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_大城市论文

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_大城市论文

城市系统的发展动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态论文,城市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杨松荫 译

提要:一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不可能脱离其它城市而独自变化发展。城市之间的相互依赖性造成城市系统演变的真正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利于领土整治。

同一领土,同一广大地区,同一国家之内的城市是不能孤立发展的。城市和乡村、矿山不同,乡村和矿山依赖某种当地资源;而城市表现的优越性则通过权利网络、生产网络和商业网络来体现。城市积聚的好处往往从不大相干的资源那里得到。通过各种各样的通讯和交换网络,城市成为相互强烈依赖体系。作为一个体系的因素,如果不把一座城市同其它城市比较,就无法理解这座城市的功能和演变。根据城市规模不同,这个参考系可以是广大或狭窄的领土,最通常的是地区性或全国性的,有时候是大洲性的,对大都会来讲甚至是世界性的。

对城市做比较要给定义,这些定义在空间上、时间上应当具有通用性。最常用的定义建立在持续不断地核心建设的基础上(形态学的居民区),其它再扩大的定义则包括(城市)中心周围的往来穿梭于家庭—工作地点的整个区域(劳动区域)。服务于科研的基础数据并同国家提供的数据做出对比。

·结构不变量

城市体系具有共同特性。最重要的特性是以其规模的巨大差异所体现的城市等级(从千位数到百万甚至千万居民)。在所有国家中,城市数目按照几何级数增加,但同城市规模成反比。这个规律被不恰当地称作“等级—规模规律”。城市网络等级结构允许细节的多样化:不发达国家和过度集中的国家对于本体系内的其它城市来说,会拥有一个首都或者一个超大城市的极大可能性。

另外,城市布局根据其规模遵循十分严格的城市间距的规定。根据中心城市理论,W·克里斯太勒(1933)阐述城市之间的竞争,这些城市起着彼此联络,界定范围的作用。城市人口数量的不平衡和城市所起的作用的差别有极大关系,这些差异分为人口数量、多样性、使用频率以及它们服务活动的独特性和空间上含义。

·城市变化规律

近来科学研究表明,在城市演变过程中,规律性是极端重要的。最令人吃惊的是,在长时间内同一体系的城市的相对规模的稳定性。而几十年来,城市人口几乎以指数形式增加着,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进步广泛地变革了城市已有结构、人类活动和城市人口。

这种城市体系的稳定性由每座城市结构质和量调整的持续进程得到解释。社会及经济变化中,中期增长大都处处一样。看得到的动荡构成差距、前进或滞后以及强烈的变化差异。这些差异反映出,对于正在进行的变革或早或晚的适应程度。这种演变直接来源于各个城市的活跃因素以及它们各自的预测和模仿战略。这种演变由于通讯传播日益快捷变得简单容易并普及得更为广泛。

城市体系构成的另一个不变量,存在于城市间经济和社会利益的长久不同专业分工。这些城市的出现是由于某个地方的优越性或者特殊形势造成某些城市的临时价值(海港城市,矿区),或者由于大高潮或者几十年长期循环而形成的适应变革速度的持续性差距(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以专业城市形式体现的城市体系所留下的遗迹,就是说,短时间以最佳状态适应于社会—经济城市结构之后,就会长久失势:后来的变化差不多以同样方式影响所有的城市,这就造成已经制造的不平等无法改变。这种集团性的表现将长时间保留各自专业城市形象于记忆之中,恐怕比社会—经济结构要长远得多。

·大城市的优势

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城市体系的发展是不同的、畸形的。城市规模的不平衡是历史形成的,比造成纯粹暂时的发展分布进程更为久远。有两个城市可以说明这种城市等级体系的扩大。第一,在大城市中更方便于新事物的出现,通常新事物在大城市能够早被接受。大城市也能够对发明创造的初期优越性和早期使用做反复比较。这就加强了城市规模不平衡越来越大。第二个因素是长期地忽视小城市。运输工具速度的提高缩短了家庭和工作单位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造成消费者从附近的普通商业中心转向遥远的大城市商业中心。时间—空间的收缩不但从下面扩大城市等级,且进一步加强城市规模的差距。

·城市体系原动力模型

多种非线性原动力模型摹拟出城市总体发展。美国城市人口的相对发展和财富的相应增加被沃尔泰拉—罗特卡模型的竞争模式所纠正。在受到灾难理论启迪所设计的模式中,联结居民区的分散的服务中心同描述该地区居民购物行为的参数相关联。中心点动力模型采用自动组织理论来摹拟地区市场划分和中心等级,根据参数描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城市之间人口流动效应运用在法国实行的多元化模型。城市规模的等级构成被看作是城市之间流动再分布过程的稳定吸引力。当前的研究运用几何发展模型,把每个城市的空间扩大同城市群体的空间扩大进程相沟通。

这些模型从城市网络静态观念向开发人口制度变化理论方面的动态观念过渡。城市制度表现为从分散居住以开发农业的方式向高度集中居住以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形式过渡。对于社会和环境关系的思考有可能导致城市制度可预见演变的扭曲,在特大城市形成小分散而整体上更加高度集中的弊病。

标签:;  

城市体系的发展趋势_大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