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_纺织服装论文

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中国纺织论文,服装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阐述:一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试图说明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的强弱程度和数量表现;二是分析内在原因,通过定量分析和企业调查,找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现状的产生原因,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因素,也包括促进和阻碍因素;三是要能针对产业发展不足提出建议,从而使产业的竞争可以保持持续性。

一、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数量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但是,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都继续发挥着支柱产业的作用。2002年纺织服装业产值达9061.88亿元,实现利税562.72亿元,就业人员718.48万人,工业增加值2255.91亿元。纺织服装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18%,占全国工业增加值6.84%,占全国利税总额的4.68%,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15.87%,从业人员占到全国工业的13.01%。

纺织服装业保持着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显著地高出世界各国增长速度,在世界出口贸易份额中不断提高,已从1980年占世界总额的4.62%提高到2000年的14.65%。

为了从数量上描述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水平,我们计算了该行业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是两个比重是商,分子是一个国家某产业产品出口与国家全部产品出口比重,分母是某产业世界总出口占世界所有产品总出口的比重。

公式中i代表某产业商品,j代表国家,i=1…I,j=1…J。

这一指数常被经济学家用来度量一个国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度。如果一个国家某产业的RCA大于1,表示这一产业在国际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用显性优势指数观察中国的纺织服装业,可以看出,多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国际上一直保持相当强的比较优势。从1992年以来的数据可以看,这一指数一直是在远大于1的范围内,最高是1993年,达到10.66,最低是2001年,也保持在4.82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优势强度在逐年下降,这一情况表明了中国纺织服装业在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存在实际竞争力不断降低的隐忧。

表1中国纺织服装业竞争优势指数

年份 1992

1993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指数 10.05 10.66

6.09 5.51 5.51 5.21 4.86 4.94 4.93 4.82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银行提供数据测算。

我们认为,中国纺织品在至今仍保持较强竞争力的原因是其基础的雄厚和相对低得多的生产成本。而竞争力趋弱的原因则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在技术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这一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总量增长不快,而同期中国其他行业产品如电子产品的出口则显著增加,造成中国纺织服装业产品出口总值在其总出口中所占比重的下降;同时,世界纺织服装品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也导致中国纺织服装品份额的下降。

二、中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强的主要原因是劳动成本低。

中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就业压力很大,因而劳动力价格十分低廉,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传统产业主要的竞争优势所在。虽然由于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这种优势到目前为止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应该看到,中国城乡现在已经普遍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新增劳动力基本上都已经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且从人口调查数据看,高中和大学入学率近年来提升得也很快。随着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迅速提高,加上中国各企业现在普遍重视职工的在职技术培训,这一系列措施有望使中国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观,必将使中国传统制造业的竞争能力得到普遍提高。

从近年中国纺织服装业劳动工资情况分析,虽然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但总体还处于很低的状态,以2002年为例,纺织业劳动成本为8925元,仅相当于1079美元左右,其中最高的外资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也仅在1409美元左右,最低的集体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仅在900美元左右。与纺织业相比,服装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略高些,2002年的平均工资水平为10489元,相当于1268美元,其中最高的大中型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416美元左右,最低的集体企业年工资水平在952美元左右。

表2中国纺织业劳动力成本 (单位:元/人)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合计

6192.72 6892.55 7797.28 8181.66

8925.08

国有

5403.74 6540.19 7592.35 7922.91

8516.19

集体

5862.26 6550.28 6831.08 6726.97

7446.65

外资

9368.26 9664.46 10650.87 10981.56 11656.09

大中型 6250.78 7145.17 8129.49 8521.15

9260.5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整理。

表3中国服装制造业劳动力成本 (单位:元/人)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合计

9014.30 8885.04 9559.61 10027.48 10488.81

国有

5611.76 7378.87 8327.74 7889.16

8998.95

集体

8140.65 7370.43 7676.79 7620.63

7874.41

外资

10739.01 10437.21 11194.58 11272.68 11364.93

大中型 8044.36 9297.89 10293.97 11581.67 11709.81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资料整理。

2.如果不提高劳动生产率,将影响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单位劳动力产出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沉重的就业压力使得廉价劳动力基本上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这也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但从纺织服装制造业的现状看,单位劳动力增加值产出水平与先进国家差距悬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劳动力的廉价优势。表4的数据显示,中国纺织业2002年的单位劳动力增加值产出水平仅相当于美、日、法等发达国家几年前水平的几十分之一,与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虽然现行的汇率可能导致中国数据的低估,但即使考虑购买力平价的因素,中国的差距也是很明显的。

表4 单位劳动力增加值产出水平比较

年 份 2002 1995 1998 19981997 199719981997

中国 美国 日本 法国韩国

马来西亚 印尼菲律宾

纺织业 服装业

单位劳动力增加值(美元)3954 3458

98252 12480064055

40795

15257449813053

中外比较 1

0.87

24.85 31.56 16.2

10.323.861.14 3.3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统计年鉴。

从发展趋势考察,则情况也不是十分悲观。近年来,中国纺织业的单位劳动力增加值产出水平呈现稳步提高的趋势,2002年与1998年相比,提高了近一倍,并在2002年超过了服装制造业。而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增加值产出水平则呈现平稳状态,虽在缓慢提高,但幅度并不明显。

3.严重缺乏的职工素质培训也将对竞争力产业不良影响。

纺织服装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因此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劳动力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另一个方面是劳动的熟练程度。中国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在纺织服装业,这一现象更是突出。

调查数据显示,纺织服装业中大多数企业中有大学本科或更高学历的员工占全职员工的比重仅为2%~5%,最高的达到10%。最严惩缺乏的人才集中在总(副总)经理级别、部门主管、工程师、技术员这几类人员方面,企业在招聘选拔时明显感到上述几类人员供应不足,企业选择余地较少。在劳动力新老交替这个问题方面,企业认为问题最突出的是生产工人,知识老化,无法适应新型技术水平操作的现象普遍。

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和知识更新,在中国的企业中大量存在,而这一现象在纺织企业中表现的尤其突出。统计数据表明,2001年,中国工业企业员工平均教育费用为2.9万元,而纺织业企业的平均教育费用仅1.8万元,仅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值的62%。全国工业人均教育费为91.57元,而纺织业人均教育费仅45.29元,相当于全国工业的59.5%。到2002年,纺织业企业教育费用状况更趋恶化,企业平均教育费用占全部工业平均水平的56%,较前一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而职工平均教育费用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下降了12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纺织业中职工素质培训的严重缺乏状况。

服装制造业的情况比纺织企业更差,以职工平均教育费用为例,2001年,为37.43元,2002年为44.33元,仅分别相当于本年全国工业平均水平的40.88%和43.17%。

4.科技水平、产品质量和市场营销都将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对影响中国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分析,我们进行了全国20家企业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从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的要素看,企业的首选主要集中在技术、产品质量、R&D/设计、市场及品牌、劳动力和与顾客的关系等六个因素上,其中,前三个因素,企业的选择率为七成。企业愿意选择的第二重要因素以产品质量和市场及品牌为主,这二个因素占到70%,其它因素还有技术、R&D/设计、劳动力、与供应商的关系及与顾客的关系等。

三、中国保持和提高纺织服装业竞争力的策略建议

我们注意到,中国纺织业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主要是由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供给所决定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在,今后,这一优势仍将保持。但是,这样的竞争力优势,是以极低的利润率为代价的。从而以此为基础确立的竞争力优势并不牢靠。保持或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力优势还需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管理质量和有效配置资源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改进行业管理模式。

中国的纺织行业管理模式走过了一条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最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全权管理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带有绝对的政府管理权力,所管理的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纺织服装业企业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不断出现,这时,国家以成立中国纺织总会实施管理企业的职能,但还带有浓厚的政府管理色彩。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实行重大改革,决定把几个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为国家局,实行三年过渡,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国家纺织工业局成立。但其仍没有改变政府管企业的模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2001年2月21日,在三年过渡期满之际,中国国家纺织工业局的牌子摘下,同时成立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标志着中国政府管行业,计划配置资源发展工业时代的结束。

目前,对中国的纺织行业如何进行管理和调控,国家实际上在不断的探索之中。近三年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从实现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换、探索工作方式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努力。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这一工作应当不断地进行下去,对行业实施更加灵活和多样的引导性管理服务模式。

2.企业管理科学化。

中国纺织业的企业管理,其模式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时期。第一个大的时期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管理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第二个大的时期是从1978看到1992年中共的十四届二中全会,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过渡以及尝试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是该时期的主要特点。第三个时期是1992以后,在中共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围绕提高竞争力的核心目标,积极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各企业进行了多种管理创新的探索和应用,主要表现为二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转变的要求,树立市场开拓的经营理念、制定市场导向的战略管理、经营机制的转换、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专业管理等方面。二是大力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方面,大多企业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今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大力加强现代化企业管理方式的实施,积极探索出新的发展方式,如: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企业通过并购、资产重组等方式形成更有竞争力的纺织服装集团,发挥规模优势;通过引领或依附产业集群的方式,利用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3.抓好纺织原料发展,逐步放开原料市场,促使纤维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

在中国纺织品成本中原材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放开原料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势在必行。坚持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发展并举的方针。根据纺织生产需要,保持稳定的棉花种植面积,棉花流通领域要建立规范化的市场,推进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棉花价格、标准、销售形式与国际接轨,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要求。赋予大中型企业、出口骨干企业棉花进口经营权。在稳定棉花生产的同时,鼓励对羊毛、蚕茧、苎麻、亚麻、山羊绒和牦牛绒等我国特有的优质原料的种植、养殖、开发和利用。化纤原料及化纤缺口较大,特别是化纤原料的发展滞后,在行业管理上要加强引导,加快发展。

4.努力推进战略重组和产业升级。

积极推行产业的战略性重组,优化企业结构,全面提高生产效率。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发挥国有经济在关键性领域的重要作用,要加快纺织工业的战略性重组的步伐。一是要积极采用多种所有制、混合所有制等资产组织形式,改造原有的国有企业,优化企业结构。二是要进一步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改进营销方式,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减员增效”的工作,全面提高纺织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大力推进产业内升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依靠产业内技术含量的提升、资本要素的密集化,以及两者要素的融合与渗透,逐渐完成现有产业劳动密集型向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化。其主要途径,一是实现现代化科技对传统技术的改造;二是大力增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新花色的开发能力;三是加快化纤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型化纤产品的开发;四是在适应技术进步要求的前提下,完成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总体的目标是满足社会需求,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5.实施国家宏观调控和鼓励非国有经济发展。

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发挥价格、税收、利率、汇率等杠杆作用,调控经济运行。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有效的企业和行业管理模式,实现政企分开,减少对经济事务的行政性审批,搞好总量控制。对棉纺生产能力仍要实行总量控制,防止重复建设。加强对棉纺细纱机生产和销售的管理,严格执行生产许可证和销售准购证制度,以防止竞争环境的再次恶化。引导投资方向,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的比重,支持一批重点企业上市。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形成多元化格局。

实行公平待遇,鼓励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为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

在纺织品出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的管理上,实行不分所有制形式的公平待遇政策。进一步改善纺织工业的外部运行环境。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外经贸体制,外贸管理要创造条件以外贸经营权许可登记制取代审批制,最终过渡到自动登记制。国家应赋予纺织企业更多的进出口自主权,扩大企业的自营出口权。对某些具有出口能力和条件的企业可放开自营出口权。同时取消出口纺织品配额许可证管理,择优分配,不搞黑箱操作,提倡公开招标,以提高我国纺织企业出口积极性。加强出口管理,奖惩并存,对某些出口效益好的企业实施奖励,如优先出口退税。

标签:;  ;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_纺织服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