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调查分析论文_王世杰

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调查分析论文_王世杰

(云南省昆明市精神病院医师 650000)

【摘 要】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 0%和25. 0%,其中以氯丙嗪(25. 9% )和利培酮(8. 9% )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结论 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肝损害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 抗精神病药;药物性肝炎;调查分析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毒性损害或过敏反应所致的肝脏疾病,也称为药物性肝炎(drugnducedhepatitis)[1]。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抗精神病药种类的日益增多,引起药物性肝炎越来越多,现将我院收治的抗精神病药所致药物性肝炎患者112例的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药物性肝炎患者112例,男66例,女46例;年龄15~87(45±18)岁,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病例占67. 0%。 1. 2 诊断标准[2] (1)病前1~8周或更长时间内有明确用药史; (2)部分患者有发热、皮疹; (3)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6%; (4)有肝实质细胞损害或肝内胆汁淤积的临床表现;(5)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肝炎或黄疸; (6)部分患者原有肝病基础如乙肝标志物阳性、脂肪肝、血吸虫肝病,但服药前检查肝功能正常; (7)停用药物即好转。 1. 3 分析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查阅住院病历,记录原发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检验、病原学检查、腹部B型超声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结 果

1 、不同年龄药物性肝炎发生率 15 ~30岁16例占14·3%; 31~60岁21例占18. 8%; 61~87岁75例占67. 0%。

2. 导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物 在典型抗精神病药中氯丙嗪应用最多占25. 9%,氯哌啶醇次之;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中利培酮应用最多占8. 9%,喹硫平次之。

3 、药物引起肝损害的出现时间 1个月以内23例, 1~2个月53例, 2~3个月21例, >3个月15例。以上大多数药药物性肝炎出现于服药后1~3个月。

4. 临床表现及分型 肝细胞损害型86例(76. 8% ),表现为乏力、厌食、发热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5~1126U/L,平均为(256. 4±41. 6)U/L];胆汁淤积型26例(23. 2% ),表现为发热、皮肤瘙痒、黄疸、右上腹痛、血清总胆红素升高[50 ~156μmol/L,平均为(61. 2±29. 7)μmol/L]。

5. 治疗与转归 立即停用致药物性肝炎的抗精神病药,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硫普罗宁、腺苷蛋氨酸(思美泰)、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护肝退黄降酶等治疗,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三、 讨 论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生物转化或代谢的最主要场所,大多数药物在肝脏内经生物转化而排出体外。药物性肝炎发病机制包括药物本身的毒性、免疫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等方面[3]:(1)过敏反应:某些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激发体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系统,通过淋巴因子、巨噬细胞和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以及免疫复合物损害肝脏;另外某些药物发生的过敏性肝损害,则主要是降低了肝细胞内质网的生理功能,使胆汁酸的羟化作用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胆汁蓄积性病变。(2)毒性反应:某些药物当用剂量过大、时间过长或联合用药引起敏感性增加,使致毒代谢物大量产生,肝脏的代谢功能降低,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疼痛,SGPT中度升高,属中毒性过敏性肝炎,临床上常须和传染性肝炎鉴别。

论文作者:王世杰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  ;  ;  ;  ;  ;  ;  ;  

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调查分析论文_王世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