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市场经济、共同富裕与公有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市场经济论文,社会生产力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是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党建等方方面面。在这个理论宝库中,以下四个方面的论述和思想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一是关于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论述;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论述;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四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以上四个方面的论述分别从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和管理体制、根本任务和目标上廓清了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的种种模糊认识,阐明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的上述思想是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钥匙。邓小平同志的上述思想目前报刊文章和著作中已有很多阐述,在这里本文不想就它们作各自分别的阐述,仅就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讨论。
一、四者之间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也不可能真正地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离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开共同富裕来谈公有制;同样,也不能离开公有制为主体来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讲共同富裕。之所以说它们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是因为它们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不同的侧面,相互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其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则,但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尤其有着特殊的迫切性。人们熟知的列宁名言“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恰恰在这个被列宁说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邓小平同志在论及我国目前的经济文化落后状况时,不无遗憾又极坦率地承认我们这个社会主义还“不够格”,“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把握和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小平同志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因此,仅仅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不够的,还必须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己任,全神贯注地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否则,社会主义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长久维持下去。所以,离开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去讲公有制是没有意义的。
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打破旧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束缚,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正是适应这种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但是,这仅仅是第一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不等于社会生产力就自然而然地解放了,自然而然地发展了,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是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建立起制度基础,它虽是一个根本前提,但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这种可能性加以实现,还必须寻找到合适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形式,而且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也有一个探索和选择它的实现形式的问题。我国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解决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形式以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唯此,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得以发挥,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徒有公有制,没有良好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形式以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就象是大鹏没有翅膀无法腾飞一样,社会主义经济是不可能正常运转的,当然更不可能较快地发展。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还必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要彻底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个意义说,前面说到的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手段,而目的是共同富裕。因为离开了共同富裕去讲社会主义公有制,去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去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是没有意义的。不能摆脱贫困的“社会主义”,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欢迎的。邓小平同志尖锐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以上讲的这个道理: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四者之间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必须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联结在一起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才能使社会主义得以巩固和发展,才能使现在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能够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赢得最终的胜利。
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基础、是前提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相互关系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始终是基础、是前提。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基础、这个前提去谈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去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去谈实现共同富裕,否则是没有意义的,也绝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就不能只讲一方面的道理,无论只讲前一方面或只讲后一方面的道理,都是不对的,都会远远地离开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同志针对以往人们认识上的主要偏差是忽视或不讲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种状况,较多地和着重地讲到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共同富裕问题等,但是邓小平在着重强调这些方面的同时,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个前提、这个基础,将四者统一在一起。只要我们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去阅读邓小平同志的著作,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是不难搞清楚的。打开《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可以看到论及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地方不下数十处之多,而且将它提到极高的位置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著名论断,是首先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他在巡视南方的讲话中又先后提出了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为第一条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以“解放社会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重要标志的社会主义的本质精辟论断,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经典文献中,还没有过象邓小平同志那样把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问题提到这样的高度,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另一方面邓小平同志从来不是孤立地、抽象地去讲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总是把它放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条件下来讲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并常常在社会生产力前加上社会主义以明确他讲的特定内容。如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讲“三个有利于”是讲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就是在讲四个现代化时,也毫不含糊地明确指出:“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之所以如此,因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四个现代化等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下进行的,并且总是为一定的社会目标服务的,离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抽象地去讲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在每一种社会经济制度下,每一个社会统治阶级都会讲发展社会生产力,那种离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离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抽象地讲发展社会生产力,甚至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对立起来去讲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任何一个阶级,甚至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都可以接受的东西,而恰恰它离开了社会主义而不知有多远。那种有意无意地把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对立起来的说法,如果不是出于误解的话,那就有可能是一种曲解。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应当是一目了然的。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本身仅仅是一种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形式,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但市场经济从来不是自在之物,它总是要同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之上,现实中根本不存在抽象的市场经济。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把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起来,把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形式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正是这一点,我们的市场经济才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是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别的市场经济。在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传统的公有制形式将会有所改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但有两点是不应改变的:一是改变的只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公有制的性质;二是所有制结构将可能发生变化,然而从社会的整体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则不应动摇或改变。
目前,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中正在大力推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尽管它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但就其本身来讲并不具有“公”或“私”的性质。股份制可以被资本主义利用,也可以用于社会主义经济之中。股分制企业的性质如何,完全取决于何种经济成分持股、控股以及持股的成分构成。以公有制成分持股为主的企业,其基本性质是属于公有制性质的。因而公有制可以利用股份制作为自己的一种实现形式。但是,由此就把股份制本身说成是公有制,这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现代资本主义早就“社会主义化”了!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种创造,它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它兼有合作制与股份制的特点,然而由于它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的,因而较多地带有合作制或集体所有制的性质,大体相当于我国在农业合作化中实行过的初级社。由于股份合作制兼有劳动合作和资本合作两种特点,那么,这两种合作的消长变化也将会对股份合作制的性质发生影响。如果劳动合作失去了基础的地位,资本合作将其取而代之,那时股份合作制的性质也将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坚持股份合作制的公有制性质应坚持以下两条:一是以劳动合作为基础,这样广大职工(或合作社社员)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中才能够发挥主导作用,在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才能占有主体地位;二是在资本合作中,股份不应大量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否则既会改变劳动合作的基础地位,也会改变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三、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收入差距将明显扩大,这是市场经济活力之所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由于经济文化落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更是难以避免。我们既要承认这种差距,保护人们的合法收入(包括高收入者的收入),又不能让这种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以至出现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要解决这个矛盾,首先,政府要采取相应的调控手段,对收入差距进行必要调控,使其控制在社会大多数成员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我国目前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过高收入,对低收入和生活贫困阶层提供必要的社会救助,对经济落后地区给予财政扶持和政策倾斜。这些措施都将使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但是,仅仅有这一手是不够的,它仅能使矛盾得以缓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做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造成人们收入差距的因素虽多,但有两个方面是最根本的:一是人们劳动的差别(包括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劳动和经营能力等);二是生产资料(包括土地、资本等)占有的差别。在这二者之间后者是最深刻、最重要的根源,它在扩大人们收入差别中起着放大的作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因而也保留着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差别和按资分配等分配形式。这在现阶段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但为了防止两极分化,并且最终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除了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要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主要部分和绝大部分实行的是公有制,那么就从根本上从源头上控制住了两极分化,并且随着公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才有可能逐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不平等,因而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来谈共同富裕,否则,共同富裕就成为了一种虚幻的口号,或者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富裕,即包含着贫富悬殊的畸形的富裕当成社会主义的目标。
近来有一种说法,说什么社会主义实质就是实现“社会公正”,实现公平分配社会财富云云。这种说法有点似是而非。因为“公正”、“公平”这类东西属于权利关系的范畴,正象马克思深刻指出的那样:“权利永远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就是说“公正”、“公平”等权利关系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中就有不同的“公正”、“公平”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基础上有资本主义的“公正”、“公平”。从资本主义来看谁能说它的分配关系是不“公正”、不“公平”呢?在资本主义关系下难道还有另外一种“公正”、“公平”吗?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以及相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因而在分配中既有按劳分配的公正、公平,又有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平(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公正、公平)。总之,它们都是由相应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类最终要实现的公正、公平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人人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所以,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关系,抽象地去讲“公正”、“公平”,无疑会给人们造成迷惘和幻觉。
还有一种说法也是值得研究的,认为只要不是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就是走向共同富裕,就不是两极分化。“富的越富,穷的越穷”,当然是两极分化的表现,但现实生活中,除了战争、天灾人祸、经济危机等特殊时期外,从整个社会来看,穷的越穷一般不会发生,这就象过去讨论的“绝对贫困化”问题一样,这种提法过于绝对化。因为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惠及整个社会,穷人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好处,这似已成为一般规律。因此“穷的越穷”似难存在,而把它作为两极分化的标准也似过低了一点,它会掩盖社会上可能存在的分化现象。恐怕应该更多地注意研究富的越富,穷的虽非越穷,但两者之间差距扩大了。现实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常常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今天在资本主义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两极分化就是以这种形式表现的,这是值得注意的。
在如何防止两极分化上,那种认为无论国有经济成分是多是少,只要共产党采取了正确的分配政策就可以充分保证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的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政府对分配的调控可以缓解分配上的矛盾,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问题的解决还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不断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正象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的:“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