制软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导入新课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开始阶段。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恰到好处的导入方法,可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最佳的预备状态,乐意学习。电教手段有其独特的优势,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教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在实践中,我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感染学生,切入新课。例如“行行出状元”的教学中,我戴上自制的状元帽,录制了开场白:“在下状元先生,听说现代社会 也有一些人被称为状元,同学们,哪种人可以被称为是现代状元呢?”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营造了浓厚的探索学习氛围。
2、精选像带,突破重点,明理悟道。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明理是《品德与社会 》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依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课文内容是什么,并进一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现代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而电化教育具有直观、形象、吸引人的优越性,利用电教媒体,可以把文字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安全每一天”的教学中,将一些安全标志制作成功动画形式,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
3、音像感染,激发情感,升华认识。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激情是指根据教学的要求,在学生学文明理的基础上,激发其道德情感,使认识得到升华,产生正确行为的内驱力,为转化为道德行为奠定情感基础,激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束鲜花,可以是一封电子邮件……在“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的教学中,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许多学生随着音乐一起高歌。
4、摄制特写,指导辨析,知行统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学的效果如何,关键是看学生能否把客观要求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实现知行的统一。这是教学的深化阶段。在这个阶段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对错美丑,增强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切实做到“教育内容贴近生活,教学途径多样灵活”,使我们德育工作走出照本宣科,走进多彩生活,从而提高我们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论文作者:侯聪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品德论文; 学生论文; 儿童论文; 秋天论文; 社会论文; 课程论文; 电教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2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