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创新教育"是社会持续发展和不断需要的产出。这也是人们逐渐加深对教育功能认识的结果。拥有改革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的一种罕见而宝贵的思想素质。这样的思想素质,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逐步的去锻炼和培养。
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实施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和主动提问。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科学的批判性精神,鼓励学生不要执着于结论,不盲目的跟从,需要保持大胆质疑的精神,肯定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积极主动提问行为,即使最后并不正确,也应该予以最大鼓励,然后指出他们对待问题的错误所在之处,组织或指导他们相互交流或带着满脑的疑问去咨询问题并且获得满意正确答案。
例如,在教授"抛物线的概念"时,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定义画出"在同一平面之上与固定点距离相同的点和固定线的轨迹"。随后,一位学生出乎意料地以不同的方式画了一条直线,引起了大家的笑声,但在笑声之后,他们认为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位学是生在固定线上取固定点,满足条件的轨迹在固定点上垂直确定。一条直线。这似乎很荒谬,但却不得不承认,毫无破绽可言。学生在笑声中获得了"创新"。
二、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科学的世界观与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学生在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时,既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也属于德育渗透的范畴。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系统地、有效地对学生们进行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的训练。
例如,在解决数学命题证明问题时,本质分析法可以从现象上看出来:从表到内给出实际应用问题数据的分析方法,去假留真,找出关键的问题所在;从条件到结论的综合演绎法,,而不是从结论中寻找条件:判断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猜测问题的目的的碰撞思维与理解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法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系统地渗透上述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独立的思考,找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科学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深化
恩格斯说:"变数的数学--本质上不外是辩证法在数学方面的应用......有了变数,运功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所以,在数学课上,如果我们只关注数学内容的实现,那么我们剔除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不仅失去了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的机会,而且也导致学生很难彻底地去理解数学的概念。加固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这样做既是学习数学知识本身的需要,也是将德育渗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函数y=f(x)概念的数学教学中,笔者和学生讨论了x的值固定时,f(x)就是函数值,如果x在定义域里面产生变化的时候,f(x)就变成是函数了。常数和变数,不变和变,因此都是对立和统一的。从辩证的角度去理解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四、美好人格的塑造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国家人民的素质以及个人的涵养,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多渠道进行教育。高中数学教学周期是一个十分的漫长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许多接触的机会,这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都这样或者那样地影响着全体的学生。"。所以,数学教师应该提高自己以身作则的自觉性。在整个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端庄的教学仪态、整洁的板书、准确且生动的言语以及严谨活跃的思维等强有力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教师要以坚定的职业精神、严谨的学术精神、生动的课堂言语、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认真踏实的工作态度,在方方面面为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为重要,以我们自己的师德形象影响学生,是最真实、最贴切的人格教育。
五、爱国主义的激励
高中数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的数学历史。教科书中介绍的数学史涉及到数学家、数学发现、数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且都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出现,如:注解、课文、阅读材料、习题等。这些内容都是在日常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很好的材料。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内容,介绍我国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在日常的教学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把国内外知名的数学家的人生经历与获得的成就给学生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的去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枯燥的数学推理增添一点乐趣,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点心理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在课堂教学的时候,坚持德育渗透必将会形成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强烈的哲学理性丰富课堂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高速集中,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但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就是,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之中,德育渗透应该是生动生动的,而不是无形的。道德渗透应当是有机地融入我们日常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法之中,防止强拉硬拽、贴政治标签。只有持之以恒,长期渲染和渗透,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成果。同时,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进度不同,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握好知识的状况和思维发展的水平,有计划地选择德育教材,做到力所能及。
参考文献:
[1]刘金光.高中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整合的价值原则及其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9):61.
[2]林惠贤.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以《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课堂实录为例[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7(10):35-37
论文作者:岳志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方法论文; 日常论文; 科学论文; 教师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