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内江市2011—2017年麻风病疫情情况。方法:采取回顾分析法对内江市2011年—2017年这7年内的麻风病疫情的监测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全国麻风病管理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内江市2011—2017年麻风病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11—2017年全市共报告新发麻风病患者5例,其中东兴区3例,市中区1例,资中县1例,威远县、隆昌市无新复发病例;病例时间分布无明显季节性。5例患者均为男性,汉族4例,藏族1例;年龄分布:30~39岁1例,40~49岁1例,50~59岁1例,60~69岁1例,70~79岁1例;4例农民,1例其他职业;文化程度1例大学、3例小学、1例文盲。患者均为新发病例,多菌型4例,占80%,少菌型1例,占20%,其中LL2例、BL2例、I1例。门诊就诊方式5例,占100%。5例患者就诊时无畸残1例,占20%,Ⅱ级畸残4例,占80%。从病人发病到确诊,5例患者病期从9个月到102个月不等,其中2年内1例,占20%,2~5年2例,占40%,大于5年2例,占40%。结论:内江市的麻风病疫情监测情况呈现逐年改善的趋势,但是在疫情监测以及防治的过程中仍然出现很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根据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使麻风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因病致残致畸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内江市;2011—2017年;麻风病;疫情
【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4-0331-01
内江市属于麻风病低流行区,建国以来,截至2017年共发现麻风病患者147例,经过各级麻防机构共同努力,于1998年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十二五期间以来,我市仍有散发病例发生,现将2011—2017年内江市麻风病疫情监测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根据《全国麻风病管理信息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内江市2011—2017年麻风病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结果
2.1 地区分布
2011—2017年全市共报告新发麻风病患者5例,其中东兴区3例(1例户籍地址为阿坝州),市中区1例,资中县1例,威远县、隆昌市无新复发病例;病例时间分布无明显季节性。
2.2 性别年龄职业分布
5例患者均为男性,汉族4例,藏族1例;年龄分布:30~39岁1例,40~49岁1例,50~59岁1例,60~69岁1例,70~79岁1例;4例农民,1例其他职业(藏族);文化程度1例大学(藏族)、3例小学、1例文盲。
2.3 诊断分型
患者均为新发病例,多菌型4例,占80%,少菌型1例,占20%,其中LL2例、BL2例、I1例。
2.4 就诊方式
门诊就诊方式5例,占100%。
2.5 畸残情况
5例患者就诊时无畸残1例,占20%,Ⅱ级畸残4例,占80%。
2.6 早期发现情况
从病人发病到确诊,5例患者病期从9个月到102个月不等,其中2年内1例,占20%,2~5年2例,占40%,大于5年2例,占40%。
3.讨论
3.1 内江市属于麻风病低流行区,自1998年达到基本消除麻风病状态后,患病率一直保持在1/10万以下。近年来,麻风病疫情呈散发状态,患者均为男性,职业以农民低文化人群为主,主要集中在东兴区、市中区、资中县。
3.2 2011—2017年新发的5例麻风病例就诊方式主要是皮肤科门诊,符合大部分患者就诊习惯[1],5例病例均存在延迟诊断,除1例外确诊时均有可见性畸残。说明内江市麻风病患者早期发现率低,畸残率高。主要原因为内江市为麻风病低流行区,病例少,公众对麻风病认知不足,不能早期主动就诊;基层及综合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人员缺乏麻风病防治知识,诊断鉴别能力较低,不能早期发现麻风病患者及疑似患者。近年来,内江市每年均举办了包括市、县级综合医院及重点乡镇的防保、皮肤科、神经科等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麻风病诊治培训班,医务人员对麻风病的诊断水平及意识均有所提高,2016—2017年临床医生报告疑似病例也有所增加。
3.3 建议
在麻风病低流行区,加强监测、开展疫点调查的同时,强化临床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诊断能力和加强社会大众宣传,提高麻风病防治知识知晓率[2]是麻风病防控重要手段,通过培训、宣传,使麻风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最大程度降低因病致残致畸率。
【参考文献】
[1]郑虎,等.安徽省2000-2009年2017例麻风病新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3,17(2):160-162.
[2]孙厚善.浅淡麻风病低流行状态下的防治工作[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2):187-188.
论文作者:谢仲秋,王立,杜仕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麻风病论文; 内江市论文; 麻风论文; 病例论文; 患者论文; 藏族论文; 均为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