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与东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工业社会论文,东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后工业化的征候
(一)平成景气与萧条
后工业社会是由丹尼尔·贝尔创造的词汇,随着第三产业成长为经济的主力,出现了与第二产业作为经济支柱的工业社会不同的情况。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加尔布雷斯的《新产业社会》,德洛克的《后资本主义》以及波兰尼的《后市场经济》,分析的是同样的事情。
有一种看法认为,在美国和英国后工业社会已经到来,其经济力正在减弱。至于日本的情况如何,有多种看法,我以为正在迅速地发生同样的变化。它体现在平成景气与萧条的性质上。平成景气之时,日本的制造业相对来看在世界经济中是最强盛的时期。经济繁荣的延续时间超出了预想。同时这次萧条期也被拖长,经济萧条虽然有泡沫经济破灭的影响,但是应当说日本制造业在世界经济中已失去了它最强盛的地位,形成了产业空心化,萧条期超出预测形成长期化趋势。日本目前正面临着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结构性变化。因此,萧条和产业空心化,应当说不单纯是缘于汇率的涨落,而是由经济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所引起的现象。
(二)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到后工业社会
冷战,反映着美国和前苏联的霸权争夺,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体制与社会主义体制关于经济效率优劣的竞争。这种竞争,就前一方面看,其结果是军备的增长。而说到底是一个工业社会的效率问题。若是在后工业社会,则面临新的局面,军备的增长也需要变革。在这种意义上产生了后资本主义这一用语。
纵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阶段,有些后进国家和地区大大缩短了达到发达国家某个发展阶段所需的时间,即所说的追赶迅速。若是这样,后进国家和地区现在如不弄清楚发达国家和地区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前进,在追赶方面则要走弯路。
未确立工业社会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单纯追求工业化,则只能是永远步发达国家的后尘,不如先下手去做发达国家正在做的事。它们没有发达国家现有的框框,是一个有利的条件。
今天日本的一个问题是过疏或过密和高度集中。过疏地区是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但可以说比起确立工业基础来,它们先一步跨入后工业社会,比其他地区更具有远见。
目前中国正处在向真正的工业社会转变之时,做后工业社会的事情也许被认为是太性急了,但是,由于新的时代已初露端倪,因此需要实施预见性的政策,以减少工业社会带来的弊端。
二、后工业社会所发生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的变化
众所周知,伴随经济的发展,一国的产业结构重心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日本在战后始终具有这种倾向。进入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的比重日趋增大。
图1 各国或地区不同产业就业者比重%(1990-1991年)
第三产业是所谓的服务部门,要了解这一部门为什么扩大,有必要将其进一步分解考虑。对此也有不同的分法,这里将作如下3种分类,即第3:3产业、第3:4产业和第3:5产业。
第3:3产业:家庭服务及按家庭服务看待的行业。如餐饮、理发、美容、洗濯、工艺品修理和修复。
第3:4产业:能够有效地实行分工的行业。如运输、商业、通讯、金融、行政。
第3:5产业:以锻炼和强化人的能力为目的的行业。如医疗、 教育、研究、疗养。
图2 日本的第3:3、第3:4和第3:5产业就业者比例
(二)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原动力
那么,向这种后工业社会转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进行的呢?要了解这一过程,必须从工业社会的形成谈起。图3 对这一过程作了大致的描述。
图3 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原动力
工业社会从产业革命开始。产业革命发端于18世纪末的英国,也是一场运输革命。用于煤矿排水的蒸汽机被火车和轮船作为发动机使用,运输能力产生了飞跃。运输能力的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不能廉价大批量地运输原材料和产品,就不可能有工厂的大批量、高效率生产。因为运输效率低,则不能产生大量生产的效益。
在工厂实行大量生产,就引起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即所谓工作场所与居住场所的分离。并且为提高大批量生产的效率,推进统一生产,进而促进分工发展。同时,为更有效地实行分工,出现了工厂的集聚和集中。由这种统一、分工、集中产生出工业社会的文化特征。
始于产业革命的工业社会化,伴随着重要的技术革新,使生产能力产生飞跃,促进了经济增长。结果,物质充实,或者更恰当地说创造一个丰衣足食、经济达到饱和的时代。
一方面,除运输技术之外,通讯、信息传递技术的提高对于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技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飞速发展。最近20年的进步更为迅速,以至产生了电子革命这一词汇。这一革命不仅使工厂方面的生产过程自动化,而且由于信息处理能力迅速提高,办公室方面的工作也达到省时省力。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和生产的自动化,使多品种少量生产纳入核算,能够适应多层次的消费者需求。形成了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过渡到多品种少量生产时代。并且,利用电子学方面的技术革新,制造出小型的高性能机械。实现了所谓的从重、厚、长、大到轻、薄、短、小的转变。
这样的技术使消费者可以作多样的选择。即对于虽然物质丰富但对划一的商品产生厌烦的消费者而言,能够满足其实际需求。也有人预测,此后多品种少量生产将更进一步发展到一个品种一生产,即定货生产的时代。我认为这也是可能的。这样一来,以往都是厂家制造商品,消费者从中选择中意商品,而一旦实行定货,消费者也参加到物品生产中。
另一方面,一旦小型高性能机械能够廉价生产,容易购买,分散使用将比集中使用更便利,计算机也变成了个人使用的微机。通讯手段也被称作多媒体等不断取得进步。这样,人们即使不特意去工厂和办公室也能工作。即产居一致成为可能。并且,购物不出门也能得到满足。
如果看看世界性的微机通讯网络和移动电话的迅速普及,托夫勒所描述的电子、村舍式生活,即在安静的环境中一边享受着半自给自足的田园式生活,一边从事着最尖端的工作也绝非梦想。
(三)从物品到服务的时代,文化磨练的重要性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说物质稀缺时,它满足需求的价值效用大;物质一丰富,给予人们的满足程度则降低。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老年人切身感受到了这一规律的作用。被称作丰衣足食的年代,由于物质充斥可以说是谈不上其价值效用。给予人们更高满足的不是物质而是服务,可以说成了从物质到服务的时代。这里阐述必然如此的理由。
第一,比起统一做成的物品,人们更期望得到吸收自己喜好的有个性的物品。于是,人们努力掌握物品信息和增强关于物品信息的意识。即使涉及物品也与服务有关。
第二,是环境的问题。制造物品常伴随环境破坏,迄今为止,大量生产的工业性方式更是如此。大量消耗能源和物质的生活方式即所谓的美国式的生活方式,并不能被世界上所有的人承认。我们必须更珍惜、更充分地利用物质,这不仅是为谋求便利,而是必须学习更高层次上的消费技术。
第三,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正在向老龄化社会迈进。为老年人所实施的各种措施,并不是用物质就能解决的。需要非划一的多样而温暖的自然关怀与之对应。在这一基础上必须考虑更妥善的做法。
思考一下上述理由,如最初所述,比起制造物品,人们活动的中心更向教育、福利、医疗和研究方面转移。一旦后者作为事业展开,产业的核心则由此构成。当然,它们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运营的,今后非营利组织占很大比重。
大家也许对制造物品是次要的一事持有疑问,但是从人类生活来看很清楚,显然人们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福利和医疗水平,而不仅仅是鼓励生产产品,物质毕竟是手段。要使物质丰富,必须发展教育、福利和医疗事业,而不是相反。何况为生产物品损害健康,使道德水准下降更是本末倒置。
还有对非营利组织是否能有效运作也许还抱有疑问。在社会主义发展并不顺利的今天,这种疑问也许是自然的,但是,营利性行为也未必完全顺利。自由主义承认个人利益的追求,终归是在与整体利益采取协调的范围之内的。即使出于自利之心有时也可能顺利,因为如果那样,它就最不需要花费社会性费用。而且,人的努力也不只是为了金钱,一生成就事业的人则可以举出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的例子。
三、后工业社会的课题与对策
(一)工作分摊制
以上是就后工业社会的状态所做的各种分析。那么,需要指出的是,后工业社会也有各种难题。其中的首要问题恐怕是失业问题。技术的进步一贯是朝着节约劳动的方向进行的。最近的信息、通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仅局限于工厂生产线自动化,而且波及办公室、管理系统,使白领工人的工作大幅度地实现了自动化。在这种状况下,即使高速经济增长成为可能,也不能创造出曾经出现的大量雇佣机会。何况受资源和环境严厉制约的今天,并不期望高速经济增长,或者确切地说这种增长是危险的。发达国家可能的持续增长率恐怕不超过2%以上。
众所周知,欧洲各国为高失业所困扰,日本和美国虽然不那么严重,将来也不容乐观。那么,要解决失业问题究竟如何做为好?正如现在所谈的,不能期待经济增长这种手段。我认为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工作分摊制。据说这种方法是缩短劳动时间和增加雇佣机会。换句话说,是“更多的人从事更少的劳动”。
意识到工作分摊制一旦实行,一般认为有来自劳资双方的阻力。如果不降低工资又缩短劳动时间,劳动者并不反对,但雇主恐怕不能接受。我认为,要能够实行这种工作分摊制,应下决心降低由雇主支付的劳动者人均名义工资,但可以维持劳动者实际能使用的收入,即所谓的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现实中失业者是由被雇佣的人所养活的。就业者为养活失业者,负担税金和社会保险。如果实行工作分摊制没有了失业,就无需这种负担了。因此,综合地考虑,如果工作分摊制取得成功,领取收入的可支配部分应当不变,只是分配变了。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正在推行的双休日是明智之举。
(二)非市场经济部门的活动
即使是通过工作分摊制能妥善地维持实际的可支配收入,消除失业,但如果经济不能增长也不能指望提高生活水平。的确,使用迄今为止的预测方法预测的经济增长即实际GDP的增长,变得困难了, 而且被计入GDP的财富、服务基本上是被买卖的,即上市交易的部分。确实, 我们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几乎都是在市场上买来的。但是,支撑我们生活的不只是这些。
不仅仅是消费方面。家庭主妇的作用若用保姆替换的话,需支付佣金,并被计入GDP中。家庭菜园的蔬菜若换成在超级市场购买的话, 也被计入GDP中。内部的自给自足不作为GDP的计算对象。但生产活动不变。这样一来,家计不只是消费和劳动这种功能的提供者,也具有生产的机能。另外,珍惜地使用物品在广义上被认为是维持管理的生产。最近,出现了欲积极地评价家计的生产活动的动向。着眼于这一机能,托夫勒创造了产销合一(producer+consumer)这一词汇(即自己动手制作的新型消费者——译者注)。
因此,如果不指望市场经济部门的增长,则考虑充实像家计这类迄今为止不纳入市场经济的部门(多少产生些误解,而称作非市场经济部门)的机能。
非市场经济部门不限于家计,广义来说也包括政府机构。它基本上是依靠税金运营的,税收则依赖于市场经济的活动。与其说与市场经济存在着替代关系,不如说是一种补充关系,政府机构膨胀除官僚组织的弊端另当别论外,仍然说明存在问题。今后在非市场经济部门期待充实的,正是由志愿者所进行的活动。
(三)地方性通货的使用
最近,自发活动也不是无偿的,对活动所需的交通费等实行费用补偿,或者实行志愿者票制一类办法,考虑了参加活动能有所受益这种系统。如果这样不是与市场经济终归有一致的地方吗?但是,自发活动即使有偿,也与基本市场原理的东西有本质的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和以非营利为目的的组织,都是用共同的货币进行交易,受普遍的交换价值的支配,未纳入核算的事业不能生存。而自发活动以与此不同的原理运作,基本上不以核算为前提,又不具有普遍性,是地方俱乐部性的。也许没有恰当的比喻,而它是一种具有类似趣味和闲暇侧面的活动。由自愿者从事着在市场经济中绝对不能成立的活动或事业。
对于地方来说,需要有地方特色的非普遍性活动。尤其是面对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需要有基于本地实际的不同做法。此外,为了振兴地方经济,必须有效地使用地方的资源。在这个基础上,自发的和按照自发的方式举行的活动是绝对必要的。我认为,为了积极地引出这类活动,可以发行仅限于某个地方进而在特定的财富、服务交易中通用的地方性通货。
作为发行这种通货的担保,考虑到提供福利服务等方面,也就是说实行福利服务本位制。福利设施发挥作用时,接受这种地方性通货。这种通货保障其设施提供一定的福利服务。因此,领取了这种地方性货币的人,可以等待到了年龄在那里接受服务,也可以将其转让给他人(例如血亲)。这样的话,这种通货就具有了某种流动性。地方政府作为税收接受这种通货,和地方银行形成一体作为后盾,通货的流动性将进一步扩大。我认为,这种方法比新增福利税和增加消费税更具优越性。关于这种地方性通货,加拿大进行了实验,取得初步成果。
(四)对农业的再认识
这里虽然分析了非市场经济部门的重要性,但这一部门的活跃化依然是广义的经济活动的活跃化,所以有对环境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由于这和技术的性质有关,所以分析一下如图4 所示的技术类型。
图4 技术的四种类型
资料来源:内藤正明《理想环境》第114页。
在这里,横轴为经济效率,也就是衡量我们日常生活的丰裕程度。纵轴是对环境的影响。于是,用4个象限表示4种类型。第1 象限是经济福利水平高,对环境也有利的技术;第2象限虽然经济效率不高, 或者也许是负值,但是对改善环境有利的技术;第3 象限是对经济效率和环境来说都有害的技术;第4象限是经济效率高但对环境有害的技术。
我们期望的技术是第1象限的技术,最有害的是第3象限的技术。工业技术基本上是第4象限的技术。环境保全技术是第2象限的技术。军事技术如海湾战争等被注意的是第3象限的技术。作为第1象限的技术,能够想到的是除了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的机构性工业化技术之外的原本的农业技术。
至于成为后工业社会核心的产业技术是什么?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当然它是来自第1象限的技术。福利、 医疗加上教育等产业其做法也正是如此,而与工业相比,它们本质上是对环境不形成负担的部门。增强环境意识的运营也和改善环境相联系,对这些产业来说起的是积极的作用。
围绕乌拉圭回合的谈判,农业问题成为一大课题。伴随工业社会的进展,农业正在急速衰退。目前,在日本农业是否存在着危机感。从结论上说,后工业社会农业是复兴的。但它不是作为第一产业,是作为第3:4产业、第3:5产业出现的。关于稻米的国际国内价格差问题,有恰当的意见认为,由于水田保全环境,考虑到这一成本,价格高些也是自然的。此外,法国等国采取较长时间的休闲制,而农村为这种休闲活动提供了可能的场所。一方面农村用低廉的费用接纳休闲客,另一方面这种活动也有助于农村维持和环境保全。再有就是对孩子进行环境重要性的教育,由于孩子们接触自然,有助于感性认识和人格的形成。即农村还担当着教育的角色。
进一步地说,农作业有助于治愈精神疲劳,消除紧张状态。并且在中国有“医食同源”这一说法,新鲜安全的食品对维持健康是必不可少的,更广义地看,农业也有医疗方面的作用。
观察日本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的增长与第一产业的下降呈现相抵的趋势。由于福利、医疗、教育第三产业的发展,作为产业在纳入市场经济之前必须形成实质性的东西,这种功能正是由农业,确切地说是由农村来承担的。因此,对于农业来说,即使发挥第3:3产业和第3:5产业的作用,也不是不可思议的。这样,在后工业社会中农业就具有多重的作用,这一点是应当被重视的。
(五)后工业社会和东亚
东亚尚未进入21世纪就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东亚在推进经济发展方面,既没必要重蹈今天的发达工业国家经历的“覆辙”,同时也不应当那样做。一方面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应当先着手去做发达国家将要迎来的新型社会的工作。即推进后工业社会纳入视野的工业化。最重要的是东亚特色,这不仅是资源,还必须充分吸收风土文化方面的特色。以中国为首,东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这一优势的经济创造是最重要的。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日本工业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服务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