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消费六大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趋势论文,能源消费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消费价格市场化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能源价格市场化进程加快,开始形成以市场价格为主导的新体制,并逐步向国际能源价格接轨。1993年,我国放开统配煤矿价格,目前除部分发电用煤(比市场价格低15元—20元/吨)还执行政府指导价格外,其余煤炭产品价格均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由于目前煤炭严重供过于求,价格明显回落。电力价格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各地区价格差距很大。1998年国家取消了许多额外电价顶目,但目前电价不合理状况仍十分严重。石油是市场化步伐最快的能源品种。1998年,国务院决定以月度为基础将国内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挂钩。2000年,我国通过连续7次调整油价,彻底改变了我国石油价格长期低于国际市场的状况,开始与国际市场油价基本同步。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能源消费价格的市场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环保政策标准化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迅速增长,1997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8亿吨,为世界总排放量的10%以上,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年递增率居世界第一位),其中85%是由燃煤排放的;排放二氧化硫2346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其中90%是由燃煤排放的;排放烟尘1873万吨,其中73%是能源利用排放的。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与健康损失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法规。1998年和1999年,关闭非法和不合理的小煤矿3.1万家,压缩乡镇煤炭产量2.5亿吨;同时对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城市建筑物的供热系统及生活用能,规定了更严格的环保标准。我国能源消费政策的重点,已经从解决数量问题转向更加重视环保问题。
消费结构优化
我国能源供应进入相对过剩时期之后,能源消费政策的变化逐步引导能源消费向优质、高效、环保方向发展。1985年—2000年,全社会用电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8%,超过了同期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了电力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我国在加强煤炭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与输气的同时;积极扩大煤炭出口,进口国内急需的石油、天然气等优质清洁能源。加大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我国开发新能源与再生能源的工作,受技术、资金尤其是与常规能源比价关系的影响,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开发仍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加快了产业化步伐。农村新能源开发也有所进展,对缓解农村燃料缺乏、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做出了贡献。
消费市场国际化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逐步改变了完全依托国内资源解决能源消费的政策,转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源战略。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我国主要采取开放国内能源生产市场的策略,积极在能源生产领域利用外资、进口设备、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鼓励外资进入我国能源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我国不断扩大石油进口,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石油需求。我国能源消费已经离不开国际能源市场,世界能源市场的价格变动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反过来,我国作为国际能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市场的重要参与力量,将增强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影响。
能源利用效率提高
我国在能源短缺时期实施节能政策的着眼点,是为了节省能源消费,有时甚至牺牲必要的消费。在能源供给瓶颈状况缓解之后,我国的节能政策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首先,节能政策从控制能源消费,转向促进能源合理消费。现在我国对“节能”的理解从简单的“节约能源”本身,转换,为“有效地、合理地利用能源”,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1991-1998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4.7%。现在我国在节能过程中更加重视经济效益,已经从原来的拾遗补缺,变为如何在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优先考虑的方案。电力企业、煤炭企业、石油天然气企业,开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行市场竞争。
输送与布局合理化
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把能源政策的重点转向加强能源管网建设。由此,1996年—2000年我国节能率为6%,万元GDP能耗由1995年的3.97油当量(tce)降到2.97油当量(tce),下降25%。经济结构调整与加强能源管理形成的间接节能占节能量的80%左右,大型发电机组投产、工业节能技术改造、电网改造、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等节能项目形成的直接节能占20%左右。能源输送与管网建设,是1998年我国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投资重点。我国计划三年内改造电网投资达到3600亿元,其中在2400个县改造农村电网1900亿元。我国在9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重大举措,也是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安全的战略措施。
标签:能源消费论文;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能源论文; 节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