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柳州市工业规模结构的特点及重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柳州市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规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工业企业规模结构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织基础,它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和存量资本的合理配置,最终影响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本文拟以柳州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作实证分析,在这方面作些探讨。
一、柳州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特点
1994年柳州市工业企业有1241家,基本上形成大、中、型企业并存的格局,其规模经济效益大体也反映各类企业的特点。见下表:
柳州工业企业规模结构表单位:%
大型企业
中型企业 小型企业
年份
A B C A B C A B C
1993 2.60 48.03 67.2 6.67 29.06 21.05 90.11 22.69 11.73
1994 3.00 50.35 66.2 5.90 23.15 18.00 91.11 26.68 15.8
注:A为企业总数%,B为占年总产值%,C为占当年利税% 资料来源:《柳州经济统计年鉴》(1994、1995)
从上表不难看出,柳州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存在着数量多,规模小,规模经济效益低的特点。而且这种特点还存在继续发展的态势。
由于以上的原因,柳州市工业企业集中度也比较低,产业集中度是指各行业少数几个大型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比重。集中度的高低不仅反映规模经济的发展状况对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集中度都很高。美国的三大汽车制造公司就占美国汽车产量的90%以上,而且每家企业的年产量都超过一千万辆。日本60年代的产业集中度就很高。其中食品制造业为65.83%、造纸及纸制品业为76%、石油加工工业为75%, 橡胶制品业为7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76.44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1年第5 期杨伟民文:《我国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实证分析》)。柳州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与60年代的日本产业集中度比较差距仍然很大。据柳州市统计资料表明:1994年柳州市与日本上述相同产业的集中度分别:2.17%,1.27%,48.5%,20%,3.7%。 这就不难看出,除了石油加工业较高的集中度外,其他产业的集中度都大大地低于日本60年代的集中度。因此,也大大地影响了柳州市工业企业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使之规模经济效益低下。
影响柳州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影响。一是我国长期处在工业化发展时期,产品供不应求,国家采取了粗放型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型的发展战略。地方办工业积极性很高,重复盲目建设,发展了许多小型企业,形成了今天企业的小型化的格局。二是70年代后中央鼓励地方发展五小企业,柳州也在这个时期大力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小型企业。导制了柳州小型企业大量发展的格局。
第二、体制影响。一是管理体制。这里的体制原因是指投资审批制度对规模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投资体制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投资的决策权主要集中于中央和省市政府部门,各级政府部门投资权限的大小是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决定的,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投资审批权限有严格的规定。要兴办企业,只能在规定的权限内进行,以此严格控制企业规模。实行投资限额审批制度的结果产生了一大批不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小企业。二是企业制度,这里的制度主要指承包制,改革以来,为了增强城市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国家进行了承包制为主的改革制度。推行经营承包制后,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更加明确,企业留利更为增大,动力机制和利益机制开始逐步形成。在承包制条件下,为了早日完成承包指标,争取利润最大化,企业必然要加强管理、挖掘潜力,同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然而,尽管企业留利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对单个企业来说,实际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新增投资仍十分有限。因此在各企业追求自身规模扩大的同时,必然带来社会投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
第三,政策影响。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政策,给企业以相当多的优惠、支持。柳州市也一样,很长时间里一方面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效益好的企业实行重税政策,另一方面而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实行了各种减免税优惠政策。这些措施实施的结果使柳州市出现了少量的大中型企业和大量的小型企业并存的产业组织格局。
二、柳州工业企业规模结构重组的原则和方向
为了克服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缺陷,必须对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进行重组。重组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对现有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生产专业水平和社会生产的集中度。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系数高的系统工程。因此,实现企业结构重组,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坚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地方产业体系是国家产业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企业规模结构重组,必须根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进行。二是要坚持把存量调整与增量投入相结合。这是因为增量投放是有限的,很难迅速实现整个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所以必须把存量调整与增量投入结合起来。三是把行政办法和经济办法结合起来,有效实现企业重组。四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要鼓励和推动增量、存量资产向有市场、有效益的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优势企业集中,使优势不断得以扩张。
企业规模结构重组的方向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由于产业集中度偏低,影响了社会化生产程度的提高,造成了有效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整体规模效益下降。因此,实施企业规模结构重组,必须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取向,使企业集团和巨型企业,壮大国有企业的规模,进而推进由企业规模结构重组牵动的结构调整从低级向高级化发展。为此要加快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由小型向大型、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转变的步伐,从而逐步建立起工业企业合理、有效的结构机制。
三、柳州市工业企业规模结构重组对策
1、对现有国营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为产业组织提供制度保证。股份公司制度是现代大公司得以诞生的温床。实践证明,股份公司制具有两个其它任何企业制度所不具备的优点:一是便于降低市场交易的费用;二是便于聚集资本,使生产规模扩大。在纯粹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信息的不完整性,使得市场交易充满了摩擦并由此导致了交易费用的提高,这很不利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股份公司制度的出现使部分市场交易活动内部化,这有助于降低商品费用,促进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再者,在一个竞争性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往往是生产和经营规模比较大的企业,这些企业凭借规模竞争能力,需要大量聚集资本,实行集约化经营,在这方面,股份公司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个别小资本可以迅速膨胀成大资本,若干小中企业很快就可组合成大企业。柳州工程机械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已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当务之急是对现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使股份公司制度成为柳州市企业组织的基本形式。
2、制定柳州市产业政策,将投资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柳州市现阶段产业组织的过度竞争特性是由企业规模过小造成的,而企业规模过小又是由按行政权限大小划分投资权限的体制造成的。为了改变企业规模过小的状况,一方面要改革传统的多头、分级投资体制,将投资权还给企业。另一方面又要对设立企业的投资规模和方向加以有效控制,防止投资盲目进行。在这方面,必须制定柳州市产业政策,应当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国际标准来确定各类企业的最低效益规模。凡是规定的规模标准都应依法加以执行,不允许在低于规模标准的水平上投资设厂,只有将投资管理、特别是设厂投资规模标准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真正确保产业组织重组顺利进行,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体的现代化产业组织结构。
3、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流动机制。 积极推动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的重组,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界、理论界和各级政府一直探求的改革目标。近年来,一方面,柳州市已开始自觉运用分合、兼并、租赁、联合、参股、嫁接等产权重组方式,盘活存量国有资产,调整国有资产结构;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把中外、城乡、强强、强弱的多种所有制的产权联合作为寻求迅速发展的重要经营手段。但尽管如此,从总体上看,工业企业规模结构特别是国有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完善规范的国有资产流动重组机制。因此,必须要在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国有资产流动机制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要加快政资分开的步伐,建立不同层次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二是加快产权市场的建设,进一步发育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资产存量交易市场,并逐步促其高级化;三是要加快国有资产交易法规制定,为了国有资产重组制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4、大力扶持和发展一批有实力,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 “九五”期间,集中力量组建20个左右以资本联结为纽带,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跨行业、跨地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10个左右年销售产值10亿元以上,5个销售产值40 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改变柳州市同类产品过于分散,低水平重复竞争的状况,提高全市工业总体规模实力。支持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需要,兼并亏损和不景气的企业,高起点、大范围地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滚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并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5、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批精通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企业家队伍,是加快企业重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效益的当务之急。为此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加快企业经营者的培训,提高其管理和经营企业的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引进高水平的企业管理和经营人才,充实现有企业管理和经营队伍,优化现有人员结构;三是要建立企业家人才市场,引导和促进企业家人才合理流动;四是要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为企业家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真正形成社会主义企业家的选拔机制、成长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6、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为加快工业企业规模重组的提供配套条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与政府行为长期扭曲,企业本应用于职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的资金,统统以利润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再投资,形成新的国有资产。而本应由财政支出兴办的社会事业却转嫁给了企业,使企业难以减轻办社会事业的沉重负担,卸下内部冗员的包袱,阻碍了企业的壮大发展。为此,我们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是通过多渠道筹资和推行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保险覆盖面;二是通过多形式不断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进一步实施“再就业工程”;三是要加大企业增资减荷的力度,加快非经营性资产的拨离,逐步减轻企业办社会事业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